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年志勇
睁眼看通信圈:多说人话
作者│年志勇
年志勇
中国电信员工,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凭作品《关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大名单,其作品《天下》、《洗牌》、《命门》,组构了中国通信业的激流三部曲,描绘了邮电大发展、邮电分营、移动剥离、南北分拆等数次电信业重组变革,产业兴衰和人生况味尽融于字里行间。
刚入冬的时候,预期中的北京暴雪“爽约”,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致歉:“郑重劝告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一下子把网友逗乐了,引来暖评如潮:“道歉都这么美,中国气象局最有才。”“气象台这么调皮我也是醉了,瞬间不生气了。”“天有不测之风云,没有十全十美的准确!这风刮得有水平!”“终于说人话了,不再死气沉沉了,赞!”
“超级不正经”的气象局火爆了朋友圈,各地媒体的评价也不低,《燕赵晚报》刊文称:《雪是好雪风不正经,气象局秒变网红》,就连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特区报》也忍不住凑热闹,夸这则提示萌萌哒,好温馨,好浪漫。
气象科学不再是冷艳的贵族气派,华丽转身为“段子手”,格外亲民。自古以来,官场与民间似乎存在着两套话语体系,古人即有“官话”与“白话”的分野。原本绷着脸看天说话的国家气象局,居然娴熟地运用网络语言与公众交流,化“吐槽”为“点赞”,喜感十足,启迪良多。
前些年,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文风、会风备受公众质疑,就是因为官话、套话、空话泛滥,八股腔调不“接地气”。联想到信息通信业,话语体系更多的是官方口径,缺少了点平民趣味,亲和力与感染力不足。陈列冰冷的技术术语和业务词汇,已成为这个行业的一大特色。味如嚼蜡的行话,在社会公众面前,显得面目可憎。特别是电信运营商,直接面向亿万客户,广告没少投、钱没少花,效果却不理想。费尽力气的自卖自夸,面临着一“不知道谁看”、二“不知道谁信”的窘境。
中国现为世界第一电信大国,拥有海洋般辽阔的消费群体。信息通信业事关国计民生,移动互联网覆盖了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通信资费与服务,始终是舆论与公众关注的焦点。多年以来,电信运营商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甚至可以说:通信服务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和经营,而是舆情民意。虽然信息产业在经济规模上是“大块头”,但舆论场中鲜有话语权,一直是被动接招的弱势群体。
比如说“提速降费”,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不可谓不努力,成绩不可谓不辉煌。实施一周年之后,3家齐刷刷地交出了成绩单,共让利逾400亿元,平均每个用户每月省2块6。这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社会公众并不买账。洋洋洒洒400亿,反而加深了通信行业垄断暴利、油水丰厚的公众印象。百万通信人奉献的成果,并未赢得社会理解,反而遭媒体围攻:“挤牙膏”式的让利缺乏诚意;用户也抱怨:荷包里的钱并没少花。
笔者曾就此事与同行交流,深感简单“晒成绩单”的方式太过粗放,缺少社会视角和温情的味道。刻板的行业表达与民意愿望相距甚远,炫耀数字之巨,惹来反感之时。因为与公众不在一个频率上,媒体自然听不进去,用户压根就不想听。如此自弹自唱,莫不如想好了再说;与其自我辩白,还不如少说多做。
人心都是肉长的,唯有坦诚才能争取理解。不久前,支付宝上线“圈子”功能,“校园日记”招致非议,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发表公开信称:“错了就是错了”。态度诚恳,检讨深刻,赢得了多数人的体谅宽容。如此应对公共关系危机的做法,值得借鉴。
经历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正迈向智能化时代,各级通信企业任重道远。据悉,三大运营商和铁塔公司、广电公司都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转型规划。个人浅见,改善自身形象也应成为重要目标。
改善形象,不妨先从少打“官腔”、多说“人话”做起。少一些“官场普通话”、专业术语和固定套路的数据,多一点诚恳的大实话、暖人的话和新鲜的话。企业内部习惯了的术语或热衷的句子、数据,难以打动亿万消费者。面对主流媒体和7亿多网民,各级通信企业亟待研究和顺应大众心理,把自己的事情讲清楚并有效传播。
其实,不会使用群众语言与百姓交流,也是一种脱离群众。俗与雅并不是对立关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诗都力求老妪能解,“妇孺皆能看懂听懂”。在当下全媒体时代,行业语言要避免与百姓语言存在鸿沟壁垒。通俗易懂,才能直抵人心;用心交流,沟通才不会有距离。
牢记“自己也是百姓”,才能融入百姓;牢记“自己也是网民”,方能与时代共舞。批评和质疑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因势利导和巧妙发声,好多看似被动的工作,并非无药可解。正襟危坐的通信企业宣传,应该向中国气象局“官微”看齐。
编辑|孙永杰 sunyongjie@bjxinto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