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天圣铜钟考析

2016-03-29 03:02陈安道平凉市博物馆甘肃平凉744000
丝绸之路 2016年4期

陈安道(平凉市博物馆,甘肃,平凉744000)



平凉天圣铜钟考析

陈安道
(平凉市博物馆,甘肃,平凉744000)

[摘要]平凉天圣铜钟选用铜质精良,由失蜡法和泥范法组合浇铸而成。该铜钟铸造铭文清晰,佛像图案精美,造型浑厚端庄,钟声深沉洪亮,为研究北宋崆峒山舒花寺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天圣铜钟;失蜡法;泥范法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平凉境内便遗留了许多不同时期的佛教文化遗存,天圣铜钟就是其中之一。天圣铜钟铸造于北宋天圣七年(1029)。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悬挂于平凉市东郊宝塔梁东侧钟亭。铜钟原属崆峒山舒花寺(现法轮寺),清代移至关岳庙,抗日战争时期移至平凉城墙上作报警器,解放后移至柳湖,1982年又移至东郊宝塔梁大明宝塔附近,2015年政府在宝塔公园东侧建钟亭并悬挂。此钟通高170厘米,钮高10厘米,口径114厘米,呈圆形,中部微鼓,顶部铸钮,钮作双蒲牢造型,两身相连,弓背低首,气势恢宏,神态生动,造型优美。钟顶饰两层浮雕莲瓣纹,钟肩均匀间饰九朵云气纹和三个圆孔。钟身用双凸线纹划分为上、中、下三排六行共18区,区与区顶部间饰浮雕兽面纹,每区内或铸铭文,或铸佛像,所铸铭文清晰,佛像图案精美(见图1)。大钟口沿加厚,呈六耳浅波形,其上有两对称圆形撞钟座。铜钟整体造型雄伟古朴,铸造精良,钟声深沉洪亮。

图1 

图2 

一、钟身铭文和佛像

钟身分上、中、下三排六行共18区,铭文主要分布在上排,主要记述铸钟的时间、工匠、监铸人员名字,参与铸钟的寺院沙门僧徒以及当地知事、守关兵马使等的名字。佛像主要分布在中、下两排,有佛、弟子、菩萨、狮子等。具体分布如下:

上排六区按顺时针依次为:一区铸阴文“皇帝万岁”四个大字,右下方后刻“治平”二字。二区铸阳文“维大宋天圣七年岁次己已二月庚申朔二十五日甲申/终南山铸钟匠人陈训/上清太平宫道士陈宗秀同铸/都维郍头使院押司官勾遂/副维郍头司押司官柳贵/副维郍头厢虞侯马伦/将士郎守平凉县主簿安拱监铸。”这段铭文记录了铜钟的铸造时间、铸造工匠及铸造时监铸的官员。三区铸阳文“同勾当僧令远/同勾当僧梦云/同勾当塔主僧智曾/都勾当管内僧正译经沙门德均/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仪”(见图2)。其中铭文“都勾当崆峒山主赐紫沙门重仪”可以看出当时崆峒山主沙门重仪获得朝廷“赐紫”。赐紫制度始于唐代,唐代三品以上官公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色(大红色),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紫或服绯,以示尊宠,称“赐紫”或“赐绯”。赐紫同时赐金鱼袋,故亦称“赐金紫”,除官员外,僧人亦有时也受赐紫袈裟。宋初沿唐制,《宋史》“志第一百六舆服五中”记载:“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除僧人外,道士亦有受赐紫衣者。沙门重仪受如此厚的待遇,表明皇帝特别尊宠沙门重仪和整个舒花寺,也说明统治者对佛教有着极高的尊宠。四区铸阳文“登仕郎平凉县尉杜惟庆/文林郎宋□司理参军魏绅/登仕郎宋录事参军陈杲/朝奉郎诚大理评事推判官陈世昌/左班殿直兵马监押监买马王矩/右侍禁泾源路走马承受公事官/右侍禁閤门衹候兵马都监□□政”。五区铸阳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泾原路走马承受公事黄德仁/殿侍同判渭州军州事桑允恭/供备库副使泾原路驻泊兵马都监李知信/崇仪使□州刺史,驻泊兵马钤辖□□事军州管内□□使李馀懿”。六区铸阳文“侍卫亲军兵步军副都指挥使邕州管内观察使/泾原路驻泊马步军副都部署兼巡检安抚使高继动”。

