夏刚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长期以来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缺乏严格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约束体系,因此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环境比较宽松,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国家财政部门不断促进预算改革,所以传统的低效预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此,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合理性,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管理 相关分析
预算管理的主要内涵就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统筹和全面协调,以此促进预算的实现,这种预算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管理相比,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多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从其具体特征来看,具有系统性、全程性、全面性与全员性还有效益性。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行使相应的社会公共职能,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开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断优化收入与支出,成为本文接下来要详细进行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预算管理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促使其社会公共职能的不断发挥,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有助于促进行政职业单位财政开支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根据国家相关的预算要求,财政部门应该一次性按照有关的预算支出法定标准将所有的具体项目开支资金公开透明拨付到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对其内部的社会保障性支出进行严格审核,从而不断约束和规范其预算的合理性;通过发挥社会外部监督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职能,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开支行为。此外加强全面预算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资合理利用效率和社会共服务效率,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职能发挥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以透明的资金分配制度和合理的资金利用效率才能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系,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其次,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机制,财政管理的好坏与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公共职能发挥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合理性与科学性。因此只有不断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科学性和透明性操作,才能体现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公平性特征,不断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机制运行相协调。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预算和外部行政开支可以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国家财政预算有很大一部分开支是体现在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中,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可以加强政府的决策能力,将重点资金用于重点大型的财政项目中,从而优化公共设施体系,提高我国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上级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开支预算管控不到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较晚,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以及外部监督等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受到传统因子的干扰,例如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预算不能引起高度重视,预算工作不能作为该单位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来管理,对预算的重要性不能全面认识,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就会导致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资金的利用和开支缺乏严密的核实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工作与执行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内部缺乏预算审核和风险管控机制,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可行性;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流程设置方面依然不能够进行一定的创新,缺乏科学性,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不相适应,最终导致财政预算不合理,造成国家资源的不断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不能有效实施,监管不到位
按照国家财政开支的要求,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政经营活动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流程进行,不断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制度法规,将财政预算透明化和公开化,但是在现今财政部门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预算存在随意更改的现象,资金的利用也比较随意,例如,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中不能考虑预算编排,资金使用不合理,不同公共项目之间互相挤兑公款和挪用资金,更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不在预算范围之内,这样的情况势必会造成预算与实际的开支之间存在巨大的资金漏洞,所以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此外,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的执行不能与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联系,所以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约束力,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率,也加大了预算的风险。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
财政预算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对每一项财政开支进行有效核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具有很大的风险,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不精的现象,很多大型以及专项经营性业务的项目开支内容管理不够透明、科学与精细,因此各预算单位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公共费用支出资金缺口,通常会挤占专用的项目预算资金,所以造成了专项支出与基本的项目支出之间存在不明的划分关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能按照有关的详细流程进行,操作不够专业化和精细化,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经济指标时经常会出现有项目业务的名称而没有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的内容情况发生,导致在实际的行政预算执行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合理路径探讨
首先,针对上述存在的实际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要加强预算管理意识,通过相关的财政管理预算知识理论,不断优化和配置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组织,通过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将每一项公共项目的预算资金进行公开化和透明化,提升预算的执行效果,按照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流程,特别是对于财政收支核算的业务人员要加强实践技能培训,经过理论化、系统化、专业化和实践化的操作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外部管理的一致性和内部监督的实时性,做到预算编制的完备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专项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要遵循“公开透明、量入为出、足额预算、收支平衡”的实践原则进行操作,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性,将每一项预算做实、做细、做精,专项资金的预算要与基本的资金预算相区别,减少以及杜绝专项费用与公用经费之间互相挤兑的现象发生,将项目预算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小项,将资金的利用落实到每一个基层的用款单位,每一个财政主管部门要重点管理该部门重点项目的资金预算,在年初将全部细化预算编制到每一个基层用款单位,财政部门不得拨付项目资金。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和外部管理,将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和来源要准确核实,减少资金漏洞存在。
最后,要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力度和监督管控力度,确保预算源头不出错、预算过程无漏洞、预算结果公开透明化,所有工作人员要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道德,正确行使自己的公共职能,审计和监督部门要发挥重大的监管作用,全方位、多角度保证资金预算的合理性,对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益要设立严格的考核流程以及评估机制,做到事前有管控、事中有监督、事后有问责的资金预算管理链,从而调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积极性,具体的预算考核评价监督审核机制如下流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计划和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也是对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年度各项经营收入与管理支出在全部资金计划中的合理体现,合理调整和管理财政预算不仅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合理高效利用,也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的全面发挥。
参考文献:
[1]兰晓翠.新形势下构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2]刘雅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3]张咏梅.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