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图案组织构式中的运动感分析*

2016-03-29 03:02朱秋霞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丝绸之路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感平衡形状

朱秋霞(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敦煌图案组织构式中的运动感分析*

朱秋霞
(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在敦煌图案中,常能从某种静止的式样和图形中感受到运动感的存在。这种运动感的形成,要通过某种形式获得。本文从纷繁复杂的敦煌图案中摘选出较典型的图案进行具体分析,以发掘出蕴涵在敦煌艺术中的动静规律和图式奥秘。

[关键词]敦煌图案;运动感;形状;平衡

以静止形式存在的绘画作品本身并不会动,但它们却描绘和表现着运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美术作品中“不动之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中的运动,既不是真实的物理运动,也不是视觉观察时所产生的幻觉,而是区别于它们的第三种运动。这种运动是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一种普遍效应,它是有规律可循的。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在不动的样式中感受到的“运动”,就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①

敦煌图案在敦煌艺术宝库中随处可见,对于一个形式复杂而又统一的图案来说,它们蕴涵着紧张、变化、节奏和平衡,在欣赏过程中,从不完美到完美,从非平衡到平衡。通过多个元素的巧妙组合,使这些元素吸引观者注意力,形成敦煌图案画面张力与趋势关系,同时也形成了视觉中心和视觉流程方向,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语言性,形成了运动知觉。

一、重复与节奏

重复作为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手法而存在,拉夫尔·沃纳姆曾说:装饰的第一原理好像是重复。在敦煌图案中,重复成为其产生动感的主要手段,而重复是如何使画面产生运动感的?当那些普通要素有规律或无规律地进行重复时,会产生出一种视觉韵律,它由有规律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关系排列,使之产生音乐的旋律感,成为韵律。而这种韵律则能造成画面中的流动感。

重复也不总是代表着精确的复制,它有时是指相似或者相近形的复制。事实上,轻微的变化对于一个简单的重复形来说能增加它的趣味性,如图1。重复往往把事物连接在一起,无论这些事物是否相互触及,它都是一种使作品达到和谐的简单方法。在敦煌图案中,重复的类型也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基本形的重复,一般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的重复;第二种是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第三种是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图案的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第四种是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敦煌图案中有很多通过重复塑造画面的动感效果,它是造成图案运动感最简单的手法。

节奏是重复的结果,重复引导着眼睛从一个地方移向另一个地方,这种运动通常是直接地、流动地或者断断续续地进行。节奏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形状、线条的持续重复、间发性重复或者有规律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个单独的形状可以随着每次的重复而有细微变化,它也可以伴随着形状的大小、色彩、材质或者数值的间歇性变化进行重复;一根线条也可以在长度、粗细或方向上有规律的变化。为了使画面达到协调,色彩可以在构图的各个部位进行重复。

敦煌边饰图案中常运用重复的手法塑造美感。它通常由一个或者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反复连续循环排列,从而产生优美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横式或纵式带状纹样。图2运用基本形和骨格的重复塑造出了运动感,这种重复所产生的韵律具有流动感。

图1 

图2 榆林窟第26窟李讯文整理②

敦煌图案通常运用多种重复手法使画面产生律动感。如图3,通过对骨格的重复,在棋格中绘制纹样,纹样的基本形和色彩的间隔重复,塑造出一种类似频闪运动的视觉效果。这种重复的方式比单一的重复显得更加复杂,观赏者的视线不仅会随着棋格的方向横向移动,而且也能按色彩和纹样的重复做斜向移动。

图3 西夏第408窟李讯文整理③

“共用形”或者“借用形”是重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图案中常用来表现运动感的方式之一。当一个单位部分地掩盖了它后面的另一个单位时,就造成了形的重叠。④重叠是视觉传达中独特的构形语言,它通过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利用共用形、共用线、共用空间等设计要素,巧妙组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物象间利用它们的相似性,互借互生,融入对方形态结构中,使其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形成多形组合的有机体。重叠无论是全部重叠,还是局部重叠,或线条重叠,这些都是塑造画面运动感的途径之一。它是艺术家大胆夸张、变形、联想、幻想、巧合、虚构的产物,并以反常求正常,以不合理求合理,以不可视求可视,以平淡求神奇,给人强烈的运动感和梦幻般的视觉感受。

以敦煌三兔飞天藻井为例,图案中重叠的运用十分巧妙。井心中有三只兔子在相互追逐,画面中却只有三只耳朵,但因运用了重叠的表现手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每只兔子形态都是完整的,它们都长了两只耳朵。这个形体造型简洁、巧妙、合理、奇特,形体共用相生,异中求同,共生共用,仿佛三只兔子在不停的围绕着井心做旋转运动,如图4。

