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阈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

2016-03-29 20:09李晨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福建茶叶 2016年4期
关键词:目的论问题对策

李晨(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目的论视阈下的“茶名”外宣翻译问题与对策

李晨
(南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我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物质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传播开来。“茶名”外宣翻译是帮助我国茶产品顺利走出中国、走入世界的重要途径,对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目前我国“茶名”外宣翻译仍存在的错译、错误关联、一词多译等问题,提出了全面把握译入语与译出语的文化特征与语言表达差异、立足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组织制定并完善“茶名”翻译规范等建议,为特定茶名统一翻译,同一茶品在国际市场上翻译的一致性,提升我国茶产品在外国消费者心中的可靠性,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做贡献。

关键词:目的论;茶名外宣翻译;问题;对策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思想、文化、商品、信息等在流通频率上越来越高,一经面世便能为各国人民所共享,特别是商品,它们已然成为各国文化的物质载体,通过国际市场进入其他国家,成为展示本国文化理念的窗口,对于提升本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商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依托。

众所周知,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茶叶种植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十七世纪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并受到当地人们的广泛喜爱,从而一跃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贸易活动的重要产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迄今仍是我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但是,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经验尚浅,相关规章制度仍不完善,茶名的英译并未统一,出现了“一茶多译、茶名误译、形质不同”等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茶叶对外贸易和茶文化传播。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本框架,对我国茶名外宣翻译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析。

1 翻译目的论概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并慢慢席卷整个欧洲,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拥护者。在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汉斯·费米尔提出的目的论了。在目的论的视阈下,翻译是译者以原文为基础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这些行为应当严格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是三大原则之首,译者应当立足于翻译目的,去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在译入语环境下实现原文的功能。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使用标准,对于读者而言符合语言使用规则,连贯通顺,意义明确。忠实性原则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尽可能避免译者主观看法的影响。三个原则发生冲突时,当以目的性原则为先。

翻译是一门跨语言的文化交流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实现特定的跨文化交际功能。对于茶名翻译而言,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海外消费者熟悉并了解中国的茶叶产品,满足海外消费者的求知心理。当然,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部分文本时,译者可能需要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下意欲实现的交际功能。

2 目的论视阈下的“茶名”外宣翻译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愈加频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让世界通过产品了解中国,已经成为我国各大企业的共识,而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外宣翻译。可以认为,当前外宣翻译是我国产品能够顺利走出国门并为国际市场所接纳的唯一途径,对于品类繁多的茶叶产品而言更是如此。

我国茶叶产品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是依据产地而命名,有些是依据茶叶的色泽与口味命名,有些是融合了多种因素进行命名,还有部分是参考相关的典故来命名。由此可见,“茶名”已经超越了原本的自然茶叶形态,成为了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茶名”时,除了要用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文字尽可能全面地表达出其意义之外,还要以茶文化为精神支撑,再现“茶名”中所蕴含的深刻美感。倘若译文仅仅着眼于字面含义而忽略了其文化内涵,那么译文将会变得空洞肤浅;反之,倘若译文仅仅注重“茶名”的文化内涵而不考虑其原本字面含义,那么译文将变得晦涩难懂,严重影响我国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以及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我国外文局的黄友义先生曾针对外宣翻译问题提出“三贴近”原则,即译文应当“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由此可见,我国“茶名”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促进外国消费者了解我国的茶产品及其蕴藏的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则为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 “茶名”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

3.1过度简化乃至错译

在我国,有部分茶产品音形相同而意义全然不同,如果译者不能注意到其中的细微差别,而进行过度简化翻译,则容易引起误解。以“功夫茶”和“工夫茶”为例,前者是潮汕茶文化的典型代表,指的是一种泡饮方法,又被称为功夫茶艺或功夫茶道,根据英文的意义对应翻译通常为“Kongfu Tea”;后者则是指制作精良的红茶,通常被译为“Congou”,并加以注释,指出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红茶。两个词条尽管发音相同,字形也高度相似,但本质内涵却截然不同,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两者统一翻译为“Kongfu Tea”,势必会造成外国消费者对我国茶产品认知的偏差,“工夫茶”也将难以为外国消费者所真正了解。又如,“花茶”和“花草茶”,前者是利用茶易吸味的特点,将富有香气的鲜花与茶叶共同制作而成,后者则不含茶叶成分,而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的根、茎、叶、花、皮等部分,因其饮用方式与茶叶相似,在命名时也添以茶字,因而在翻译时应当加以区分,如茉莉花茶因其中没有花,应译为“Jasmine Scented Tea”,玫瑰花草茶因自身含有花蕾,应使用“Rose Tea”作为译名,从而体现出两者的实质,也利于辨别。

