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昊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浅论
原昊
(大庆师范学院 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要]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遗存。努图克人奉多克多尔山为神山,其神话传说及山神祭祀习俗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该山祭祀文化的保护、研究及传承工作。
[关键词]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萨满文化;山神崇拜
多克多尔山是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座小山,因被努图克人奉为神山,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祭祀。[1]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已被列入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因而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进行研究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从多克多尔山祭祀由来、祭祀仪式及祭祀现状三方面进行论述,并针对避免传说和祭祀文化消亡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使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多克多尔山祭祀由来
1.山名由来
关于多克多尔山的山名由来,据现有史籍无法确考,但很多民间故事中都曾提到。如在《猎人与山鹰》故事中,昂钦乎外出打猎回来时,曾在多克多尔山山脚下休息。民间故事《奥兰其其格的传说》中,蒙古族部落王子额尔尼克到远方探亲,途中搭救了山神的女儿奥兰其其格并与之成亲,随后回到了多克多尔山附近生活。由此可见“多克多尔山”这个名称,大约在公元9世纪就出现了,因为蒙古族部落迁移到布尔罕山的时间正在此时。传说中的额尔尼克到布尔罕山去看望叔叔,刚好说明是在蒙古族部落西迁以后。尽管这些都是传说,但足以说明多克多尔山对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关于山名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是这座山形似短尾鲌,所以被称为多克多尔山。
2.祭祀传说
关于多克多尔山祭祀,历来有两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努图克人的祖先沿着嫩江东畔游牧,人畜兴旺,丰衣足食。由于生活富庶,人们逐渐忘却了对嫩江河神的祭祀。河神为了教训他们,便在这一年夏天使嫩江洪水泛滥。努图克人放牧的草原几乎全被大水淹没,部落子民遭到了极大损失,这才醒悟过来。有一天太阳下山后,努图克人首领召集全部子民,烧起九堆大火,跪下来祈祷、祭拜河神。河神看到努图克人已经有所悔悟,便不再惩罚他们,并派来了水族的多克多尔何日米彦(一条鱼)阻截河道,为人造福。次日早上人们醒来时,一座小山出现在眼前,挡住了洪水,这之后嫩江也没再犯水灾。
另一个传说是明朝中后期,在嫩江东边的草原上,居住着一个比较传统的游牧民族部落,他们自称努图克人。沿着嫩江放牧的努图克人时常受到洪水泛滥的危害,损失巨大。一年夏天,嫩江又涨起大水,导致很多努图克人和牲畜在水灾中死去。努图克人首领看到这些惨景后非常悲伤,以为是他们得罪了神灵。所以当太阳下山后,首领召集全部子民,烧起九堆大火,跪下来祈祷,祭拜河神。所有的人都举起酒杯,洒下泪水,为亡灵送别,但没过多久大家都醉倒在了地上并呼呼睡去。次日早上醒来后,有座山出现在了大家眼前,正好挡住了泛滥的洪水,拯救了努图克人,之后便有了祭祀多克多尔山的习俗。
二、多克多尔山祭祀仪式
1.祭祀类型及过程
多克多尔山祭祀分为公祭和户祭两种。公祭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季洪水期的夜间进行,这样的时间选择与古老传说有关。多克多尔山是为了阻截夏季的江洪泛滥而在夜间突然出现的,所以祭祀的时间与传说非常相符。祭祀的主持人由部落大萨满或酋长充当,一年进行一次,但日期一般不固定,多在每年农历的七八月间进行。祭祀地点则选在山南坡的草地上,并在那里筑起祭坛。公祭仪式非常隆重,在三到五天的祭祀期间内,整个部落的子民以户为单位,骑着高头大马,拖着蒙古包,从百里外的地方赶到多克多尔山参加祭祀仪式。公祭时最先要烧起九堆篝火,然后由萨满手敲神鼓,口里念着祭词,站在祭祀人群的最前面施作法事。[3]作完法事后,部落首领朝克多尔山致祈祷词,感谢山神赐福,并将三碗奶酒泼向山峰方向,随后宰杀一头黑色的牧马进行血祭。此时人们跪在山前叩头,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绕着九堆篝火转圈,并在心中默念自己所要祈祷之事,最后将奶酒等奶制品投进火堆,等到篝火全部熄灭才离开。
户祭是在家人或牲畜遭遇灾祸或疾病的时候,由户主祭祀多克多尔山祈祷平安,一般在夜里进行。祭祀时首先在自家蒙古包的西北方向摆上一张小桌子,并且在桌子前面烧起一堆篝火。然后用羊头或羊肉作供品,也有用奶干、奶酪等奶制品作为供品的。随后,全家人朝着蒙古包的西北方向跪拜,祈求神灵消灾护佑。祭祀结束时,再将这些供品全部投入火堆中烧掉。
2.祭祀的主要物品
祭祀多克多尔山的物品主要有马头面塑、奶制品和牲血。祭祀多克多尔山时,摆上各种祭物,用七个马头形状的面塑将敬奉的山神围在中间,然后将这些咒语化的马头面塑作为主要祭品来祭祀。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张亚光先生谈到克多尔山祭祀物品时指出:“男女老少,敲打着皮鼓,从各方送来百味食品,钱钞面塑,以及牛、羊、禽、奶等。”[4]将牛、羊、禽、奶等作为祭祀物品,体现了萨满教的特殊宗教信仰。后来流传的经卷中也记录:“祭祀多克多尔山时,首先供奉山神像,然后将祭祀用的七个面塑马头,把神像围在中间。”[5]从这段记录中可以推断,多克多尔山的祭祀方式发生了变化,即用面塑马头代替了真正的马头,这也反映出努图克人逐渐受主张不杀生的喇嘛教教义的深刻影响。在公祭中,萨满手敲神鼓作法,祭祀的人群将奶酒等奶制品投进火堆。在户祭中一般用羊头或羊肉作供品,也有用奶干、奶酪等奶制品作供品的。祭祀多克多尔山的祭品必须选用黑色的牲畜,这是努图克人较为特殊的习俗,与蒙古族人崇尚白色,以白马、白羊为祭品的习俗不同。
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祭品。多克多尔山祭祀时用牲血,与努图克人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知名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波·少布先生曾经提到:“每次祭祀多克多尔山的时候,都要选一匹上等的黑色牧马宰杀,并用它的血作为祭品。”[6]祭祀过程大致是先用几条绳子把牧马的各条腿捆绑牢实,让马不能随便乱动,然后将马头对着山峰,用斧头劈面而杀,使马头的血喷向山峰方向,表示用血洒祭。