图4 初唐第205窟常沙娜整理⑤

二、形状

古代艺术多是建立在简单的形状中,敦煌图案中有很多适合纹样,大多是在一些基本和简单的形状中构式。中国、日本、埃及、希腊、波斯等国家的装饰图案中呈现出大量适形纹样与图形。它通过色彩、肌理、点、线、面、立体的变化和平面空间的限定,综合各类关系要素如材料、技术、构造、功能等,使各适形图案成为人们精神中的视觉图像。敦煌图案常用的形状有方形和圆形。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简单的秩序。任何形状都具有自己的力场和性格趋向,艺术家和欣赏者关注在一个装饰艺术作品中,如何将这个力场变得平衡稳定,这种获得平衡的过程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简洁规则的图形会给人一种舒适感,但是非简洁规则的图形会给人造成一种完型压强,使人感觉它们不自觉地向简洁规则的图形转化。如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稍小于或大于90度,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都会把他们当作直角三角形看待。按照这个原理,一个简洁规则的图形其性格是静态的,相反,一个非简洁规则的图形则会激起内在的紧张感,从而造成一种动态趋向。敦煌图案中运用各式各样的形状进行组合,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效果,下面将对敦煌图案中比较富于动感塑造的形状式样加以分析。

波纹线和旋涡线是容易产生运动感的两种式样。与直线相比,波纹线更能引发动感,如图5。原因之一是当画面中的图形与基底达到平衡时,图像会出现一种波动,我们的眼睛不断地在一起一伏中转化,从而形成动感。旋涡线总是同时向不同的方向旋转和蔓延,引导着眼睛随着线条的的不同产生延续感。

图案中最引人注目的“动感”效果,即所谓“旋涡”和“回旋”纹样的效果中。⑥如图6、图7,旋涡和回旋的式样能给观赏者带来强烈的运动感。

图5 

图6  

图7 西魏第285窟常沙娜整理

敦煌图案中波纹线和旋涡线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图8,在这个边饰图案中,图案的骨格框架呈“”形,而每个单独的纹样又呈现出旋涡状,仿佛纹样在翻滚着向左不断蔓延。在观赏的时候,观众的眼睛随着纹样的造型不断地移动,时起时伏,作为边框的参照系又为直线,一曲一直形成对比,从而产生出运动感。

图8 元第465窟高阳整理⑦

从图6⑧可以看出,涡形纹样、旋转形纹样和曲十字纹样都具有强烈的运动感,而十字纹样看上去则显得相对静止。图7是散布在敦煌壁画之间的单独图案,这个纹样是典型的旋转形纹样,这种纹样之所以给人以运动感,贡布里希认为:这种动态感是我们用原始印象对多余度进行检验而得出来的。⑨

方形具有稳定、平衡的特点,但是通过对图形有规律的组织和排列,并与其他图形相互配合,再在其中绘制纹样,也能使纹样看上去似乎在以中心为基点的主轴线向四周扩散或向中心聚集。这种图式在敦煌图案的藻井纹样中较为多见。如图9,这个藻井图案运用了大量的正方形进行有秩序的排列组合,在正方形中绘制各种纹样,纹样虽然繁杂艳丽,但是观赏者仍然能感受到强烈的有规律的动感。图10是它的结构图,通过对藻井图案结构图的分析,可以看出纹样都是被固定在众多方形组成的带状空间中,观赏者的视线会随着这种空间的层层递进而最终消失在图形的中心点,图形引导着视线向中心位置源源不断地聚集。

图9 北宋第378窟张定南整理 

图10 藻井结构图

楔形也是图案中最能产生运动感的形状之一。楔形都具有一种趋向性,而这种趋向性可以产生一种意向性的张力运动。对于在楔形中形成张力的理解是宽泛的。例如,箭状体和不沿主轴对称的三角形可以被看成是楔形的一种,它产生的张力是从较宽的一面向较窄的一面;如果物象沿着透视线向灭点集中,则可以产生指向灭点的张力,如图11。散布在敦煌壁画各处的单独图案,很多以这种形式存在,为壁画增添了强烈的动感。如图12,纹样类似一种箭状体,视线从较大的那边向较小的一面移动,纹样仿佛在迎风舞动,造成一种迅速上升或下降之感。

在图案中,圆形也可以被看作是比较容易产生动感的形状之一。当人们运用秩序感对图形进行感知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律动感。如观察圆形适合纹样时,会产生随着圆心转动的感觉,它的张力倾向于向圆心集中或者向轮廓扩散。当它与其他形状配合使用的时候,这种动感便会大大地增强。敦煌图案中圆形的运用十分广泛。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圆形象征着圆满、光明、永恒,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流转、循环。所以圆形是我国传统艺术较为常用的图形之一。我国传统的阴阳太极图就是在圆形中绘制出不对称的图形,暗示着阴阳相生、相互转化的寓意。图13是敦煌图案中的背光图案之一,背光图案多采用圆形,将大小的圆形进行组合,并将纹样绘制其中。从结构图14中可以看出,大小不同的圆形围绕着同一个圆心,这种组合引导视觉向背光图案的中心集中或从中心向外扩展,仿佛佛光从佛头背后发散或聚集,呈现出放射状。

图11 

图12 单独纹样

图13 盛唐第217窟刘珂燕整理

图14 光图案结构图

三、稳定和平衡

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之所以看上去很美,是因为它内部的力达到了平衡状态。通常画面所要建立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有的艺术的一项重要任务乃是,以建立运动平衡来摧毁并取代静态平衡”。⑩