中排六区分为一区铸弥勒佛像,佛像神态安详,头后有圆形背光,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左手扶膝,右手抬掌竖拇指、食指和中指,其余两指弯曲并拢作说法相。善跏趺坐在方形台上,赤足踩于阶梯形方台。两下侧饰祥云。这种倚座形式的弥勒佛与佛教传说有关。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倚座是展示弥勒坐在华龙树下等待成佛的形象。二区刻阴文“崇仪使□州刺史泾原路驻泊兵马钤辖知渭州军州事李馀”。这段铭文可能为后刻。三区铸阿弥陀佛像,佛像面部圆润丰满,身披袈裟,后有背光,双手交叉。坐于仰莲座,四周饰有祥云,作弥陀定印,表六道众生显得四智菩提之义。四区为空白区域。五区为一佛二弟子像,主佛为释迦牟尼佛,两侧是他的大弟子迦叶和二弟子阿难(见图3)。六区为回山荔非绚阴刻佛经。这段佛经可能为后刻,具体年代不详。

图3 

下排六区按顺时针为:一区铸天王像。天王怒目,头微上斜,身着甲胄,右手持法器,赤足。右侧铸阳文:孔目官马遂/都孔目官齐蕴。二区铸一菩萨拉狮像。狮子造型威猛,奋力前行,菩萨用绳拉狮。在佛教中狮子代表勇猛无畏。三区铸天王像。天王怒目,头微向上斜,身着甲胄,右手持宝剑,赤足。宝剑是智慧之剑,表示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右侧铸阳文“右都押衙张密/左都押衙李延福/摄司马检校李宾容、陈迈”。四区与一区所铸造像相同,天王两侧分别铸阳文“修造案神司赵文清/军事神司官王守忠。开府孔目官段真/左教练使杨仁遂”(见图4)。五区与二区所铸造像相同。六区与三区所铸造像相同,天王两侧分别铸阳文“左知客押衙张政/右知客押衙王贵/副知客高绪/承引官副行首朱文岫”。后刻阴文“丞引官在城厢虞候郝政”。从钟身铭文可以看出,参与或捐资人员基本为朝廷官员,可见当地官员对舒花寺佛教发展的支持,也印证了舒花寺的地位。

图4 

二、铜钟的铸造

古代大钟一般都采用传统泥型法和失蜡法铸造,有时也用泥型法和失蜡法组合铸造。但要铸造精美复杂的铜钟则通常采用失蜡法。关于大钟铸造最早有详细记录的是明代著名学者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该书对泥型法铸造铁钟以及失蜡法铸造铜钟都有记载。用泥型法铸造铁钟:“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烂,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用失蜡法铸造铜钟:“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量,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而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粘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驱也。”其实,不管是铁钟还是铜钟,其铸造方法都是通用的。只是用泥型法铸造的大钟较粗糙,表面有较多范痕;用失蜡法铸造的大钟相对精致、美观,但成本高。

经笔者对天圣铜钟仔细观察发现,天圣铜钟表面有数道范线且钟钮蒲牢,各区佛像图案和钟身都有拼合痕迹,由此可知天圣铜钟的铸造采用了泥型法和失蜡法组合浇铸,即先用失蜡法铸造出精美的蒲牢和佛像图案,然后将其预埋入钟体泥范内再浇铸。这样钟钮、各区佛像图案和钟体就融为一体。

三、铜钟的作用

天圣铜钟作为舒花寺的法器,通常用作报时或集众所敲打。《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记载:“大钟,丛林号令之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在寺院里,铜钟作为佛教法器被僧徒如敬佛一样敬重。在佛教文化中,铜钟还具有断烦恼、长智慧、增福寿、脱轮回、成正觉的功效。综上,天圣铜钟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精美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佛教的法器,印证了北宋时期崆峒山佛事的兴盛及舒花寺的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4-0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