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国内英语心理动词研究综述

2016-03-29 03:30周晓凤李丹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语言学

周晓凤,李丹丹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20年来国内英语心理动词研究综述

周晓凤,李丹丹

(吉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重要类别,用来表征人的心理状态或变化。因地位举足轻重,其一直以来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近20来年国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心理动词的理论研究,英汉心理动词对比研究,以及中国学习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研究。

[关键词]英语心理动词;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应用语言学

动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成分。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主要表征人的情感、意愿、态度等根植于大脑的心理状态或变化。因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其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动词已经成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国内对于心理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代汉语,围绕心理动词的判定、分类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展开,已呈现出渐趋成熟的态势。与之相对应的英语心理动词研究却略显滞后与薄弱。国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通语言学角度的英语心理动词研究

1.关于英语心理动词的分类

从论元角度看,心理动词是典型的二元动词,即心理动词一般有两个论元,一个为感受者或经验者(experiencer),一个为刺激物(stimulus)。根据句中经验者题元角色的不同位置,心理动词可以被分为两类:心理状态动词(psych stative verb,PSV)和心理使役动词(psych causative verb,PCV)。前者又称为ES动词(expericencer as subject),将经验者题元角色指派给句子的主语;后者又称为EO动词(experiencer as object),指派给句子的宾语。

在英语心理动词的早期研究中(2000年之前),心理使役动词被称为反向心理动词(reverse psychological verbs)。对这种心理动词的研究成为国内英语心理动词理论研究的主线,主要研究者有申屠菁、傅佩、许国强、张幼军。

英语心理动词具有反向性,主要表现在其两个论元——经验者和刺激物都可以作主语,但二者作主语的频率不同,经验者作主语的频率比刺激物作主语的频率要高得多。唐青叶和黄志军把以经验者作主语的心理动词称为like类心理动词(即上文的ES动词或心理状态动词),以刺激物作主语的心理动词称为please类心理动词(即上文的EO动词或心理使役动词)。唐青叶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理论分析了经验者和刺激物作主语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体现了说话人对要交流的经验的不同编码和视角凸显,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意义。对于这种经验者作主语的高频率现象,唐认为说明了人类利用词汇语法识解内在经验时“人类中心”的认知特征。[1]黄志军除了用视角理论对like类和please类心理动词的不同主语选择作出解释外,还从Langacker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用意象图示展示了这两类心理动词在认知语义上的不同,即有like类心理动词的句子仅有一个心理活动,而带有please类心理动词的句子除了心理活动外还必须有一个行为链。[2]

2.关于英语心理动词的使役性

通常情况下,主语由作为感受者的人或事物承担,宾语由引起某种感情或心理反应的事物或人承担。然而,英语中有相当数量的心理动词反其道而行之。感受者成了宾语,刺激物成了主语,此类心理动词被称为反向心理动词。国内研究者从理论上探讨了反向心理动词的共性特征,如英语心理动词较多地出现在“be+V-ing分词”和“be+V-ed分词”结构,尤其是“be+V-ed分词”结构中。他们还对“be+V-ed分词”结构进一步进行了详细分析,如探讨了名称、与物和人的对应性、被动表达中介词与be动词的多样性等等。国内研究者傅佩,张幼军等都曾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例如:据反向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傅佩将其分为四类,分别为表喜悦高兴或鼓舞激动的;表苦恼烦躁或激怒厌恶的;表惊讶震惊或困惑不安的;表满意、失望或其它心理感受的。[3]张幼军将其分为引起正面心理的反向心理动词和引起负面心理的反向心理动词。[4]这些都是早期的关于英语心理动词使役性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使役性是英语心理动词的最主要特征,于是心理使役动词的称呼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反向心理动词的说法。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纷纷围绕心理使役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对英语使役心理动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张京鱼、王文斌、徐睿、黄志军、唐青叶、张明芳、常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英语心理动词提供了指导,也对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

二、语言类型学角度的英语心理动词研究

使役结构是把握英语心理动词的关键性问题。为了更好地搞清楚这一语言现象,学者们除了从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外,还引入了类型学理论。通过不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使英语心理动词的特征更加突出,加深了人们对汉语心理动词的理解。

