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趋利性越轨原因探析——以默顿的紧张理论为视角

2016-03-29 04:11刘媛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越轨制度性手段

刘媛姣

(中南大学 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在校大学生趋利性越轨原因探析——以默顿的紧张理论为视角

刘媛姣

(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获取物质财富成为了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目标,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开始以物质财富的满足为追寻目标.在校大学生因不能通过制度性手段来达到物质财富满足的文化目标而产生紧张情绪,加之采取了“创新”、“退却主义”等适应方式,因而出现了越轨问题.对此,可以从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两方面进行预防.

失范;越轨;文化目标;制度性手段

何谓越轨行为,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概念,基本上认为越轨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①.笔者认为,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大学生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或社会公德等的行为.近些年来,象牙塔内的天之骄子——在校大学生频频出现越轨行为,如打架斗殴,伤害或杀害他人,盗窃、骗取他人财物,赌博卖淫,自暴自弃乃至自杀等等现象,其中以在校大学生为获取物质财富而实施的越轨行为(即在校大学生逐财型越轨行为)数量最多,最为常见,如在校园内盗窃金钱、手机、手提电脑、自行车等,诈骗、抢劫、抢夺、敲诈勒索财物,代考、代课、代写论文,赌博等,有些女大学生为了赚钱而选择酒吧陪酒陪客、被人包养甚至卖淫,有些大学生因为金钱问题自暴自弃乃至自杀或者杀人,在校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就业,严重损害了大学和大学生的形象.

越轨一词最先出现在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1938年的《社会结构与失范》著作中,默顿在该文中最先研究越轨问题,其提出的紧张理论对当前研究大学生逐财型越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默顿的紧张理论概述

193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从社会结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紧张理论(又名社会失范理论),紧张理论强调了社会结构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主流的文化目标与社会所认可的合法性手段(即制度性手段)之间的失衡而产生紧张情绪的产物,而社会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失衡受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成员出现紧张情绪后并不都会实施越轨行为,最终越轨与否还得取决于个人在紧张情绪下对社会文化目标和制度性手段的适应方式.默顿的紧张理论认为在社会失范状态下,个人会采取“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造反”等5种适应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紧张,若社会成员采取的是制度性手段,则不论其接受社会文化目标(如“遵从”)或者不接受社会文化目标(如“形式主义”),均不会出现越轨,若社会成员采取的是非制度性手段,其接受社会文化目标(如“创新”)或者不接受社会文化目标(如“退却主义”、“造反”)下,则会出现越轨,甚至可能是违法犯罪,其中最容易出现越轨的是采用“创新”这种适应方式,即以非制度性手段追求社会文化目标.

默顿的紧张理论主要立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以宏观视角来研究社会的失范问题,但对研究微观领域的特定群体的越轨,尤其是逐财型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笔者认为,追求物质财富是当今社会主流的价值目标,在校大学生也深受影响,多以此作为价值追求,同时部分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失衡和紧张,进而出现了越轨乃至犯罪.本文以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为视角,来研究在校大学生逐财型越轨问题.

2 在校大学生逐财型越轨行为的原因探析

2.1价值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失衡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出现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失衡,在校大学生逐财型越轨行为的出现也是如此,首先应该归结于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满足的价值目标与制度性手段的断裂而导致失衡.

