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与演变

2016-03-29 20:09李文红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采茶戏演变

李文红(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与演变

李文红
(南阳理工学院音乐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与演变,与茶农业以及茶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采茶戏已有数百年发展历史,有着贴近生活的内容、题材、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受众群体。研究采茶戏唱腔音乐,对勾勒其发展脉络、推动民间曲艺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采茶戏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演变与发展过程。

关键词:采茶戏;唱腔音乐;形成;演变

采茶戏是江南与岭南一带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从采茶戏的题材、内容方面来看,不仅体现出了地方风土人情的关联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与地方传统文化、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而从采茶戏的演唱特色来看,无论是说白还是唱腔,都融入了许多方言元素与民间曲艺元素,由此可见,采茶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与地方文化以及受众审美情趣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探讨总结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对采茶戏的继承、发扬、创新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

采茶戏唱腔音乐流行于江南与岭南一带,与茶种植业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封建社会时期,谷雨时节茶叶长成,劳动人民在上山采茶的过程中会通过演唱山歌来调动劳动热情,这种茶区中特有的音乐形式,被称之为采茶歌。采茶戏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采茶灯艺术和采茶歌艺术的影响,成为了具有故事情节和故事人物的民间小戏。由于采茶戏的表演具有二旦一丑或者生旦丑三个主要的角色,因此,采茶戏又具有了“三角班”的俗称。另外,在采茶戏的形成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采茶戏与本地民间音乐唱腔、地方方言等都产生着频繁而深刻的互动,从而出现了采茶戏的不同流派。但是所有采茶戏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极具乡土气息、广泛的受众、风趣诙谐的艺术特点以及较强的戏剧性等,这也彰显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从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形成背景来看,采茶歌是采茶戏的前身,这种艺术形式根植于我国的农耕文化。两宋时期我国茶种植业已经十分发达,而南方地区是最为主要的产茶区,这为采茶歌的产生提供了农耕文化基础。而在周德清著作《中原音韵》中,就有一支关于宋代采茶歌曲牌的记载,由此可见采茶歌在宋朝已经得到了传唱。另外,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也为采茶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土壤,客家人的迁徙过程为采茶戏的发展发挥出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唐末战乱,潘阳湖平原的居民迁至赣闽粤边界进行休养生息。虽然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却成为了客家人以及客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之地,茶种植则成为了当地居民进行谋生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客家人的语言文化与民俗风情对采茶戏的形成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仍旧保留着很多客家方言,而这种特点也突显出了采茶戏艺术所具有的原生态特征。

2 采茶戏唱腔音乐的演变

在20世纪20年代,许多民间音乐形态都开始走入城市,这也让这些民间音乐形态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以及受众群体产生了变化,因此,这些民间音乐形态需要在唱腔、剧情内容以及演出形式与演出结构等多个方面作出变革。在此背景下,采茶戏唱腔音乐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女演员的登台演唱成为了采茶戏唱腔音乐发展中的一大突破,这对采茶戏唱腔音乐表现形态的丰富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采茶戏唱腔音乐中,下和调和锣鼓伴奏是主要的艺术表现特征之一,但是这种唱腔特点在采茶戏进入城市之后却难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为此,乐队过门替代了传统的帮腔,丝弦伴奏也加入到采茶戏的演唱当中,而下和调也逐渐向本调发展。从本调的局限性来看,当时的曲调上下句难以做出清晰的区分,而上下句的区别仅仅在于采茶戏唱词中所体现出的平仄差异。虽然这种唱腔曲调具有稳定的调性,但是频繁出现的主音令采茶戏唱腔的旋律显得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采茶戏唱腔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另外,从当时采茶戏唱腔音乐所具有的音域表现来看,受到音域较窄特点的影响,采茶戏的唱腔难以对高亢激昂的情绪作出有力表现,并且男性与女性在演唱采茶戏的腔调表现上也没有区别,这让采茶戏唱腔音乐中的行当缺乏明显区分。

需要承认的是,本调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然而,从下和调到本调的发展也的确体现出了采茶戏唱腔的进步,并且,在本调替代下和调之后,采茶戏唱腔中的本调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丰富。