3.祭祀仪式的演变
多年来,多克多尔山山下的努图克人把祭祀仪式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传承下来,故而祭祀活动少有间断。伴随着时代的推移,古老的祭祀仪式逐渐发生变化,有的祭祀内容被取代,有的甚至在演进中被淘汰。
变化之一,喇嘛逐渐取代萨满,成为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在祭祀活动早期,多克多尔山的祭祀仪式由萨满全权主持,从点燃篝火、宰杀牲畜,到口念神词,再到带领众人祭拜,各项活动均由萨满主持。明清以后,喇嘛教不断传入蒙古地区,影响越来越大,导致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萨满教逐渐走向衰落。[7]喇嘛也取代萨满,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祭祀任务。发展到后来,每次祭祀多克多尔山之时,喇嘛都会来到现场颂读经书,萨满渐渐退出多克多尔山祭祀的历史舞台。
变化之二,作为祭品之一的黑色牧马逐渐演变为其它颜色的牲畜。祭祀多克多尔山时,点燃九堆篝火、杀牲血祭等基本仪式都已经传承下来,但是作为祭品的牲畜,其毛色和种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8]人们认为黑色是一种不吉利之色,于是选择白色牲畜作为祭品,并且用牛、羊等牲畜代替马成为新的祭品。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克多尔山祭祀的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最初祭祀内容只是单一的祈求人畜平安,期冀得到山神护佑。民国后,除了上述祭祀期许外,还增加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期许,比如免除灾疫和企盼丰收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旗王府旧政权的灭亡,由官方主持举办的公祭活动也随之消失。[9]
三、多克多尔山祭祀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少布先生曾多次前往多克多尔山进行祭祀文化实地调研工作,并于1996年10月11日亲自主持了多克多尔山祭祀仪式,从而使因“文化大革命”而终止了20余年的祭祀活动得以恢复,这也是20世纪末进行的最后一次多克多尔山大型祭祀活动。
进入21世纪以来,多克多尔山再无大规模祭祀活动。不论是民俗文化研究者,还是杜蒙县民众,甚至是多克多尔山附近的居民,对曾经神圣庄严的山神祭祀仪式的关注度逐步下降。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历史上一度神秘莫测的山神崇拜不再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人们对山神祭祀的热情逐渐减退,即使多克多尔山居民中的年长者对山神祭祀活动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祭祀观念越来越淡薄。时至今日,已无人能够继续承担祭祀活动的主持任务,多克多尔山的山神祭祀活动几乎销声匿迹。面对鲜有人知的山神祭祀现状,大庆市杜蒙县文化部门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试图恢复多克多尔山的祭祀文化活动。“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于2008年入选大庆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成功通过省级申遗审批。但是多克多尔山的祭祀活动并未因此恢复,至今仍处于中断状态。
四、基于避免传说和祭祀文化消亡而提出的建议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我们作为文化研究和传承的一分子,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正视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并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核。
第一,正视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现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伴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的急速发展,文化越发全球化,炎黄子孙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就是民族文化认同感。这种诚挚的情感是民族得以传承的精神内核,而民族认同正是建立在一系列文化传统基础之上的。我们通过领略祖先在科技不发达时代以祭祀方式求得庇护的行为,体会朴素而真实的民族存在。多克多尔山山神祭祀文化并非特例,这与中国古代山川之神的崇拜与祭祀有许多相同之处,通过与萨满教其他崇拜的对比,我们可以窥见萨满教神祇观念及祭祀文化的演变过程,这种山脉—圣山崇拜、神物—神石崇拜具有相通的文化思维。在中国古代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游牧—狩猎民族的观念更容易与山川、森林相连,以至北方少数民族多有信仰的敖包,也都可以追溯到山石崇拜,即最初的敖包的建立和祭祀是选择一座山或丘陵作为保护圣地,进而用石头或土堆来进行祭拜。认识到这一点,就更应该重视萨满山神崇拜等文化现象。
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的资料并没有得到良好传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质文献亡佚情况越发严重,口传传说又没有得到有序传承之时,祭祀文化消亡的可能性越发增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技术手段,将口传传说等通过录像、录音和动画构建等手段予以保存。这种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式保护,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价值。
