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难题是缺少人才吗?
视界观POINT
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那么一点玩命的精神、荣誉感和对行规的尊重?
冯小刚金马称帝之后,与韩国导演姜帝圭、《坏蛋必须死》导演孙皓一起出席腾讯电影沙龙,聊到一个话题:中国电影为什么烂?简简单单几句话,他就给兜出谜底了。
印象深的,是其中这么一段:在北海道拍《非诚勿扰》,他对日本工作人员说把监视器挪一下,那个线捋得慢了一点,组长一个大耳光打过去,那个工作人员马上鞠躬……在韩国,当你提出一个要求,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一定要满足你这个要求,要是没有做到,我很丢脸!咱们国内的什么部门呢,他第一反应就是:导演,这根本不可能,完全没法弄。他其实就是怕麻烦。我现在的摄影师,经常会提出一些让很多部门觉得麻烦的问题,但是他是一个非常牛逼的摄影师,所以就变成在中国这样的人会被孤立,说这人真烦,真讨厌,说我老想打他,蒙一麻袋什么的。
冯小刚聊的是电影,我想到的是电视,不由得一声叹息:中国的职场怎么这么惊人的相似!朋友在电视台干活,常常被电视后台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折腾得焦头烂额。本以为,这是国企的病,体制的痛,落后都是配套的,而民营影视企业原来也那么回事,一个人提出点正常要求,就会被孤立,就会招人烦,就有人想揍他。——这种职场常见的生态,正常吗?
冯小刚的困惑是,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一点也不比韩国人、日本人差,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那么一点玩命的精神、荣誉感和对行规的尊重?确实,呱呱坠地之时,我们都是一样干净的白纸,怎么后来有的画出又新又美的图画,有的却成了潦草的草稿乃至一张废纸?我们一些人为什么常常会“认真”欠费,“踏实”停机,“负责” 不在服务区?——文化的基因?环境的熏染?抑或是:教育的失误?体制的缺位?
细思极恐,悟出两点。
过去,中国的“虎爸”、“狼妈”还是比较常见的,家庭教育十分严格、几近苛刻,孩子稍有违逆,就会拳脚、棍棒相加,像日本那些组长一样。这样的粗暴教育,当然不能发扬光大。但是,过于宽松、宽容,孩子便会失去起码的规矩意识、生存能力。咱们的家长,除了紧盯考试和分数,其他关乎孩子一生成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短缺的、粗放的、漫不经心的。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背景是,因为三十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力推进,好多家庭都是独苗苗,许多家庭的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结构性改变,社会都变得整体性脆弱、敏感,一些独生子女恃宠而骄,说不得,骂不得,碰不得。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走上职场时,大部分还是心理发育未健全的半成品,乃至次品。
而我们的职场,因为管理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往往也是先天发育不良,职场中人大多顺应环境,奉行的处事哲学是“难得糊涂”。朋友在体制内的一家大型传媒集团,多年观察发现,一个单位里,做事不上心的,工作不负责的,恰恰可能都是有背景、有后台、有编制的。这些年,用人制度有了一些突破,打破了身份限制,但是想想看,你叫一个部聘的怎么去管台聘的?叫台聘的怎么去管在编的?即便一些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好多问题上他们也都常常感到捋不顺、理不直、气不壮,最后只好观望、妥协、让步,选择眼不见、心不烦、算了吧。当然,要说外国体制先进,那倒未必,他们的工作人员不是也会反应不及时、服务不到位吗?不还是要被组长打耳光、踹一脚吗?
网上刚刚看到一位90后长沙女生在微博晒出的辞职信,“冬天太冷,起不来!”据称,部门负责人准予离职并回复“懂你!”分公司总经理则无奈地说,“现在的90后,太不负责任了,我表示无语。”人力资源部最终回以“呵呵”二字同意。哈哈,好一个精短的职场小品。而今,电视界许多人士常常在感叹,中国电视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少人才。缺人才吗?依我井底之见,传统电视媒体首先缺少一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干活的“人”,我们的团队里,太多的是屁股坐不住的“猴子”、屁股推不动的“大象”、屁股摸不得的“老虎”。——只注意“屁股”了,屁股往往指挥脑袋啊。
周云龙,也是新闻记者,没有写出多少印象深刻的作品;也是节目策划,没有做出什么叫好叫座的栏目;也是高级编辑,没有看出多么高人一筹的地方……也是中年汉子,倒是悟出一点点感受来了,自说自话,权当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