张京鱼从类型学角度对英、汉使役结构进行了对比,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词汇化使役结构和句法化使役结构(即兼语式使役结构),但其偏重点不同。英语中典型使役化结构是词汇化使役结构,兼语式仅作为辅助;汉语正好相反,以兼语式为主,词汇化使役结构为辅。他还提出了三种英语词汇心理使役化方式,即原生词、词缀法和同形变价。原生词的基本形式就是使役动词,英语心理使役动词中的大多数属于原生词。词缀法指词根附加,如通过附加词缀-en、-ize、-ify等使动词缀生成使役心理动词,如frighten,terrorize,horrify等。同形变价即形态不变而语义、词性发生变化,此类英语使役心理动词有shock,delight,worry等。

在英汉对比的框架下,张京鱼根据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句法特性及语义结构特点,将英语心理使役动词划分为三类,即shock类,satisfy类,worry和sadden类。英、汉语中都存在shock类心理动词,这类动词本身包含“使因”和“状态变化”的语义特征,语义结构的句法特征与其对应词完全相同。satisfy类动词的客体在表层结构中被映射在主语的位置,即英语中的EO类使役动词。worry类和sadden类指能进行“使役/状态转换”的心理使役动词,经过转化而来的这类不及物动词必须搭配相应的介词后,才能表示心理状态,而且只表示状态不能表示动作。其中,worry类动词与sadden类动词在使用上也有差异,前者在原生词或同形变价词后直接搭配不同的介词使用,如puzzle over;而sadden类动词必须由形容词性词根加上使役后缀-en变成动词后再搭配介词使用,这类动词属于形态复杂的心理动词,如gladden at。[5]

王文斌、徐睿对比研究了英汉心理动词,他们把英汉使役形态分为四类,即迂回使役结构(periphrastic causa.construction)、使役词化(causa.lexicalization)、使役同形转换(identical shift)和复合使役(resultative compounds)。研究中他们还应用了Chomsky的“最简方案”理论,在充实Larson的VP壳理论的基础上,对每个类别使役心理动词的生成及句法结构作出诠释。根据二人的研究,迂回使役结构是指借助使役轻动词(light verb)实现使役的结构。英语中的迂回使役结构虽然存在,但远不及汉语中使用得频繁;使役词化即张京鱼所指的词缀法,用此种使役结构来构成心理使役动词的方法在英语中较为常见,但在汉语中却不存在;使役同形转换即张所指的同形变价,突出特征是“零使役”(zero causa.)成分;复合使役心理动词仅存在于现代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复合式动补结构中,如“激怒、惹怒”,英语中则基本不存在。[6]

张明芳对英、汉心理使役动词及英、汉心理状态动词的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与归纳。在心理使役动词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张把英语中心理使役动词句式变体归纳为两种:S+be+V-ing/adj.(心理使役)+to+O;S+make/set/have/let+O+V-ed/adj(心理使役)(即王文斌,徐睿所指的迂回使役结构);把汉语使役动词的句式变体归纳为三种:S+adv+V(心理使役);S+把+O+V;S+使令动词V+O+V(心理使役)。在心理状态动词基本句式的基础上,张把英语中心理状态动词的句式变体概括为两种:S+V+prep+O;S+be+V-ed+prep+O;把汉语中心理状态动词的句式变体概括为四种:S+(很)+V;S+把+O+V;S+对+O+(很)+V或者对+O+S+感到/很+V;兼语式:S+V+O+V。[7]这种分类不但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英语心理动词的特征,也让我们对汉语中同类语言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很明显,从类型学角度研究英语心理动词,可以突出其独特的语义和句法特点。对比不同语言间的语言现象,把握同类语言现象在不同语言间表现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思考语言的普遍性。

三、应用语言学角度的英语心理动词研究

除对英语心理动词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外,学者们还通过实践活动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应用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问题成为国内英语心理动词研究的另一聚焦点,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母语迁移对英语心理动词习得造成的影响,以及英语心理动词教学的有效途径探讨等。

