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

2016-03-29 06:29吴建荔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全纳特教课程体系

吴建荔

全纳教育视野下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

吴建荔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一方面要考虑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将文化通识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专业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以培养全纳教育视野下新型的合格幼儿教师。

全纳教育;学前特殊教育;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了“全纳教育”,其内涵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积极合作,满足不同的需求”。[1]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 (学前教育部)”。而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则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普通小学学前班、幼儿园应满足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前儿童随班就读。各特教学校均应创造条件开设学前班,把握学前早期干预、康复教育的关键时期,对残疾儿童实施早期康复教育”。可见,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和实行全纳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纳教育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及实施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当前,从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学历程度来看,福建省学前康复教育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不足40%,具体表现为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甚至非师范类出身,部分教师学历无法达到大专,同时已在职幼儿教师普遍存在全纳教育的观念、全纳教育知识及全纳教育技能等素养缺失的问题。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长期从事学前教育的百年老校,自2012年新增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方向)专业(专科层次),经过3年的努力,在学前特教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上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一、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价值取向

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明确专业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规格问题。美国著名的“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指出,任何一种课程与教学都必须回答四个问题[2]: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三是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四是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在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即目标的确定是最为重要的,它关系到专业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的编排、课程内容的选择等;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有赖于课程体系的运作。但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我们一是常纠结于究竟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还是特殊教师;二是在培养具体规格表述中,目标定位不太准确、模棱两可,如“一专多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复合型人才”等,这必然会引发学生专业思想混乱,对课程设置缺乏认同感。

理想的全纳型幼儿教师应该接受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重专业训练。一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有较强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及业务上刻苦钻研的精神。二是具备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地掌握特殊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具有编制个别教育计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具有组织特殊幼儿园集体和分组教学的能力;具有促进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家庭教育方法,观察、分析学前特殊儿童并能很好地指导家长进行早期干预。三是具备反思态度和反思技能,并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并具有教育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学前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一)课程模块设置——整合专业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幼教师资和特教师资培养分别主要由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承担,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这种隔离式的教师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教师与全纳型学前特教师资的要求存在差距,所以应打破专业设置,进行学科的融合和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一方面,创造条件,灵活设置课程。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要求,其设计原则是课程开发讲实际,课程实施重实用,课程管理抓实践,课程评估求实效。因此,依据学前特教教师岗位所需知识、能力与素质,建构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合理将课程重构为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模块,即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拓展和教育实践等五大学习领域模块,其中实践教学学时需占总学时数的50-60%。

立足学校实情,人才培养方案里的专业课可分核心课程和不同课程模块,核心课程为学生必修课,如学前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教育医学基础等;模块型课程可提供丰富的课程类型让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甚至普通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必修的形式了解特教知识,如生活技能训练、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特殊儿童心理咨询、融合教育等相关课程;而对于各种障别儿童如视障、听障、自闭症,教学法课程可以以模块选修课的形式如分成自闭症儿童教育、听障儿童教育、视障儿童教育、智障儿童教育等,让学生在校期间能自主选择,学有所长。当然,课程设置的目的不是要把教师培养成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而是要求未来的幼儿教师能形成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了解各类型特殊儿童的基本需要,掌握基本教育技能,了解如何寻求专业帮助等。目前,我校普通师范专业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融合教育》的课程,学前特教专业也注重对全纳环境中特殊儿童教育策略的学习,呈现普特教师教育融合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设立一些复合型的培养项目,如相关课题,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协同研究,加强学科融合;同时让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教师关注特殊教育领域,将其研究能渗入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对特殊儿童能力提升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全纳教育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实践机会

实践教学是学前儿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他们了解学前教育及学前特殊儿童,巩固专业思想,印证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全纳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单凭开设几门有关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方面的课程是不够的,这不足以处理和应对融合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因为未来的学前特教专业的幼儿教师除了要了解融合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全纳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全纳教育实践,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1.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践课程主要依据理论课程的开设,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安排,贯穿3年,涵盖6个学期,采取见习、集中实践与顶岗并行的实践形式。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依据学科的序列和与学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有机结合安排并贯穿始终。这样学生在1-4学期每学期都有5天的教育见习时间,能较全面地了解幼教、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过程、管理制度、工作环境和幼儿(特殊儿童)心理特点;在第5学期6周的集中实践与第6学期18周的顶岗实习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普通幼儿园和特殊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更加深了学生对特殊儿童教育工作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认识,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促进了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此外,要尽可能提供多样的见实习环境,比如既有富足的城市学校,也有边远的山区,既有普通幼儿园,也有特殊学校,这样,学生既接触到残障儿童,又了解了普通儿童。

2.提供多种实践合作机会。要推进全纳教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专业合作团队,因此教师教育要十分重视合作能力。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者必须能和普通教育者、支持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相关服务提供者合作。要设计一些活动项目,让学生深入基层、学校、社区,相互之间分享各自的专业技能,学习与他人共事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团队合力。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合作实践的机会。

首先,创建随班就读实践基地及合作小组。目前,学校已有6间特殊幼儿园教育实践基地,其中公办2间,民办3间,随班就读基地1间。2012年成立以特殊教育行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践指导工作委员会及顶岗实习工作机构,与行业专家主要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人才质量、共任课程兼职教师及见实习导师。我校还拟建向阳花开特殊儿童支持中心,并在附属幼儿园建融合教育工作室,从招收数名学前特殊专业教师及特殊儿童开始,将附幼打造成随班就读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进入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场所。同时,班级通过成立合作实践小组(成员包括普通专业学生、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有实务经验的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学前特教专业的学生可以对特殊儿童有深入了解,普通师范生也有机会进行合作教学实践,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分析和研讨,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其次,开展专题研究。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研究的形式对全纳教育进行深入探究,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加入课题当中,形成研究小组。在“校地合作,共同育人”的实施过程中,邀请行业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为专业教师,为学生开讲座,指导专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也挑选骨干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寻找项目如课程开发、课程共建、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伙伴。

再次,建立校内实训室及特殊教育资料室。目前我校已建立1间学前特教资料室和5间特教实训室,包括心理实验室、感觉统合实训室、生活技能实训室、特殊儿童诊断室、多感光实训室,还有相关课程资源、测量、诊断鉴别特殊儿童的量表等。将这些资源及时有效地提供给师生,实现资源共享,顺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最后,开展志愿者活动。通过学校团委、社团,招募义工周末或节假日到特殊学校或私立儿童福利院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机会了解各种障别儿童,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专业思想教育,坚定了学生今后从教的信念。

总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考虑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将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另一面还要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实践力度,丰富选修课程类型;此外还要在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管理和评价上下功夫,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学前特教师资。

[1]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何岩

G78

A

1671-6531(2016)08-0031-03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4年度校教改项目“学前教育(特教方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及应用模式研究”(JG201404)

吴建荔/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猜你喜欢
全纳特教课程体系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全纳教育视角下提高教学秘书管理水平的研究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