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先龙(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南昌 330100)
传统茶文化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影响
雷先龙
(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江西南昌 330100)
道德行为基于理性和审慎,而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直觉或良知对道德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人们经过证明并相互出示理由之后达成一致或近似一致的道德规范,无论何种情况人们的行为都要尽量符合这种道德规范的要求。因此,“制定什么样的规范即为合理”成为传统茶文化在高校体育道德课堂中应用的核心问题。
传统茶文化;道德教育;高校;体育教学
传统茶文化的意义在于指明人们要想实现道德上的善应该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准则。传统茶文化以现实的道德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制定道德目标亦即道德终极标准,并根据人们真实的道德行为归纳和制定出行为规范以培育优良的道德。传统茶文化知识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要想从这一视角研究问题首先要明确该门学科的理论内涵和特点,进而研究茶文化在体育道德教育方面的优势所在。规范伦理认为“知难行易”,也就是说人们只有明辨是非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规范伦理就是帮助人们进行道德的认知。
1.1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茶文化拥有一部长达4700年的发展史,自始至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在整个亚洲文化占据绝对精彩的地位。中国茶文化宣扬儒释道三家哲学理念,并不缺少应有的中华美德。中国茶文化结合传统哲学思想、美学理论与伦理学,涵盖学科门类繁多,不乏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代师生势必成为继承与发扬的集大成者,因而从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研究是必要的。
1.2培养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中国茶文化自身蕴含教导新一代年轻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比如,白族“三道茶”意喻“一苦、二甜、三回味”,以此警示新一代年轻人在立身处世方面要多吃苦、要努力勤奋、要常思人生价值。一道清茶喻示人生苦尽甘来的道理,自有一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韵味,好似庄晚芳老教授曾倡导的“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的茶德。前国家主席胡耀邦同志也曾以“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倡导“以茶代酒、廉洁奉公和勤俭节约”的大众风气。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当代年轻人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
1.3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
中国是茶之故乡,产茶最初始于神农氏,然后兴盛于唐宋,至今被推崇为“国饮”。而全世界饮茶的国家几乎覆盖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或直接、或间接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茶树种类非常多,且资源极为丰富多元,茶叶制作工艺一应俱全,所产茶叶的品质可谓风味绝佳,中国茶叶覆盖全球160个国家或地区,俨然跻身世界三大饮料行列。有人也大胆预测,中国茶在未来必然成为二十一世纪“饮料之王”。另外,从各国语言对中国茶的翻译来看,很多如俄语、日语与汉语“茶”的读音极为相近,英语“Tea”则与中国闽南语读音一致。因而,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让这一代年轻人更为深入地去掌握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和重要贡献,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可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1.4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茶道讲究“和、敬、融、理、伦、性”,非常注重于社会人际关系的打理,以中国茶道精神要求国民和谐处世和团结敬人。中国茶文化活动可将一些沉溺网络虚拟世界的师生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与人交际、与人活动。组织中国茶文化活动或茶艺实践,通过认识茶文化、感受茶文化,在同学之间产生可共谋的爱好,无疑可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对如何在社会交际中打理好各方关系具有利好,实际就是一种增长社会交际能力的过程,以此为毕业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中国茶文化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1.5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喝茶有益身心。中国茶圣陆羽也认为茶具有缓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和百节不舒等功效。明朝顾元庆在其著作《茶谱》中写道:“人固不可以一日无茶”。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收录涉及茶草的药方多达17个,而民间偏方引用茶草更为广泛。据多国科学家的共同研究与分析表明,茶叶还具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和抗衰老等功效。开国元帅朱德总司令也称作诗赞美茶如是写道:“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常年饮,延年益寿法”。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当代师生养成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
1.6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