2.1.1价值目标: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

当前,物质财富的满足成为许多在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一价值目标的确立受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中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有很多,如金钱、事业、名誉、地位、家庭等标准,不同的标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随着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和财富逐渐成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随之追求物质财富成为了社会主流的价值目标(或者成功目标),一切向“钱”看、“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笑贫不笑娼”等等均反映出了人们的逐利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和奢靡之风盛行,虚荣、攀比、功利心理日益膨胀,许多人不顾自身经济条件盲目地追求高档消费、超前消费.大学是个自由、开放的校园,是“半社会”,容易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近些年来,社会上的物质之风刮进了校园里,大学师生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都深受影响,有些教师或公开宣扬金钱至上观念,或为追求物质财富而不择手段争取评奖评优、晋升职称,或生活作风腐化享乐,等等,教师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也同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象牙塔内的大学学子开始功利性地学习,其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最为重要的目的是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获取可观的工作收入,取得物质财富,绝大多数大学生所追求的是对物质生活或者物质财富的满足,追求学业上的成功只是他们达到物质财富目标的手段.大学校园里聚集了不同程度家庭条件的学子,这种贫富反差表现得相当明显,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生活奢侈浪费,灯红酒绿,进行高档消费如购买名车、名包、名表、名服,进入高档娱乐餐饮场所,有时甚至出现炫富的现象.这种贫富反差使部分非富有的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物质欲望膨胀,盲目进行攀比,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档消费.②部分大学生可能由于贫困或者迫于生活的需要如疾病、学费生活费、技能培训或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开支超出了预期计划,迫切需要物质财富的帮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受到其家庭和自身的影响,部分父母对物质十分追崇,其不当的金钱价值观和生活作风也影响到了孩子,有些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大钱,做大款,忍受不了艰苦朴素的生活.

2.1.2制度性手段:家庭资助、奖助学金、兼职收入、提升能力等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个人在追求特定的价值目标时,只要能通过社会所认可的合法性手段(制度性手段)来达到目标,就不会产生紧张和越轨.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这一价值目标是无可厚非的,本身并不必然会引起紧张、越轨或犯罪,关键是看采取的手段是否合法,即是否采取的是社会认可的制度性手段.在校大学生由于受学业的限制,无法取得正式的收入,自力负担生活所需,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经费来源于其家庭的资助,当然,不同的家庭条件能承担的资助能力是不同的.在校大学生为获取生活费用乃至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获取学业奖学金,或者为今后从事良好职业、获取物质财富做准备,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如勤工俭学、校外兼职获取报酬,贫寒学子还可以申请相关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基金以缓解经济压力.接受教育并提升能力为就业做准备,获取家庭资助,申请奖、助、贷学金,赚取兼职收入等方式都是在校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的制度性手段,通过这些方式去追求物质财富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不属于越轨.

2.1.3价值目标和制度性手段的断裂

诚然,在校大学生若不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价值目标,则一般不会出现逐财型越轨行为.但即使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价值目标,若能采取合法的手段(即制度性手段)来实现价值目标,也不会出现紧张情绪和越轨行为,所以说,是否会出现越轨行为的关键是价值目标和制度性手段之间是否平衡,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追求物质财富满足目标与制度性手段平衡存在以下多种障碍因素.一是家庭经济条件因素.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若以获取财富为价值目标,则下层阶级的群体更容易出现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失衡和紧张,进而出现越轨行为.贫穷虽不必然引起越轨和犯罪,但是贫穷相比富足,更容易与相关的不利环境结合,更容易引发越轨和犯罪,尤其是对逐财型越轨行为如盗窃、诈骗、抢劫、抢夺行为更是如此.据有关机关调查统计,在社会中,逐财型越轨行为的主体一般是处于下层经济地位、没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来源、文化素养欠缺的民众,而在大学校园里,逐财型越轨行为的主体也多为经济状况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学生群体相当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个人能力等各有差异,分为不同的层级,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大学生而言,家庭财富充足,完全能满足其生活所需,再加之拥有较好地学习资源和人脉资源,个人综合能力往往较强,就业平台高而广,成功可能性大,容易通过制度性手段获取物质财富,通常不会因为物质财富而紧张和越轨.而对于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大学生而言,则容易出现财富目标和制度性手段之间的失衡和紧张.有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大学生,由于盲目迷恋对物质的占有、享受和崇拜,盲目攀比、追求高档消费、超前消费,超出了家庭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往往遭到家庭的反对或者得不到家庭的经济支持.二是学业、就业因素.在校大学生由于学业的限制,无法从事专职工作,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某些大学生由于调剂、专业冷门等因素可能对专业没有兴趣,学习不努力,成绩不理想,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奖学金无望,加之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大和“关系社会”、“熟人社会”的影响,这类学生可能对就业预期不理想,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三是助贷方面的因素.目前各高校普遍设立了助学基金和贷学基金制度,但是由于基金金额和覆盖面有限,只能极为有限地缓解部分贫寒学子的经济压力,某些大学的助学金评比和发放没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没有被发放给最需要的贫困大学生,而是被家庭条件较好地大学生截留,贷学金申请渠道不畅通,当然,有些贫寒学子由于好面子,即使深处生活困境也不愿去申请助学金和贷学金.四是个人因素.部分在校大学生虽然无法通过上述渠道满足物质所需,但由于贪图享乐无法吃苦,或者认为报酬过低,不愿意勤工俭学或者校外兼职,容易出现财物的紧张.

