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逆
(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贵阳 550008)
透水路面渗水系数测试方法比较研究
张逆
(贵州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贵阳550008)
摘要:采用现场渗透仪、单环渗透仪与双环渗透仪3种设备对透水再生混凝土、天然级配碎石、钢渣再生粒料3组试件进行定水头与变水头的透水试验,以分析比较3种渗水系数试验方法的适用性与差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透水再生混凝土的渗透性优于天然级配碎石及钢渣再生粒料;现场渗透仪法(对照组)与单环渗透仪试验法(控制组)所测渗水系数较为接近,可用于测定透水路面的渗水系数,但单环渗透仪试验法具有“尺寸效应”,测定渗水系数时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道路工程;透水性路面;透水试验;渗水系数
透水路面是将透水性良好、孔隙率高的材料运用于面层与基层,使雨水通过人工铺筑的多孔隙路面直接渗入路基土壤,具有让水还原于地下的功能[1-3]。其应用于公路上,除具有减少表面径流及保水功能外,还可减小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透水路面的材料主要有透水砖、植草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及透水沥青混凝土等,其结构较传统路面的承载强度低且孔隙大,在配合比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力学性能,还需重点验证其透水性能,而渗水系数是判定透水性能最直接有效的指标。对于透水路面现场透水系数的测定,国内目前尚无试验规范可依据,通常参考日本道路协会《铺装试验法便览》中的现场透水量试验方法,但有时也采用单环或双环变水头试验法。
本文采用定水头和变水头2种给水方式,用现场渗透仪、单环渗透仪和双环渗透仪分别进行了透水再生混凝土、天然级配碎石和钢渣再生粒料3种材料的渗透试验,并依达西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求得了3种材料的渗水系数。
1试验原理
渗水系数是衡量材料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在土力学中,通常采用定水头和变水头2种方法测定土壤的渗水系数,前者适用于高透水性的土壤(渗水系数大于10-4cm/s),后者则适用于低透水性土壤(渗水系数小于10-4cm/s)[4]。
1.1定水头与变水头试验
根据试验时的供水水头变化,可将渗透试验分为定水头与变水头2类,并分别以达西定律与质量守恒定律为渗水系数的计算基准。定水头透水试验基于以下原理:当流体流经多孔隙物质时,水体流速与水头损失成正比且与流经距离成反比,即
(1)
移项处理得
(2)
式中:K为渗水系数,cm·s-1;Q为渗流量,cm3;A为试件断面面积,cm2;i为水力坡降;L为水流流经试件的长度,cm;h为水头差,cm;t为试验持续时间,s。
变水头透水试验基于质量守恒定律,即
(3)
式中:V为供水体积,cm3。
1.2现场渗透仪试验法
现场渗透仪试验方法源自日本。日本道路协会《排水性铺装技术指针》规定[5],路面透水试验须采用现场渗透仪进行。该方法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渗水系数,据此评估路面的透水性能。现场渗透仪如图1所示。
图1 现场渗透仪
试验步骤如下。
1) 渗透仪外部用油性粘土包裹,并在底板上放置圆型金属环以增加重量,避免水从缝隙中渗出。
2) 在圆筒100 mL处标记X1,由X1至500 mL处标记X2,并将水注入圆筒。开始试验时,迅速将阀门全部开启,使用码表量测X1至X2的时间并将其记录为T1、T2。重复步骤2)共计3次,每次间隔约1 min,完成后取3次平均时间并纪录为T。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透水量的计算公式:透水量(mL/15 s)=400 mL/T×15。
1.3单环渗透试验法[6]
单环渗透试验法ASTM-C1701方法是源自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的一种方法。单环渗透试验使用管径30 cm的钢、铝或PVC等圆筒材料,设备规格如图2所示,试验步骤如下。
图2 单环渗透仪
1) 在单环渗透仪外部与路面接触处用油性粘土密封,以防止漏水。在由桶底起算1 cm及1.5 cm处分别标记。
2) 将3.6 kg水以一定速率倒入环内,并维持水头高在1~1.5 cm之间。从水倒入试件起开始计时,测试30 s内水可否完全渗入试件内。如果30 s内水渗入试件内,则采用18 kg的水量进行试验;否则采用3.6 kg的水量进行试验。
3) 记录使用水的质量M和所经过的时间t,并利用以下公式计算渗水系数:
(4)
式中:I为常数4 586 666 000;D为环内径,mm。
1.4双环渗透仪试验法[7]
双环渗透试验ASTM-D3385方法是源自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的一种方法[7]。试验设备如图3所示,试验步骤如下。
图3 双环渗透仪
1) 内环底部与路面接触部位用粘土密封,以确保试验过程中可以保持一定水头高而不外漏,内圈装满5 cm高的水进行测试;外环底部密封方式与内圈相同,环底用粘土密封,并确保不漏水。
2) 试验时,内圈和外圈水位保持在12.5~17.5 cm之间,并使用固定水压。试验过程中如果水位上涨,则控制进水最大流量不超过25 gal/h。
3) 每隔5 min纪录1次内、外圈水位及时间,每次测试约需30~45 min,以确定路表渗水系数。