文明知礼是个人高尚品德的体现。孔老夫子有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茶文化是一种东方化的教化礼仪,中国自古至今就是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乃基本待人接物的礼仪形式。茶礼还涉及如何选用茶具还是要遵从客人意愿的。中国茶礼暗喻人情、教养和礼遇。庄晚芳又言:“茶道是通过一种饮茶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由此可见,茶文化视域中对当代高校体育道德教育的发展,可利用茶礼教化明伦,从新一代年轻人品茶中养成文明知礼的性格,继续传承中华美德。
对学生强力灌输道德规范不失是一种有效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但同时还需要学生拥有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否则仅仅依靠道德规范的约束是不足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的。另外,规范伦理要想实现对全体学生的约束和引导,还有赖于现实的社会力量。综上可见,传统茶文化理论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能为课堂社会提供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还能为课堂监管提供一定之规,因此从传统茶文化角度研究体育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2.1有助于弥补体育教学的法律规范内容
课堂环境的特殊性对体育道德教育提出了特别的伦理要求,相关道德法律规范必须保证完善。一些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网站为追求较高的点击率和商业利润,常常会忽视课堂法律规范的宣传,难以给学生明确的道德行为指导,这不仅给道德法律法规的完善造成很大困境,还严重影响了体育道德教育的质量。加之课堂社会有较强的自由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遵守道德规范、是否接受体育道德教育,如若缺乏相关法律规范加以约束将导致道德问题不断发生,甚至造成体育道德教育逐渐缺位。另外,我国的信息法律起步晚,理论和经验都不充足,许多道德法律法规都是“试行”或者直接照抄别国,导致我国长期缺乏持续的、专门有效的道德法律法规。因此,要想弥补体育道德教育的这一缺陷,就必须根据我国的道德现状加强伦理规范教育,加强道德法律规范教育,这样对待课堂问题才可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
2.2有助于明确体育教育的道德规范
简单来说,“道德规范”可以概括为课堂规范系统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实际起作用的因素,认为它们是课堂社会中一系列关于人们特定课堂行为的行为模式的规定。不难发现,道德规范应该是学生具体的行动准则,是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原则和规范,它引导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选择,是形成良好道德风尚的保障,如果缺乏明确的道德规范,就可能引发课堂行为失德等现象,甚至滋生错误的课堂伦理文化。课堂的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学生的课堂行为增加了更多的自主性。
课堂具有匿名性、去权威性等特征,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使用课堂、无需约束的在课堂上发表言论,有的甚至仅为了哗众取宠或者报复社会故意进行人性反面行为的尝试,致使本已乏力的道德规范更难发挥作用。另外,我国的课堂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将已有的道德规范普及到课堂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一些课堂失德行为因此有了立足之地并能顺势扩散影响。道德失范现象普遍存在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道德规范,因此,要在传统茶文化的视角研究体育道德教育问题,加强伦理规范教育,普及良好的道德准则,以解决课堂社会的这一难题。
2.3有助于规范学生道德伦理的监管
课堂环境中的道德监督机制不同于现实社会,相对缺乏对道德行为的干预和监管,因此,要求人们更加注重道德行为的自律。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是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逐渐不需要道德监督的“良性循环”,而当前的实际却是课堂环境疏于监管造成学生逐渐缺乏自律性的“恶性循环”,这便导致课堂犯罪频频发生,课堂环境逐渐恶化。因此,要维护课堂社会秩序,使体育道德教育回归良性循环的道路,必须重视伦理规范教育。
课堂社会准入门槛较低,学生的道德素质无需验证就可以利用课堂,即使有的网站设有类似验证环节,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是,课堂环境缺乏“现实人”的参与而趋于模式化,因此不能准确判断被验证者的真实道德水平,课堂社会的这种“无奈”造成了逐渐缺乏监管的现状。对道德监管不到位,将给课堂失德行为提供机会,给课堂犯罪埋下“隐患”。规范伦理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标准,是道德监管必需的理论支撑。
传统茶文化视阈下的体育道德教育可被概括为:注重道德原则、规范的制定和推行,教育过程注重行为规范、规则的训导,要求人们遵守道德准则,同时以善的、正确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企图通过道德规范教育来约束人们的课堂行为。传统茶文化视阈下的体育道德教育将课堂社会的道德要求规范化、系统化,以新时期的道德准则来引导人们践行道德的行为,并在其理论的对照下验证课堂行为的真伪善恶,使体育道德教育得到了更深化和细化的演绎。传统茶文化指导下的体育道德教育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制定和实行具体的道德规范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最终提高人们的道德品格,净化课堂环境,使课堂社会成为真正的“有方圆”的空间。
[1]蔡青荣.树校园文化精神理念创精品名品特色教育[J].华人时刊(校长).2013(Z2):76-77.
[2]沈芝萍.体育健身运动对人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6(3):58-60.
[3]雍明.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终身体育观——兼谈课程改革与贯彻[J].体育科研.2005(6):41-43.
[4]邓星华,傅砚农.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与体育价值的重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7-10.
雷先龙(1976-),男,江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