3.2错误关联

我国许多茶名在汉语中常与实物重名,若对茶产品缺乏全面的认识,翻译时则很容易产生错误关联。例如,水仙茶是我国福建省的特产之一,是乌龙茶的一种,它与水仙并没有丝毫的关系,得此名是因为人们认为它的发源地是水仙洞,因此翻译为“Shuixian Tea”即可。倘若译者错误关联,按照花名将其翻译为“Narcissus Tea”,就完全扭曲了水仙茶的本义,从而对消费者形成误导。

3.3一“茶”多译

我国茶名外宣翻译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系统规范体系,仍然存在一“茶”多译、难以统一的问题。以“洞庭碧螺春茶”为例,洞庭指产地,碧指颜色,螺指外形,春则指采摘时节,五个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翻译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茶多译的情况,现有版本有Dongting-Biluochun,Bi Luo Chun Tea,Spring Spiral,Green Spiral等,令国外消费者困惑不已。笔者认为,翻译既要保留原汁原味,又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此处采取音译法即可,最后添加“Tea”对产品进行定性,既保留了原文的民族色彩,又不会给国外消费者理解产品内容造成较大困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4 “茶名”外宣翻译的对策

根据目的论翻译原则,在进行茶名外宣翻译时,译者可以参考以下建议,以使译文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易记易懂。

首先,译者应当全面掌握多种翻译方法,以便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选择翻译方法。我国茶产品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内涵也是丰富多彩,茶名外宣翻译应当根据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直译、音译、意译或者多者结合。有些茶名的由来是依据相关的历史传说或神话故事,文化内涵悠远,单凭几个简单的单词难以将其中深意表达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篇幅允许,译者应当采取注释法,对其中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以免外国消费者难以理解我国茶产品名称。

其次,译者应当全面把握与茶名相关的茶文化背景知识。其实,很多不准确的翻译都是由于译者对原文内涵把握不准,不理解甚至误解了其中的文化深意,导致漏译或误译等情况发生。因此,若要将原文的思想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译者首先必须要精通原文的背景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译入语,否则将难以实现等效的信息传递。只有当译者具备了一个领域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该领域中的各个概念、术语和理论的理解才能更加准确,才能够选择出更加恰当的方式来进行翻译,最终形成最为准确的译文。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单从茶名的字面含义着手很难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译者应当全方位、多方面考证,找到茶名的来历,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对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表达形式拥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

再次,译者应当着眼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力求译文能够为读者所接受。中西方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截然不同,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西方文字中都找不到准确的对应表达,因此,译者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还要熟知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采取易于被读者所接受的翻译方法,对于译入语中所缺少的表达,则应当加以注释,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保证译文既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又能够为读者所接受,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最后,译者应当积极推进相关茶名翻译的规范制定,实现茶名翻译的统一,促进我国茶产品及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缺乏自然对应的版本,译者由于知识积淀不同,翻译水平各异,理解能力参差,所提供的译文往往五花八门,容易对国际茶叶市场造成品名混乱,影响我国茶产业的长足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国相关专业人士、政府商务及外宣部门、我国茶企协会等应当密切合作,对这类词汇的翻译给予指导并进行统一,避免“一茶多译”问题的产生,帮助译者更好地选择翻译方法,稳定翻译市场,以促进国外消费者对我国茶品的信赖和喜爱。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 (3):48-50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3]赵萍,谭正新.外宣翻译之特点在《云南普洱茶》英译中的体现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113-117

作者简介:李晨(1981-),女,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目的论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