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史学观的培养研究

2016-03-29 03:30邱守刚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

邱守刚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史学观的培养研究

邱守刚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史学观是培养人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导向,是人对社会基本价值评判的出发点。史学观的培养是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完成职业生涯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当下历史学科多元化的史学观,形成了众多的较为分散甚至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加之专业建设的现实性、功利性和史学专业建设的严重滑坡,新的史学观的建构与培养任务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史学观

普通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的史学观建制与培养实践工作的开展质量是决定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研究工作的切入点,探讨针对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群体的史学观培养和塑造问题。

一、培养高校学生唯物史观建制实践的两条基本路径

(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教育

想要帮助我国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应当切实开展系统的唯物史观原理性内容教育。高校对历史教师专业学生开展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路径有两个: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引入初步的关于唯物史观知识内容的表述,并帮助高校学生实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学习目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知识内容的教育一般都被包含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程中,部分高校专业涉及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也包含一定程度的相关内容。对于历史类相关专业学生而言,前者发挥着较为深远的影响。1987-1997年,我国高校在日常化的教学工作中将有关唯物史观的内容纳入“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1997年至今,将关于唯物史观的内容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中。部分院校针对特定专业学生群体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唯物史观内容作了初步的学理表述,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职业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我国部分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部门开设了旨在使学生形成正确史学观的专业课程,通过“史学概论”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等课程实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培养与建设目标。葛懋春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吴泽主编的《史学概论》、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等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性原理内容。在高等院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的日常化教学实务中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实现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二)以唯物史观为基本实践理念指导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

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者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我国当代历史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者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引下完成了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门史的教材编撰工作,并秉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继续推进对有关历史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重点学习并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学术研究体系中关于社会发展史的内容。

从1954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史学界开展了对胡适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与讨论,对古代历史研究中的年代性分期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长期化延续与流变路径问题、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时期之内的资本主义萌芽与成长问题、中国农民群体参与战争活动实践的理论问题、中国近代史研究实务中的时代节点分期问题、中国革命史发展路径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人物的理性评价问题和民族史理论等展开了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探讨。当代世界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实务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就,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工作得到了深化,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历史突破。

我国高校历史类相关专业教学实践基本上明确了以唯物史观为根基的历史教育工作理念指引体系。高校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逐步感知了历史观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学研究以及相关教育事业走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相关领域的教材建设与编审工作得到改良。

二、提升高校历史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唯物史观建设水平的现实途径

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群体想要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必须切实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引下完成以下一系列探索。

(一)切实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工作

应当切实坚守科学唯物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日常教学实践中的指引地位。我国当代哲学与历史学研究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与探索极为活跃、丰富,史学界参与的影响较大的研究包括关于历史发展进程动力来源的讨论、关于历史创造者的讨论、关于社会形态理论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等等。这些学理性的讨论和争鸣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和发展特征。有学者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切实打破传统唯物史观的客观局限,运用怀疑、否定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始内涵进行分析,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现实性实践意义。”

(二)从时代要求出发,重新领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内涵阐释是时代生活与社会环境引致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社会认知的哲学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需要慎重地审视和解读。

三、培养唯物史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要在当代高校历史教师教育工作中实现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培养,应当充分发挥我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界的学术研究力量。与此同时,高校从事历史学师范教育工作的教师在从事历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当切实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唯物史观。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师直接从事历史学教育实践工作,并且对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群体历史观的建构具备直接、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群体是高校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要主体,是当代高校实施唯物史观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历史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团队是完成高等教育阶段历史学科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我国高校历史类专业主体学术研究目标的重要人力资源基础。

随着高校史学教育实践工作体系的形成,我国唯物史观理论研究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证化的史学研究事业逐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史学观的缺失和混乱,是摆在高校历史教师面前的难题。为培养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应当切实关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涵,以新的视角和新的认知方式审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扎实的唯物史观武装自己,力求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审视和解决问题。应从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基本原理、现实意义等方面着手,彻底理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与时俱进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要切实做到历史学学习、研究以及教学的有机互动。

四、结语

史学观是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导向,是人对社会基本价值评判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检验基础上形成的史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当下,多元化的史学观形成了众多的较为分散甚至对立的价值评判体系,加之专业建设的现实性、功利性和史学专业建设的严重滑坡,新的史学观的建构与培养任务任重道远。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培养与塑造过程中,可以借鉴历史经验,立足现实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人类社会发展的推进者,做崇高理想的实践者,这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基本态度。

[参考文献]

[1]黎明.中学历史课改30年与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2]刘娟.新课改下历史师范生向教师转变问题调查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3]姚华丽.新课改下高师历史师资培养问题及对策[D].开封:河南大学,2013.

[4]李君.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师的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7(2):7-9.

[5]刘家富,于文善.地方高师历史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5-146.

[6]杨竹芬.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92-96.

[7]陈辉.整体型师资培养模式与深化高师历史教育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6-81.

[8]蓝景羽.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的高师历史专业教育实习[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9]鞠明库.新课改下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思考——以河南为例的考察[J].学理论,2015(17):220-222.

[10]李稚勇.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述评——兼论中学历史课的价值追求[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7):61-63.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简介]邱守刚(1977- ),男,讲师,从事回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182-03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