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霄(甘肃省庆城县草原技术推广站,甘肃庆城745100)
办好县级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刘霄
(甘肃省庆城县草原技术推广站,甘肃庆城745100)
本文通过对县级农广校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分析影响县级农广校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新时期加快建设县级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措施。
农广校;发展;现状;思路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根本途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在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把改善农广校设施条件放在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第一位,突出强调条件、能力建设和农村人才的培养,这在国家层面出台的各种规划中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可见国家对农村人才培养和农广校的重视程度,这对农广校特别是县级农广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政府扶持滞后,功能得不到发挥
县级农广校处在中央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基层,面向广大农村,是农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受县级政府的领导和管理,县级农广校建设的好不好关键在于县级政府的支持与领导到不到位。按照县级农广校成立之初的机构设置,县农广校校长应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兼任。一般来说,由副县长兼任农广校校长,这就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了县级农广校的功能不被弱化,必然会加强对县级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但在近些年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县都没有副县长兼任,有些即使兼任了校长,他们往往由于工作太忙而忽略了农广校的工作,有名无实。同时,由于县、乡级政府工作面向基层,头绪繁多,而农广校的农民培训工作又不像经济工作那样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出成效,所以在以GDP为先的大旗主导下,县级政府没有把农广校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导致了部分县乡政府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存在农广校的培训可有可无的倾向,在农民中也产生了农广校的培训可去可不去的认识误区。
(二)经费保障滞后,正常工作举步维艰
县级农广校经费应该包括行政经费、教学科研、科技推广、图书资料、教师进修、实践指导、基本建设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农广校经费一般由县计划、财政部门安排。从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县级校在开展学历教育、中后教育以及联合办学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定的学费收入,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近十年来,县级农广校职能由原来以学历教育为主逐步转变以农民培训为主,没有办学收入,加之受县级政府财力的影响,部分县农广校的建设没有纳入当地发展规划,其事业费、教学科研经费等更是无从谈起。就笔者所在的庆城县而言承担着全县11.9万人口农民教育培训重任的农广校财政拔付的年度经费,不及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培训教室等设施条件还赶不上部分村级培训室的条件。资金缺口使得农广校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教师的教研、进修也无法进行。
(三)队伍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自机构改革定编定员之后,县级农广校普遍存在专职教师人数少、教师专业结构单一的现象,专职教师没有明确的学科分工,在培训中需要哪一位教师教什么课,教师就得上什么课,许多培训都需要教师跨学科教学,而且有些教师还要兼任其他行政后勤工作,培训工作疲于应付,培训质量不高,这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很不利。二是教师出去进修的机会基本没有,主要靠自学,又成了阻碍教师加强理论修养、提高业务水平的瓶颈。三是教师与其它工作人员比例失衡,各个县校真正能从事教学培训工作堪称“教师”的大都占不到在编人数
(四)基础建设滞后,规模培训难以进行
总体来讲,各县级农广校的办公教学条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逐步有所改善的。但是改善的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同步,在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以庆阳市为例,目前,各县校教学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从庆阳市8个县校的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教学、办公场地狭小、桌椅破损的问题,不能胜任现代教学方式和较大规模培训的需要。个别校还存在不通水暖,厕所无法使用等现象。如开展培训人员较多的培训,全都要求助于社会力量解决。
(五)培训内容滞后,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近年来,县级农广校承担的农民培训任务量大、面广、班多,但普遍也存在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的培训需求。首先,有些县校安排的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时效性,农民听了不解渴。其次,教学方法陈旧,有的还仅停留在教师讲堂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模式,干巴巴的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草乏味和厌倦,培训效果不佳。三是利用现代化传媒技术开展技能培训的水平仍很低。中央校早于2005年就建设了覆盖全国的双向卫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但县级校有接收能力的还很少。以本市为例,在全市8所县校中,没有一所配有接收设施。四是县校教师承担的培训内容过于庞杂,在教师原有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只有“现学现卖”,培训水平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能力难以提高,授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一)树立大局意识,加强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大师资”。中央、省、市级农广校对县级农广校具有业务指导的职责,这就明确了县级农广校与上级农广校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上级农广校应有计划地对县级农广校的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帮助县级农广校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建立“大师资”的形式对县级农广校进行资源共享,真正让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农广名师”在省市区域内活跃起来。其次,整合资源,建好、用好中央农广校远程教育平台,平时组织教师利用平台上的资源开展教研活动,在集中办班的教学中安排一定量的远程教育讲座。通过这样的两种方式,既提高了县级农广校的办学水平,满足了学员的需要,又弥补了县级农广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是一举三得的好事。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培训平台
教师队伍建设是农广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县级农广校可以在一两年内建设一座大楼,但是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技能高、作风正的高素质培训教师队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县级农广校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做好“六要”:一要合理灵活核定人员编制,要根据每年各县校平均承担的农民培训任务数量加以确定,并随着培训任务的增加而适量增加。二要严把进人关,保证专职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的比例协调。三要挖掘现有教师潜力,通过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深造,选派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选送青年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等措施,大力提高培训师资整体素质。四要进一步完善专兼职教师、业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符合县级农广校特点并与社会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推出一批有影响的“农广名师”。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在理论研究、技术推广和教学方式方法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打造品牌课程,不求大而全,但求特而优,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六要通过开展各类讲评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聪明才智的平台。
(三)树立创新意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转变办学思路。现阶段县级农广校在学历教育上已处于劣势,所以县级农广校要适应新形势转型发展,在农民培训工作上下功夫,全方位了解农民的实际要求,根据农民的需要制定教育培训方案,使农民教育工作真正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与农民的需求相适应。
2.优化培训模式。县级农广校必须不断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生产实践价值,既要重视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农民道德素养、政策法规以及市场开拓能力的培训。在依托“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等培训模式,积极抓好集中理论讲座、个别指导的同时,充分利用中央农广校信息网络资源,运用现代远程传媒培训手段,开展“互联网+培训”,适应农民的学习兴趣取向,提高农民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3.上下联动,创建县级农广校投入新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社会事业,政府有对县级农广校教育培训承担资金投入的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中央、省、市级农广校和县级农广校要做到上下联动,一方面上级农广校要多方协调,积极推动上级政府把促进农民培训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出台刚性文件,把县级农广校建设纳入上级政府财政投入的整体规划,促进县级农广校建设运行经费政府拨付常态化,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体制。另一方面,县级校要通过自身努力,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办学思想,多沟通,多汇报,以有所作为来取得县财政的支持,确保县级校长远发展规划的实现和日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编辑:刘国华)
F323.6
A
1673-9019(2016)13-0056-02
2016-06-24
刘霄(1973-),男,甘肃庆城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一半。四是专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一些校内优秀教师要么是被行政机关“挖走”,要么自行“跳槽”到其他部门和单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这就使得县级农广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