张京鱼在对比分析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心理使役动词时倾向于犯的错误,主要有三条:(1)兼语式是汉语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受母语影响,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心理动词时过分使用兼语式;(2)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形容词心理述语结构,然而大部分英语心理使役动词可派生出两类形容词,即V-ed形式和V-ing形式;汉语中则不存在这种差异,因此中国学习者容易混淆这两种形式;(3)与汉语不同,有些英语心理动词具有同形等价的及物与不及物两种形式,而中国学习者在使用英语不及物心理动词时容易受汉语心理动词用法的影响,造成介词搭配错误。[5]针对这些习得错误,张提出提高学习者对心理使役动词语义结构中隐性“使因”义素的敏感性是英语心理动词教学的关键。

向蓉通过实证研究,陈国华、周榕通过语料库研究,同样验证了张京鱼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英、汉两种语言使役结构不同造成的英语心理动词习得中出现的问题。随后,张京鱼又研究了“有生性”在中学生英语心理动词习得中的认知作用,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使用经验者宾语动词时,表现出“无生”主语好于“有生”主语的态势。[8]

李端阳在普遍语法理论框架下,采用真值判断的方法,以一部英文卡通电影的剪辑为教学材料,考察了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情况,最后得出结论:一旦学习者能够习得零词素,他们就能正确掌握EO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9]

戴曼纯、刘晓英从心理动词的论元结构特征角度考察分析了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心理动词的规律,发现习得程度与论元结构的复杂性相关,结构与句法属性越复杂、词语意义表达越抽象习得程度就越低,反之越高。[10]

高霄、高少杰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动词的使用差异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在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方面普遍高于本族语者,尤其在书面语中。然而,中国学习者主要依赖有限的几个心理动词,而且书面语表达中存在口语化倾向。口语表达中,在句型、时态、词汇等方面的使用丰富度上,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11]

胡文飞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特定心理动词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和国际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的使用和分布特征,发现中国学习者在英语心理动词的使用频率和产出正确率方面呈现渐进性;在产出失误方面呈现出受母语负迁移的驱动性;在产出中论元选择上呈现“有灵性”倾向。[12]

常辉在控制词频的基础上,通过句子组合任务,分析了语义和形态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影响。他发现语义和形态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前者通过母语迁移发挥作用,后者通过目标语输入发挥作用。研究结果支持了“语义突显层级模型”,不支持“接口假说”。[13]

四、结语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为各国家的文化、科技交流提供了有效的交际手段。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虽然国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然而近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最初的普通语言学理论介绍与探讨,到语言类型学分析,再到语言习得实践与研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今后可以从深度上进一步发掘,如立足本族语语言特征,对比研究英语心理动词某一特定语法现象等。

[参考文献]

[1]唐青叶.Like类与please类心理动词的视角研究[J].外语教学,2004(3):39-43.

[2]黄志军.Like类和please类心理动词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21-25.

[3]傅佩.浅谈英语反向心理动词[J].大学英语,1985(1):40-44.

[4]张幼军.反向心理动词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6):123-126.

[5]张京鱼.英汉心理使役动词应用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1(3):46-50.

[6]王文斌,徐睿.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J].外国语,2005(4):22-29.

[7]张明芳.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5):79-82.

[8]张京鱼,张长宗,问小娟.有灵性在中学生英语心理谓词习得中的认知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51-356.

[9]李端阳.母语为汉语的二语习得者对英语心理动词的习得[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10]戴曼纯,刘晓英.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08(5):114-122.

[11]高霄,高少杰.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习得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1):111-116.

[12]胡文飞.渐进性、迁移性与有灵性的融合:中国学习者对心理动词的产出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2011(4):58-64.

[13]常辉.语义和形态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4(5):657-667.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汉心理动词的时间性对比研究”(2014JD16)。

[作者简介]周晓凤(1965-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李丹丹(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7-0092-04

The Review of Studies of English Psychological Verbs in China

ZHOU Xiao-feng, LI Dan-d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category of verbs, psychological verbs are employed to represent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ates or changes. Given the essential role they play, linguists and scholars of related area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nd done a lot of researches on them. We can see that the researches at home in recent 20 years mainly focused o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 verbs,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verb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study of acquisition of English psychological verbs among Chines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psychological verb; linguistics; linguistic typology; applied linguistics

猜你喜欢
应用语言学语言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文化导入教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料库下的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发展趋势分析
《红楼梦》“宝黛钗”之间称呼语研究综述
应用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