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毛骏
“联通现象”映射出来的行业发展信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毛骏
管道是电信运营商在信息通信生态中的立足之本,良性的管道经营是积蓄力量、促进转型的基础,因此运营商现阶段主动拥抱管道化并没有太大的坏处。
进入11月以来,中国联通成为了通信行业的“网红”。先是与BAT逐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而后推出的“大王卡”引起热议,近期传出“混改”方案已定,A股股票价格比10月初上涨了将近一倍。通信行业的朋友圈,一边议论着中国联通业绩不济,一边羡慕着中国联通股票上涨带来的财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系列“联通现象”?现象后面透露出什么行业发展信号?笔者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分析,认为传递出来的信号至少有3点。
2 G商用至今已经经历了20年左右时间,这20年时间全球通信运营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0年黄金时期(1996年~2005年),其特点为行业增速大于5%,拉动GDP增长;转型探索期(2006年以后),其特点为行业低速增长,主要波动区间在-1.6%~3.8%之间,2011年以前基本与GDP增速持平,到2012年以后持续低于GDP增速。我国通信运营业的运行态势与全球基本一致。
从整个过程来看,通信运营商对于行业转型时机的把握还是相当敏锐的,转型窗口相对也比较长。
2005年左右,在全球通信运营业收入增速即将跌破5%时,欧美运营商陆续提出了转型战略,国内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也于同期开展转型研究。在2006年~2011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尽管外部竞争有些风浪,如Skype等即时通信网络电话对话务量形成分流冲击,然而由于其受到各种政策限制制约,电信运营业整体外部环境基本还是没有出现能与其抗衡的竞争性行业或企业。
在这6年时间里,运营商开始由网络运营商向业务运营商转型,通过全业务服务打造各种业务平台,风靡一时的短信、彩信、彩铃、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业务就是在这段时间出现的。甚至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初期,还积极拥抱过互联网,推出过即时通信工具、APP应用仓库等。可以说这段时间,在用户尚未饱和的情况下,发挥网络的规模效应,转型以用户增长和消费升级驱动收入增长的逻辑还是成立的,但是同期行业收入增速也仅能与GDP增速同步。
2012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突飞猛进,信息通信竞争性产品如微信等持续做大,运营商在业务层面对用户的掌控力下降,原有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在互联网产品快速更迭面前出现种种不适,尽管尝试过突破,但是取得的成效不大。在有效转型方向尚未找到、机器通信市场有待开发、整体行业以用户增长和消费升级驱动收入增长以及持续消耗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全球通信运营业收入增速在零值上下波动,波动区间为-1.5%~1.8%。
全行业收入增速一波比一波低,反映出行业依靠自身改变主业低速增长现状的难度很大。越来越多的国际电信运营商积极跨界并购,如AT&T并购时代华纳、Verizon并购AOL和雅虎核心业务等,都从侧面验证了突破主业的困难。中国联通近来业绩不佳,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做到承认生态分工是件不容易的事,电信运营商作为曾经的产业链主导者,也是在主动出击、砥砺挣扎和反思领悟中迈过心里那道不甘心的坎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飞信和微信的故事。
2007年上线的飞信,瞄准QQ,进入即时通信市场。2012年左右是飞信的鼎盛时期,注册用户达到5亿,月活跃用户接近1亿,自带免费发送短信功能的飞信在与QQ竞争中占尽先机,大有宏图大展之势。2011年微信诞生,两年后微信用户达3亿户,更便利的微信成为了原有即时通信工具的替代者。
于是,在2013年,一场惊动工信部的运营商该不该因网络资源过度占用而向微信收费的大战上演。尽管场外和解,也算是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在生态分工上的一次激烈交锋。之后,在双方都消停了的那段时间里,运营商开始尝试面向互联网的创新体制改革,挖掘内部创新能力,与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层面竞争,无奈被市场认可的应用寥寥。与此同时,微信快速发展推动运营商流量超预期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一波流量“红利”。双方业务经过多年的市场选择后,运营商作为大型央企慢慢承认生态分工实属不易,同时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合作转型的大门。
正如特斯拉承认生态分工,开源所有专利,让更多企业在一个较低门槛上,投入到世界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的浪潮当中,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成就了自己在浪潮之巅一样,电信运营商承认生态分工,相信也将打开一片有利于自己的转型新天地。
回顾一则旧闻,2012年有记者采访NTT docomo高级顾问榎启一,询问其如何看待运营商命运前景和在产业中的角色扮演。得到的回答是运营商管道化命运不可避免,移动互联网是诱因,中国运营商还有5年成长空间。尽管看似一家之言,但随着2016年底中国联通与互联网企业一系列战略合作的展开,这一预言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验证。笔者认为,管道化并不可怕,现阶段主动拥抱管道化并没有太大的坏处。
第一,管道是电信运营企业在信息通信生态中的立足之本。运营商是移动互联网物理管道的建设者,天然属性就是运营通信网络。行业内很多“去管道化”的国际顶级运营商仍然靠管道而生。Verizon和AT&T等国际运营商还持续深化流量经营,对网络技术进行升级。看看它们的年报,尽管对“管道业务”范畴的划分不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内容收入占比不高,管道业务收入仍然占到大头。
第二,通信网络在生态合作中的价值仍存。纵观已公布的中国联通与BAT的战略合作内容,百度与联通合作中,我享受你的IDC、ICT、终端定制、渠道等全方位通信服务及资源支持,你拥有我的人工智能技术,让用户和渠道感到高效便捷;联通与腾讯签署战略协议,强调双方在基础通信服务基础上重点在“互联网+”与创新业务上的合作;联通在与阿里合作的声明中直接提出“加快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合作最看重的还是网络价值。
第三,良性的管道化经营是积蓄力量、促转型的基础。什么是良性化的管道经营?良性化的管道经营要求面对收入增长乏力的现实,通过网络经营增效,低成本地获得更高的利润,支持运营企业持续增长。从年报分析来看,近3年积极推进跨界转型的运营商基本上都是在“收入增长不动、净利润持续增长”的良性管道化经营基础上开展的。AT&T近3年收入平均增长率为4.8%,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22.5%;Verizon近3年收入平均增长率为4.4%,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NTT近3年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6%,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2.1%。每次大型的跨界并购活动基本都是在净利润大幅提升的次年发生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管道经营能力决定其能否主动出击转型。
编辑|舒文琼 shuwenqiong@bjxintong.com.cn
毛骏 高级工程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电信行业研究部副主任,长期从事通信领域产业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曾多次主持完成工信部、省管局、省经信委等政府部门及运营商总部、省公司重点研究课题,对国内外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和政策研究有深刻了解和持续的长期研究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