2试验方法
成型3种不同材料的透水路面试件,表面层均采用5 cm厚的透水水泥混凝土,基层分别采用40 cm厚透水再生混凝土、天然级配碎石、钢(底)渣再生粒料。分别采用日本道路协会现场渗透仪(定水头与变水头透水)试验、ASTM-C1701的单环渗透仪透水试验与ASTM-D3385的双环渗透仪进行透水试验,对3种不同透水材料试件的渗水系数进行测定。
2.1现场渗透仪透水试验
2.1.1定水头透水试验
将现场渗透仪改装成定水头型式,试验过程中,渗透仪圆桶上、下游水头差保持固定不变,量测水流流经试件10 min的渗流量Q,并根据达西定律计算各试件的渗水系数。
2.1.2变水头透水试验
利用现场渗透仪以变水头方式进行试验。渗透仪圆桶内放入定量的水,试验过程中,上、下游水头差随着水流出试样而递减,量测渗流所需时间t,并依据质量守恒原理计算各试件的渗水系数。
2.2单环渗透仪透水试验
为了解单环渗透仪内径尺寸对渗水系数的影响,采用高10 cm、管壁厚0.5~1 cm,内部直径D分别为11、15及30 cm的PVC管,并依据单环渗透仪透水试验方法进行透水试验,步骤如下。
1) 将18 kg水以一定速度倒入环内,并保持水头在1~1.5 cm之间,至水完全渗入试件为止。
2) 记录量测期间所需时间t,并按公式(4)计算各试件的渗水系数。
2.3双环渗透仪透水试验
双环渗透仪透水试验可分析单环渗透仪侧向渗流对渗水系数的影响。采用高30 cm,内径11及15 cm,外径30 cm的PVC管组成的双环渗透仪,并依据ASTM-D3385试验方法进行透水试验,步骤如下。
1) 控制外环持续进水,内、外环水头高分别维持在1~1.5、1.5~5 cm,以抑制内环下方水的横向扩散,至内环水完全渗入试件为止。
2) 记录量测期间所需时间t,并按公式(3)计算各试件的渗水系数。
3试验结果与分析
对透水再生混凝土(试件A)、天然级配碎石(试件B)、钢渣再生粒料(试件C)的透水性能进行测定,水头高介于1~1.5 cm。采用现场渗透仪(定水头及变水头),直径D11、D15及D30的单环渗透仪,直径D11及D15的单环和双环渗透仪等共计9种不同检测法所得渗水系数为对照组,以水头高度5 cm的D30单环渗透试验结果为控制组,每组试验所测得的时间分别记为T11、T15、T30,渗水系数分别记为K11、K15、K30,试验结果见表1~5和图4~9。
表1 现场渗透仪定水头试验结果(定水头Kh=QL/hAt)
表2 现场渗透仪变水头试验结果(变水头Kf=V/At1)
表3 单环渗透仪水头高1~1.5 cm的试验结果
图4 现场渗透仪与单环渗透仪试验结果比较
图5 不同内径单环渗水仪试验结果比较
图6 对照组与控制组K30试验结果比较
试件I/109M/kgT/s单环渗透仪T11T15双环渗透仪T11'T15'K/(cm·s-1)单环渗透仪K11K15双环渗透仪K11'K15'A4.581882.8060.8484.9660.972.301.672.231.67B4.581885.0752.8484.3555.952.231.932.251.82C4.581881.9064.085.2256.972.311.592.221.79
表5 单环渗透仪水头高5 cm的试验结果
图7 单(双)环对照组与控制组K30试验结果比较
图8 单环不同水头高对照组试验结果比较
图9 所有对照组与控制组试验结果比较
3.1不同检测方法渗水系数差异性分析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现场渗透仪定水头检测法所得渗水系数Kh为控制组K30的61%~65%,变水头检测法所得的渗水系数Kf为控制组K30的52%~60%,现场渗透仪试验法对照组Kh及Kf差值在5%~14%之间。从图7可以看出,单环及双环透水试验法测得的K11约为K30的2倍;K15约为K30的1.5倍,且管径越小渗水系数越高。从图8可以看出,当水头高由1~1.5 cm提高到5 cm时(水压增加),K11、K15及K30均有大幅提升,且管径越小渗水系数越高。
试验结果表明,不论采用何种渗水试验法,水压越高或试验仪器管径越小,所测得的渗透系数就越大,表明渗透试验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综合全部试验结果发现,采用现场渗透仪试验法测得的Kh及Kf较接近K30,且试验操作过程最易控制,故利用现场渗透仪法测定透水路面的渗透系数是可行的。
3.2路面材料组合对透水性能的影响
从表1~5可以看出,单环渗透试验法得到的K30、现场渗透仪定水头试验法得到的Kh、双环渗透试验得到的K15及水头高5 cm的单环K30,皆呈现
试件B>试件C>试件A的现象,且采用上述方法测得的3种材料的K值相近;采用现场渗透仪变水头试验法测得的3种材料的Kf几乎相同。
总体而言,试件B(天然级配碎石)的渗透性最佳。分析原因,有可能是天然级配碎石无结合料,故透水性最佳;在水压较高的情况下,试件C(再生钢渣粒料)渗透性最好,其原因可能是试件底部钢渣粒料具有多孔隙特性,当水分进出粒料空隙时,其受到压力作用而加速渗出。
4结论
1) 采用现场渗透仪测定路面渗水系数是目前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试验仪器携带方便,操作容易,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换算的渗水系数与ASTM-C1701单环渗透仪试验法所得结果相近,故以其测定路面渗透系数是可行的。ASTM-C1701单环渗透仪试验法使用的设备简便且成本低廉,也可用于测定透水路面的渗水系数。
2) 就材料组合而言,试件B(天然级配碎石)渗透性最好,原因可能是天然级配碎石没有胶结料,内部粒料间空隙较多。当水压较高时,试件C(钢渣再生粒料)渗透性最高,原因可能是试件底部钢渣粒料具有多孔隙特性,当水分进出粒料空隙时,水受到压力作用而加速渗出。
3) 水压越高或试验仪器管径越小,所得透水路面的渗水系数越大。ASTM-C1701单环渗透仪试验法存在明显的“尺寸效应”,试验时应予以注意。
