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2016-03-29 11:37王茼萱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案例理论课程

王茼萱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5)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王茼萱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重庆 400065)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事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新闻理论教学只有创新求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闻事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笔者在新闻理论教学活动中尝试进行改革,探索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新闻人才的培养质量。

移动互联网;新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理论课程的教学创新一直是教学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而对于长期受到“新闻无学”偏见影响的新闻理论教学来说,改革创新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新闻理论提供对新闻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理性思考,提供在探寻新闻规律方面所形成的真知灼见[1],在新闻学子踏入精彩纷呈的新闻世界之际,为其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提供有益的精神指引。新闻学也是时代性极强的学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发布模式与接收模式产生重大变化,相应的新闻理论教学也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求变,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新闻人才。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 细致规划教学内容:专题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新闻理论是学科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庞杂琐碎。有的学校在进行理论课程教学时,除了讲授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外,还介绍新闻采、写、编、评、经营管理等相关内容。再加上课堂讨论、案例分享等教学形式,如此会比传统讲授法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在课时有限且内容又多的情况下,浅尝辄止的教学不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不在于教师具体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最终悟了多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了学生对新闻的学习兴趣,他们不仅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互动,也会在课下自主学习与思考。今天的学生多是95后,这些“数字原住民”出生和成长于网络时代,数字化是他们自幼的生存方式。他们早已不是只会在课堂上听课、背诵老师笔记以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者了,他们中的许多人能熟练利用新的传播技术与线上线下的社会网络,主动认知公共世界以及进行研究性的学习[2]。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规划,采取专题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选取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课程群中的前导后续课程。例如在我系的新闻传播课程群中,新闻理论学习之后,还有“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新闻编辑”“媒介经营管理”等后续实践课,所以理论教学即以新闻理论为重,向实践方面做适当延展即可,不进行过多实践教学;再如新闻理论中的“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知识点,与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知识点有重合,不必重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前,笔者会详细参考课程群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并与其他任课教师充分沟通,再结合自己对课程重难点的判断,精选出8至10个专题进行精讲。

剩下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并非可以完全忽略,笔者在课堂上会布置自学任务,学生以教材为基础,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自学,最终以提交读书笔记或者小论文的形式验证其自学成果。专题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2 利用多种新闻渠道精选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这种经典教学方法在新闻理论教学中也可以发挥有效作用。适当的新闻案例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问题还原到微观层面,将新闻理论与开放的、鲜活的、极速变化的新闻世界联系起来。借力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传播技术,大众能通过多种渠道快捷获取新闻甚至发布新闻,在选择课堂新闻案例时,也应当利用多种新闻渠道精心选择。

2.1“第一时间”案例和“经典历史”案例相结合

新闻姓“新”,讲求时效性。课堂上的新闻教学案例也应当是第一时间的。只有足够新鲜的新闻案例,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评论交流的欲望;也才能让学生与现当下的新闻世界以及现实世界紧密贴合,进而引导他们深入认知世界。正如施拉姆在20世纪40年代出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时所说,新闻学院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寻找 “第一时间”新闻案例的有利条件,笔者即使在课前十几分钟,也会通过手机网络或是新闻APP了解新闻事件有无最新进展,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充分讨论。

除了“第一时间”案例以外,新闻教学中也要注重“经典历史”案例的运用。所谓“论从史出”,没有历史案例的新闻理论讲授起来缺乏纵深度和厚重感。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意是指今天对以往历史的研究工作,都离不开研究者的当下情怀,难以脱离现实处境。联系现实环境学习新闻历史案例,能够促使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对当下新闻事业亦有反思与借鉴作用。历史案例要力求经典,例如讲“新闻监督”时,厘清“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新闻真实”时,展示文革时期的“浮夸新闻”;讲“新闻伦理”时,给足所有背景资料,再与学生重新探讨“饥饿的苏丹”这副引发巨大争议的普利策新闻奖照片。

“第一时间”案例和“经典历史”案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新闻营养。

2.2注重从互联网媒体中选择案例

笔者授课时曾在多个班级做过调查,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完全没有报纸阅读习惯,因为学生宿舍不安装电视的原因,也很少观看电视。他们多是通过网络与手机获取信息。如前所述,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数字化生活,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既要注意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寻找新闻案例,更要注重从他们使用频繁、重度依赖的互联网媒体中选择案例,以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将互联网媒介一分为二,第一代媒介是新媒介,例如网页、聊天室、留言板等;第二代媒介是新新媒介,如博客网、维基网、脸谱网、推特网等[4],在中国主要有QQ空间、微信、微博等。从互联网媒体中选择案例,既要关注新媒体如门户新闻网站,也要注重微信、微博等新新媒体。例如2015年6月,许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条“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的帖子刷屏,儿童防拐话题瞬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量网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中表态支持一律死刑,而法学界、社会学界人士则从专业角度提出反对意见。这就是个很好的新闻案例,既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网络舆论的作用方式及影响力量,思考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也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分组辩论,在涉及司法量刑标准这样的重大议题时,愤怒申讨和理性探讨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值得提倡。

2.3重要新闻案例要注重全面性和完整性

腾讯网·企鹅智酷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 《众媒时代:2015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指出,媒体正在经历一场全产业链变革,即“众媒时代”,媒体无处不在,一切皆“媒”[5]。新闻传播平台空前丰富,同一新闻事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报道方式有差异,各家新闻媒体报道的角度、立场、方法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于需要详细解析的新闻案例,笔者会收集各家媒体各个角度各种方式的新闻报道,与学生一起对比研究,力求推演新闻事件全景,探析报道新闻的更优途径。