2.2采取“创新”、“退却主义”的适应方式

根据默顿的理论,大学生在出现物质财富满足的文化目标与制度性手段之间的失衡和紧张时,可能出现但并不必然出现越轨行为,关键是看他们选取的是何种适应方式.若坚持既定的价值目标,同时又坚持采取合法的制度性手段如获取家庭资助、奖助学金或者勤工俭学,即“遵从”的适应方式,则不会出现越轨行为;若放弃了获取物质财富满足的目标但却能坚持采用制度性手段如认真学习,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即“形式主义”的适应方式,也不会出现越轨行为.大学生逐财型越轨行为大多采取的是“创新”的适应方式,比如盗窃、诈骗、抢劫、抢夺、敲诈勒索财物,赌博,代课、代考、代写论文,某些女大学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为了金钱在酒吧陪坐陪酒,选择被人包养甚至卖淫等,从而走上了堕落之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极个别大学生还可能由于物欲无法得到满足,失望郁闷,采取了“退却主义”的适应方式,选择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等越轨行为.至于“造反”的适应方式,大学生基本上没有采取.

3 结语

在校大学生将物质财富的满足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无可厚非,不过由于受求学阶段学业的限制,物欲过强容易造成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失衡和紧张,大学生可将物质财富的满足定为其长远目标,先追求学业上的成功这一短期目标.当然,在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和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以学业为重,其理想和追求不应该仅局限于金钱,而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价值目标.虽然在市场经济里物质利益是每个人的追求,但追求物质利益是得通过努力,而不能不择手段地使用违法犯罪的方法去实现物质利益,家庭和学校应该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告诫孩子必须通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去创造财富,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盲目消费、超前消费,高校要加强对艰苦朴素、合理消费生活作风的宣传和倡导,反对校园里的铺张浪费和盲目攀比,端正师生的生活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在校大学生逐财型越轨行为的主导因素就是经济因素,因此,只有国家努力提高全民物质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大学生逐财型越轨现象.对于社会而言,应该强化社会保障,对家境贫寒大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渠道救助.高校应该重视对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完善,还应该多设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费用,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同时高校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畅通学生就业的渠道,增强学生就业的信心.

注释:

①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4.

②吴建华.论当前在校大学生侵财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J].教育理论研究,2012(8).

〔1〕张远煌,吴宗宪,等.犯罪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范卫国,陈中丁.论女大学生财产犯罪[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3〕张小虎.目标与方法的断裂——对默顿社会反常理论的再认识[J].法学评论,2001(4).

〔4〕边西同.浅析社会失范理论视角下的学生越轨行为[J].昭通学院学报,2014(5).

〔5〕田丰.默顿失范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0.5.

〔6〕高莲.社会失范与大学生犯罪相关性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3.

G641

A

1673-260X(2016)08-0081-03

2016-05-22

省级课题2014年四川省高校法学优秀计划类项目“法学研究”(4CX14102G)

猜你喜欢
越轨制度性手段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越轨创新的概念、测量及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的前因、过程与结果研究
越轨创新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关系研究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学生营养餐供应应体现“五性”
制度性退出是引“才”政策的进步
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