采茶戏艺人对采茶戏所做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采茶戏唱腔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采茶戏中,女性不能同男性一起登台,因此,采茶戏中的各个角色都需要由男性来扮演。在此基础上,采茶戏中的小生与花旦所使用的唱腔并不能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直至“本调”的出现,才让采茶戏中男性艺人的唱腔具有了更多的变化,也才让采茶戏中的不同性别角色在音域表现方面体现出了相对明显的差别。另外,同样是在采茶戏艺人所开展的探索实践中,采茶戏唱腔中衍生出了老生本调与凡字调两种表现形式,在使用这两种声调的基础上,采茶戏的表演可以通过定弦变化来产生旋律变化和调性变化,从而让受众从相同的曲调中获得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显然,这种创新与发展对于丰富采茶戏唱腔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茶戏唱腔音乐本调得以发展的背景下,采茶戏唱腔音乐的板式也获得了一些创新与突破。在传统的采茶戏唱腔音乐中,平板是基本的板式形式之一,由于平板具有叙事性的功能,所以在情绪表现上可体现出较大的可塑性。然而,采茶戏剧情发展的需要也离不开慢板与快板的参与,这两种板式让采茶戏唱腔音乐具有了更加明显的节奏变化,同时也让采茶戏唱腔音乐的演唱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如在慢板中,采茶戏的演唱放慢,过渡音与装饰音被加入到唱腔旋律当中,这让采茶戏唱腔体现出了华丽婉转的特点。相对于慢板更便于表现采茶戏的戏剧性而言,快板则能够加快采茶戏的演唱节奏,并能够有力地塑造出激昂的情绪。虽然三种板式能够让采茶戏唱腔表现出较丰富的情感与情绪,但是在音乐表现力方面仍旧相对欠缺,因此,对板式的进一步丰富成为了采茶戏唱腔音乐演变中的重要课题。连板的出现,使采茶戏唱腔音乐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板式,从连板的特点来看,连板唱腔需要依附于其他板式而存在,如在慢板与平板之间穿插等,由此可见,连板能够让不同的板式得到更好的连接,在此基础上,不同板式可以得到平稳的过渡,并且也能够让采茶戏唱腔音乐体现出更加紧凑的情绪与活力。另外,根据采茶戏唱腔音乐表演的需要,在连板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导板与哭板,这两种板式的特征和功能可以从字面意思作出准确的理解,其中导板一般出现在开唱阶段,在采茶戏唱腔音乐的表演中发挥着导入功能;而哭板则用于演唱过程当中,并发挥出推动采茶戏剧情发展和烘托情绪的功能。

从伴奏来看,传统的采茶戏唱腔音乐具有和声随意运用的特点,并且单独的乐器在伴奏中也只负责一个声部,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导致采茶戏的腔调单调,同时也会导致演员不知从哪起腔的情况出现。针对这一问题,采茶戏唱腔音乐也作出了改革,通过将花奏加入传统伴奏方法中,让采茶戏唱腔变得更加动听,同时也让采茶戏唱腔音乐保留了传统的伴奏风格,并让这种伴奏风格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从演唱方式来看,男性演员与女性演员在采茶戏的演唱过程中体现出同腔同调的特点,的确是制约采茶戏唱腔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一问题在我国很多地方剧种中都同样存在,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并非易事。从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发展来看,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农村等地嘈杂的表演环境,男性演员在采茶戏的演唱中会使用高八度的声腔,但是当采茶戏唱腔音乐走入城市之后,剧场成为了采茶戏唱腔音乐的主要表演场地之一,如果男性演员继续使用高八度的唱腔对采茶戏艺术进行演绎,不仅难以让采茶戏唱腔音乐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而且很容易招致受众厌烦。并且,高八度的演唱对于男性演员来说是一种超负荷的演唱方式,对男性演员的嗓子会产生一定的伤害,所以,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是采茶戏唱腔音乐发展中必须做出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过程中,将男性演员的唱腔音域降低三四度,将女性演员的唱腔音乐提升一个调门,促使采茶戏唱腔音乐表现出了更加合理的音域,并且也让演唱者在声区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幅度。同时,由于这样的改革能够让男性演员与女性演员都在适合自身性别特点的音区中进行演唱,所以也能够让演员更加自如地对采茶戏唱腔音乐进行表现。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演变与改革也为演唱者自身风格的形成以及采茶戏唱腔音乐不同流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 结语

采茶戏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可以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还和劳动有关、文化有关。采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采茶戏的唱腔在演变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愈加绽放出迷人的光彩然而这种颇具地域文化色彩的声乐艺术,在当前社会中却面临着较大的传承危机。当前采茶戏种中的赣南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等都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对采茶戏唱腔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采茶戏唱腔音乐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对采茶戏唱腔音乐发展历史作出研究与探讨,不仅是声乐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重视采茶戏唱腔音乐的研究、保护、传承与创新,才能够让采茶戏艺术换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与更具时代精神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谢雪文,胡俊才.南昌采茶戏唱腔艺术分析[J].大舞台, 2013,12:37-38.

[2]欧阳绍清.师徒传承语境下赣南采茶戏旦角唱腔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29-30+43.

[3]董晓梅.粤、赣两地采茶戏唱腔音乐研究——以粤东北和赣南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02:5-7.

[4]李家高.浅谈阳新采茶戏唱腔创新的几点做法[J].戏剧之家,2014,08:46-47.

[5]薛文莉,袁明.美在民间论赣南采茶戏的草根性[J].中国戏剧,2008(3):36-37.

[6]陈孝余,董灵.论博白客家采茶戏茶腔音乐之美[J].艺术探索,2010(6):28-29.

[7]张海坤,欧阳柳.江西赣南采茶音乐舞蹈——“三绝”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 2015(05):17.

作者简介:李文红(1966-),女,河南信阳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演唱地方戏曲。

猜你喜欢
采茶戏演变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浅析赣南采茶戏旅游资源的开发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论采茶戏的生存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