除了全面性,还应注重完整性,搜集新闻的事前预测报道、事中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总结报道和反思评论,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知新闻事件。

2.4构筑真实、均衡的课堂新闻拟态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新闻与社会

新闻展示的世界图景,并不是对客观环境的镜式再现,而是经过选择和加工后的“拟态环境”。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用户生产内容的时代,每一个媒介用户既是新闻接收者,也是新闻发布者,新闻话语权分散,质量良莠不齐。大众能够接触到的新闻和信息空前丰富,价值取向多元混乱。面对当下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新闻环境,教师在选择新闻案例时,更需精挑细选,在课堂上构筑相对真实、均衡的新闻拟态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例如2015年国庆节期间,“青岛天价虾”事件引发巨大轰动,一时间全国舆论哗然,全民热议黄金周旅游宰客现象。接着新闻跟风现象出现,山东陆续爆出“900元1份的小鸡炖蘑菇”“病死牛肉流入市场”等负面新闻,“好客山东”沦为“宰客山东”,山东省费心多年打造出的旅游大省形象毁于一旦,甚至有网友戏谑说,山东人如此招黑,河南人能够松口气了。在讲这个新闻案例时,除了反思旅游宰客的社会现象,理解新闻作用于舆论的方式,还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闻跟风现象会助长大众对某一社会群体形成刻板印象,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毕竟刻板印象将会长期存在,对某一群体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河南人,就数十年饱受被妖魔化之苦。

3 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展开互动

相较于新闻实践课程,抽象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更难以保证,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新闻理论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言堂”,而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正如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念所阐释的:识知(即知识的获得)是对被知事务的能动领会,知识的获得要求识知者的热情参与,要依赖识知者的技能、个人判断和个人默会,如果没有识知人的“无所不在的”个人参与,知识的获得是有限度的、甚至是不可能的[6]。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进科技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多的方式与平台,而通过网络能够搜寻到的海量新闻与信息也极大地丰富了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内容。

课堂上,笔者采取每周新闻述评、新闻场景模拟、分组辩论等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以每周新闻述评为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一个小组,自主选取当周最具新闻价值或是最感兴趣的一则新闻,对其进行深入述评。“述”即是将新闻的各个要素、来龙去脉讲清楚,对于这一新闻事件,传统媒体是如何报道的,新媒体是如何报道的,各家媒体报道的方式和角度有何异同;“评”既需要有各家媒体的观点,也需要有大众和网友的态度,还需要学生的自主判断。进行述评的同学可以向全班同学提问或是展开其他互动方式,也需要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整个流程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们对这一方式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积极创新述评方式:有的小组模拟新闻演播室,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新闻主播、特邀专家、现场观众等;有的小组精心剪辑新闻片,制作精美的电子新闻杂志。台下的同学们也热情参与其中,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探析新闻事件,建构社会认知。

课下,笔者通过QQ、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看到值得学习借鉴或是深度思考的新闻报道会第一时间分享链接地址,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里看到优秀的知识帖也会及时共享给学生。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人格修养

早在20世纪初,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就曾指出:“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真理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民、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效益上的敌对中拯救出来。”[7]新闻理论教育的内核和终极目标,应当是尽全力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新闻职业精神,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下,尤其如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置身于开放的信息海洋中,大众能够接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与冲击,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思潮对95后学生的影响更胜从前,学生思想更加复杂多元,个性更加鲜明张扬。培养学生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人格修养,也就更加重要。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在讲解理论的同时,也与学生一起剖析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尝试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新闻,全面、客观、公正地认知世界;注重跟学生一起分享优秀记者的风雨人生和奋斗历程,希望他们具备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富于同情心和人文情怀,能够通过笔和话筒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与改变;尽可能地拓宽自身知识储备,也培养学生广纳群书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正如白岩松所说,只有人生打得更开的时候,面对一个具体的新闻时才能够操作得游刃有余,因为新闻归根到底,是关于人性与社会心理的洞察力的问题[8]。

5 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除了上述尝试外,笔者也进行了教学语言的改革、作业布置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积极为学生联系媒体的实习实践工作,另一方面聘请业界记者为学生开设讲座,让学生接触业界的新鲜资讯与动态。多种改革方式相结合,力求提高新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培养时代和媒体发展所需的新闻人才。

[1]丁柏铨.论新闻理论教学与新闻业务教学的关系[J].新闻大学,2009(2).

[2]潘晓凌,李顺.教育2.0“大学”DIY[N].南方周末,2010-7-22(6).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6.

[4][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3.

[5]众媒时代:2015中国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EB/O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121/21/2173 3879_514862973.shtml.2015-11-21.

[6]陈荣美.“个人知识”观念:新闻理论教学的突围路径[J].科学导刊,2010(11).

[7]夏吉英.从传播学入手探寻优化《新闻学概论》教学的途径[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4).

[8]张英.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EB/OL].http:// cul.qq.com/a/20141030/055621.htm.2014-10-30.

责任编辑周斯韵

G210

A

1674-5787(2016)03-0140-04

10.13887/j.cnki.jccee.2016(3).38

2016-03-01

本文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茼萱(1985—),女,传播学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传播心理、影视文化传播等。

猜你喜欢
案例理论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