第二,保护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对历史遗迹进行一定修复。相关部门应保护好多克多尔山的生态环境,加大祭祀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并通过重建祭坛、祭台及树立山神像等方式,对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及重建。重建祭坛、祭台及神像等祭祀设施,并非单纯地解决祭祀活动的需要,而是要重构历史文化遗迹,让子孙后代更加真切地感受祖先所经历的路程,以及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作出的努力。重建的设施既可以用作定期的祭祀活动场所,从而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认同感;也可以作为文化景点,对外开放,满足旅游者了解北方萨满文化的需要,对地方经济建设也会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第三,加强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应加大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相关内容的宣传,以此弘扬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可培养祭祀主持人,并以适当方式重现古代祭祀活动情状,让人们增进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的了解和感知。自1996年波·少布先生主持的多克多尔山祭祀活动之后,至今已有20年未曾有人主持祭祀仪式。这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人毕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人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落实到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无论是作为萨满文化的分支,还是作为黑龙江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都迫切需要祭祀文化的延续。落实到祭祀活动中,祭祀活动主持者(或称主祭者),即萨满尤为重要。为了保护萨满文化遗产,达斡尔族萨满传承人斯琴挂先生等当代萨满努力完成着他们的使命。斯琴挂先生主持及组织过的多次斡米南仪式和大型祭祀活动也成为当代萨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美国萨满基金会授予“当代著名萨满”的称号。波·少布先生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对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的研究,以及他主持的多克多尔山祭祀仪式。波·少布先生所获第一届世界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正是对他在民间艺术研究和实践方面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
上述建议并非孤立,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工作。认清地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迹的价值,并着手于可行性强的保护措施,才可以避免祭祀文化的消亡,使非遗文化和现世文化为成为相辅相成的文化组成部分,并融入中国北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共生圈之中,真正实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波·少布.杜尔伯特努图克人原始文化遗迹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1).
[2]张亚光.多克多尔山祭礼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3]波·少布.蒙古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4).
[4]波·少布.多克多尔山祭奠仪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4).
[5]姜小丽.试论满族家祭与萨满教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6]张亚光.多克多尔山祭礼[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4).
[7]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125-133.
[8]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87-96.
[9]吕萍.满族萨满祭祀与酒[J].满族研究,2007(1).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项目]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庆市杜蒙县多克多尔山祭祀文化研究”(DSGB2013078)。
[作者简介]原 昊(1980- ),男,副教授,博士,从事上古神话传说及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185-04
A Discussion on the Sacrificial Culture of Dokeduoer Mountain
YUAN H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712, China)
Abstract:The sacrificial culture of Dokeduoer Mountain is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remains of Mongolian traditional custom culture. Nutuke peoples worship Dokeduoer Mountain as a holy mountain, and the myth, legend as well as the custom of god sacrifice about the mountain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sacrificial culture of Dokeduoer Mountain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elimination. In order to avoid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erfecting, studying and inheriting work.
Key words:Dokeduoer Mountain; sacrificial culture; Shaman culture; mountain god w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