参 考 文 献
[1]王琼,严捍东.建筑垃圾再生骨料透水性混凝土试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6):682-686.
[2]MONTES F. Pervious concrete:Characterization of Fundamental Properties and Simulation of Microstructure[D].South Carol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6.
[3]邱树恒,廖秀华,李子成,等.透水性混凝土成型工艺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06(7):14-16.
[4]胥吉,李平基,王慧斌.聚合物改性透水混凝土工作性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2(2):17-19.
[5]TENNIS P D,LEMING M L,AKERS D J.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s[C]//EB302 Portland Cement Association Skokie Illinois and National Ready Mixed Concrete Association.Illinois:Silver Spring,2004.
[6]杨久俊,严亮,韩静宜.植生性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研究[J].混凝土,2009(9):119-122.
[7]SCHAEFER V R,WANG K,SULEIMAN M T,et al. Mix Design Development for Pervious Concrete in Cold Weather Climates. Final Report[C]//National Concrete Pavement Technology Center.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2006.
[8]NADER G,SHIVAJI D. Development of no-fines Concrete Pavement Applications[J]. J Transport Eng,1995,121(3):283-288.
Comparison and Study on Test Methods for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of Permeable Pavement
ZHANG Ni
Abstract:This paper carries out water permeability tests at constant and variable water heads for 3 groups of test samples of permeable regenerative concrete, natural grading gravel and steel slag regenerative aggregates by means of field infiltrometer, single-ring infiltrometer and double-ring infiltrometer to analyze and compare applicability and difference of 3 test methods of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permeable regenerative concrete is superior to natural grading gravel and steel slag regenerative aggregates; the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measured in field infiltrometer method (comparison group) and single-ring infiltrometer method (control group)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of permeable pavement, but the test method with single-ring infiltrometer exhibits “size effect” and shall be sufficiently emphasized during determination of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Keywords:road project; permeable pavement; water permeability test; water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文章编号:1009-6477(2016)01-0006-05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逆(1971-),男,贵州省黔西县人,硕士,高工。
收稿日期:2015-07-21
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西部建设科技项目(2014 318 J15 070)
DOI:10.13607/j.cnki.gljt.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