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3-29 21:40白志强
甘肃农业 2016年19期
关键词:成县水土保持建设

白志强

(甘肃省成县水土保持局,甘肃成县 742500)

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白志强

(甘肃省成县水土保持局,甘肃成县 742500)

城市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水土保持是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措施。在人们逐渐远离大自然的当今社会,如何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本文就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

水土保持;城市建设;思考

一、成县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现状

(一)自然条件

成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东南部,属长江流域嘉陵江上游,位于西秦岭山脉南北过渡区,总土地面积1 679.02 km2,其中水土流失1 292.00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76.9%,土壤侵蚀模2 140t/km2·a。境内地形以浅山丘陵为主,兼有中山、低山地貌特征。受坡耕地、荒山荒坡面积较大、降雨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以水土流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

成县特殊的降雨、地质地貌和土壤条件使得水土流失产生的潜在危险性大大提高,同时人为的不合理建设和生产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引起部分地区沙尘弥漫,淤积排洪设施,堵塞排水管网,引起城市低洼地区受淹;开采沙、石矿的弃土弃渣随意堆放,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侵占了农田,造成了水土流失,还造成了水库、塘坝的淤积。城市水土流失在影响城市市容、景观,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同时,还影响人们的生活,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治理城市水土流失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迟滞了城市的发展步伐,影响了招商引资环境和城市建设与发展。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区水土流失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失强度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开发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建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刺激了采石场等市场的快速膨胀,从而导致无序、掠夺式的开采。二是人为因素多。与农村水土流失区比较,造成城区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多、强度高。三是治理难度大。开发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不仅仅依靠植物措施,其重点是工程措施。而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成系统的工程措施治理费用相应提高。

二、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之路

(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

我县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相对比较晚。多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重心始终放山区,而忽视了城市建设所造成水土流失的预防及治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设中河道整治工程、人造景观工程及其盲目的工程建设,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现象日益突出,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已刻不容缓。

(二)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系

近年来,各地水土保持工作者在创新的工作中,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和理论。下面,我就个人理解,对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城市承载着人类生产、生活、娱乐等众多功能,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从长期和全局角度来看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必要措施。从短期效益看,城市建设特别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利益驱动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不可估量性,造成城市水土保持被忽视。但是,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三)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成县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进行了,积极地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些成绩,但是由于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特殊性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观念模糊、认识不清。全社会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观念模糊,对为什么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重点、成效没有量化指标和具体任务,造成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认识不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措施单一,投入不足。受治理经费和建设条件的限制,防治措施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防治体系,治理效果不明显。三是宣传不能位,认识不足。由于全社会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认识不足以及多年水土保持工作形成的惯性思维,使城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真空和短板。四是情况复杂,执法难度大。对城区随意堆弃沙、土,建筑垃圾等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行为熟视无睹和漠视的态度,助长城市人为水土流失行为的发生,阻碍了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考

(一)城市建设应维护水系的自然平衡

成县县城位于徽成盆地西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东河、南河分别在县城东部和南部绕城而过,于城区东南部交汇,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设施,更是各种景观的连接要素。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两条河流所面临的三个严重问题,尤其以污染最难解决。然而,随着人为的采砂、采石活动加剧,河床及其滩涂植被被无情的蚕食,生态平衡被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承载能力下降。因此,城市建设必须维护河流水系形态的平衡关系,科学论证,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城市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自然山水格局是城市的生命。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维护区域山水格局以及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关键。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是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其丰富多样性。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本土生物及其栖息地的破坏,尽管有的地方加强了城市绿地的建设,但由于过于单一的植物种类和过于人工化的绿化方式,再加上长期以来人们对引种奇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本土物种的轻视,使其绿地系统的综合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建立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基础之上,以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城市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

近年来随着成县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征地、毁林、城区扩建,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对保护耕地的认识不足,加上无序的城市建设,使耕地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其原有的对城市经济建设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不复存在。所以,城市建设除了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自然因子外,还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社会人文因子。城市建筑物可以依山傍水,完全不必移山毁林取土,填河填湿地;城市公共设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因子改建,完全不必毁去重建;城市绿地可以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建设,而不必摧毁而重建人造景观。

四、结束语

建设一个和谐的城市,不是仅仅从技术问题上就能解决,更多的是需要从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去研究、规划和建设。城市建设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埋头于对迫在眉睫的房前屋后的整治和街头巷尾交通堵塞的疏导,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防患于未然。要把城市的经济建设与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项措施及步骤,才有可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编辑:刘国华)

S277.7

A

1673-9019(2016)19-0053-02

2016-07-28

白志强(1979-),男,甘肃成县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勘测与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应用与推广等工作。

猜你喜欢
成县水土保持建设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不忘成幼初心 携手梦想前行——奋进中的成县幼儿园
水土保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水土保持
提质增效求发展 联村联户见实效——成县2015年核桃产业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