平衡是指画面的视觉形状、大小、色彩等要素,以某一点为中心作上下或左右量不同形的构成,取得一种整体上力的和谐。这里所说的“力”当然不是指物理现象,如牛顿所说的“万有引力”,它是指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视觉和作品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一种心理的力,这种力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人在感知事物时达到的一种心理平衡状态,即知觉平衡。

当画面中的许多相对应形状或基本要素构成的力相互作用、牵引、相互制约时,便会产生出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通过巧妙的构图达到暂时的平衡,因此平衡实际上是画面上各种力运动的结果。

顿克指出,在视域中的一切物体,都被看成是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等级关系中。也就是说,视觉除了感知运动之外,还会自动地指令某一物体担任整个视域的框架,使别的物体都依附于它。⑪例如,舞台是视域框架,而演员是舞台的一部分;一只飞鸟是天空的一部分,它依附于天空,而不是天空依附于它。顿克原理还认为,在对位移的知觉中,框架总是倾向于静止,而从属于这个框架的物体则总是倾向于运动。⑫

按照顿克和俄普恩海默提出的“从属等级关系”规律中的“关闭性”规律:“图形”总是倾向于移动,基底总是倾向于静止。⑬那么在敦煌藻井图案中,方形的作为圆形的框架,总是呈现出静止状态,而圆形作为它的附属物,总是呈现出运动状态。这种形式还被运用于平棋图案当中,圆形的纹样被绘制在方形棋格中,呈现出方形稳定而圆形运动之势。这种一静一动的搭配方式,使包含运动的画面看上去比较稳定,最终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美感。

四、倾斜

在第一部分已经指出,倾斜能使画面产生动感。当形沿着自身运动的趋势偏离静态的方位,通过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因为倾斜,使形偏离了呈现出静止状态的位置,那偏离了静态的形看上去似乎是要努力恢复到静止状态,具有外张或内敛的趋势,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静止迹象。

通过图15可以看出,倾斜造成的运动感和它偏离较为稳定的空间定向的程度有关。图15a是垂直方向的十字形,它看上去是相对稳定的;图15b是经过倾斜的十字形,倾斜的角度是偏离原有位置45°,从而呈现出了对称的对角姿势,所以具有了一定的动感;图15c显示出了不对称和及不平衡的状态,因此造成的运动感也就最强。

敦煌图案中形状的倾斜可以塑造出运动感。当一个图形呈现出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时候,它具备稳定的状态,但是当将它进行一定倾斜的时候,便产生出了一种倾向性张力,视觉则总是有一种想要使它回复平稳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运动感就产生了。图16(图17为其藻井结构图)中因为在序列排列中有一个方形没有按照水平方向排列,而是很具有创意性地将它进行了45°方向的旋转并造成倾斜,打破了藻井图案的稳定之态,具有强烈的运动感。

图15 ⑭

图16 西魏第285窟常沙娜整理⑮ 

图17 藻井图案结构图

敦煌图案绚烂多姿,以敦煌图案的创作手法和欣赏者的审美体验为出发点,分析敦煌图案中动与静的形式规律,通过对其运动感塑造的分析,探索其内部结构规律,以期对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释]

①④⑪⑫⑬⑭〔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8页、第519页、第519页、第519页、第579页。

②③⑤⑦⑮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第60页、第37页、第247页、第22页。

⑥⑧⑨〔英〕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⑩〔荷〕蒙德里安:《造型艺术和纯粹造型艺术——具象艺术和非具象艺术》,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参考文献]

[1]〔英〕阿洛瓦·里格尔著,刘曼联,李薇曼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林出版社,1998.

[4]〔英〕E.H.贡布里希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杨成凯校.艺术与错觉——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5]关友惠.敦煌石窟全集[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2003.

[6]李承仙等临绘.敦煌唐代图案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7]常书鸿.谈敦煌图案[J].文物参考资料,1956,(8).

[8]陈熊俊,梁昭华.纷繁中的简化——解析敦煌藻井图案[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1).

[9]陈妍言.敦煌壁画边饰纹样塑造作用及设计经验探究[J].装饰,2006,(9).

[10]胡朝阳,胡同庆.敦煌壁画艺术的美学特征[J].敦煌研究,2003,(2).

[11]劳干.千佛洞壁画图案的分析[A].中国学术史论集[C].1956.

[12]欧阳琳.谈谈隋唐时代的敦煌图案[J].敦煌学辑刊,1980,(1).

[13]欧阳琳.敦煌边饰图案[J].飞天,1981,(8).

[14]普慧.慧远的禅智论与东晋南北朝的审美虚静说[J].文艺研究,1998,(5).

[15]孙晓丽.敦煌莫高窟隋代藻井图案类型分析[J].装饰,2002,(4).

[16]孙晓丽.敦煌莫高窟隋代龛楣装饰图案研究[J].装饰,2005,(10).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13YD048)“视觉传达设计在河西走廊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47-04

猜你喜欢
运动感平衡形状
运动感知觉训练对儿童注意力的改善效果研究——以乒乓球训练为例
非比寻常
你的形状
回忆
论西方绘画构图中的运动感
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