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谢明荣
摘要:目前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源于本就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习经历,其中包括个人、家庭、生活这三个最主要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压力的基础理论出发,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这三个方面探究研究生的压力源,为缓解研究生压力的消极影响以及完善研究生健康发展提供管理策略。
关键词:在读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压力管理
压力对人的身心健康、学习、未来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很多负面的消极影响。压力过度的研究生可能会产生恐惧、拖延、紧张、抑郁等各种不良心理状况,若长时间积累易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在读研究生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压力相关基础概念
压力英文简称“stress”。塞里提出了心理学中经典的解释“一般适应综合症(GAS)”,他主张“压力是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①据历史研究表明众多不同学术领域的学术研究者都把压力涉入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加以研究,解释并分析压力的基础概念,探究压力对人、社会、生活等影响。压力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时间或环境的刺激。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拉扎勒斯提出“压力来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估外界刺激是否对自己有威胁,依据自己的应对能力及自身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当评估到自己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刺激时,个体的心理压力便会油然而生。”②不同的外界刺激对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刺激影响。而研究生压力管理则是将研究生的压力程度调到最适宜的状态,减少甚至避免研究生受到因压力过度产生的身心、学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伤害并实现最优的绩效管理的过程。
二、研究生压力源的分析
研究生的压力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学习经历,其中包括个人、家庭、生活这三个主要方面。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学业能力、家庭角色、经济条件与就业等因素探究压力的来源。
(一)个人压力源
1.读研动机
研究表明(王璐,范虹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读研动机”与“研究生在学状态”显著相关,研究生的读研动机不明确,在学状态必然也会受到影响。“处于心理的延缓偿付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的研究生容易迷茫,在学状态容易受到影响”,而长期的在学迷茫状态会形成研究生的个人压力,如今大部分研究生读研不是为了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满足“取得研究生学历”、“不想进入社会”、“考证书”、“考公务员”、“更好的工作”、“跟风”等众多需求与期望。依据不同院校类型研究生入学动机结构性特征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虽然“985高校”中学术研究型学生较多,但大部分的“211高校”与普通高校中被动顺应型、就业导向型的研究生愈来愈多。
2.学业能力
学业能力是指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学习能力。在研究生学术的过程中,研究生学业能力差可能会产生焦虑、茫然的心理,给予他们感性与理性的压力。影响研究生学业能力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1)专业与兴趣不符。它往往发生在研究生以“985”、“211”高校为目标,当结果与预期不符时以调剂、跨专业、跨地区、跨领域等方式进入自己理想高校的被动选择。(2)学习方法不科学。在过去的本科阶段,研究生往往习惯了基于专业要求的“纲领式”、“填鸭式”教学方式,从课外书籍、平台获取知识的自主性非常薄弱。(3)知识储备与问题意识匮乏。知识储备少、问题意识缺乏的研究生则会在此过程中产生焦虑、急躁等消极情绪。总的来说,这些因素都与研究生的学业能力紧密联系。研究生学业能力差不仅会影响着他们的学术研究,甚至波及最后的学业绩效、毕业情况,在求学过程中给予研究生沉重的负担。
(二)家庭压力源
家庭角色、经济条件一般是家庭给予研究生压力的主要因素。现实生活,研究生不仅担任学生的角色,还在家庭中担任子女、兄长、父母、夫/妻等各种角色。在家庭生活中肩顾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照顾父母与子女、养家糊口等压力。另外,我国主要实施全面公费和自费模式,国家逐步减轻了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负担,大部分研究生不再苦恼家庭条件的压力束缚。但这些经济效果可能随着社会外界、学生自身需求的变化而并不显著,研究生的经济需求仍很迫切。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究可以发现,目前的在学状态的研究生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他们更注重高层次的情感、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如休闲娱乐、社会交际圈、婚恋等。
(三)社会压力源
近俩年来我国学硕与专硕报考人数不断在变化,2015年报考专业硕士学位共72.6万人,相比2014年增加了5万余人,增加了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和招录人数不断上升,专业硕士越来越成为考生们报考的热门。专硕的专业性强、学制少、社会实践多得到众多企业、社会的认可与关注,这些变化都给研究生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另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都强调要带动就业,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出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贯彻中央就业工作的系列部署。虽然近年来国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工作也取得了积极的发展,但每到毕业季高校的毕业生还是处于就业形式的困境。现今,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公务员、高校教师、大企高层”还是受到高校毕业生追求、热捧。另外,随着专业硕士逐渐得到社会认可也给学术性研究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基于压力源的压力管理措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制定合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摆脱研究生迷茫、无所适从地从学压力。“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依据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对自己进行分析,明确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然后按照自身的时间安排,选择可实现该目标的职业,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辅导和接受教育的计划,付诸必要行动来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③前文提出大部分的研究生因为读研动机、兴趣不符、学业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压力,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研究生的未来发展非常必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压力的来源。要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实事求是审视自我、认知自我,为计划的实施做认知准备;其次,明确个人目标与愿景,根据情况制定短期学习计划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分阶段实施自我的短期、长期计划。要针对在读的三年研究生学习,细致描绘学业蓝图,脚踏实地完成学业。在此过程中,搜集未来职业信息,培养从事未来职业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二)积极心理的调适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④积极心理学指出情绪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强度大小的差异,甚至能影响到人的生理健康状态,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情绪,由于强度的不同,其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等。积极的心理调适不仅可以减轻研究生的压力,还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想、行为的发展。当我们压力产生时可以扩建我们的积极情绪,运用运动疗法、音乐疗法、能力提升疗法等等消除消极情绪。对于在学阶段的研究生来说可以采用散步、跑步、打羽毛球等方式,在一步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运动中释放压力;还可以在欣赏古典、优雅音乐同时培养个人的艺术情操与灵感。当然,最重要的心理调适就是提升个人能力来增强自信。在学习阶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制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案、充实个人知识储备,为问题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详尽的思路。
(三)家庭期望与沟通的实际化
压力的缓解需要期望的实际化。心理学研究表明,过高的期望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家庭需要尊重个人的需求与期望,根据他们个人的能力给予合乎实际的家庭期望。另外,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情感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缓解家庭压力还可以遵循以下方面:家庭要维护稳定和谐的气氛,保障家人的身体健康,为研究生减少后顾之忧;给予研究生亲情、友情、爱情等各方面的情感需要;家庭要支持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支持他们自我实现的追求。当然,要释放家庭压力还需要家庭做到沟通的实际化。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QQ、微信语音或视频等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研究生要充分利用便捷的沟通的工具与父母进行学业状况、人生理想、就业目标等话题的沟通。要抛开“父母知识文化水平并不高”、“与父母没有共同话题”、“社会功利化价值观”等偏见的影响,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与父母进行无偏见、抛开社会功利的定期、定时的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缩小鸿沟,避免消极情绪甚至压力的产生。
(四)社会的支持与保障
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保障不仅需要国家、高校等各方面提供充分的就业保障,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否保持了一个健康的社会心态。大部分的研究生处于23~28这个特殊的年龄段,在这些读研成本、未来求职、婚姻爱情等矛盾的积聚下,功利化、盲目求稳等歪曲的价值观易使研究生形成消极的社会压力。所以高等学校要着手于研究生的社会心态,通过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目标导向能力,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水平和心理水准,逐渐消除研究生的“眼高手低”现象。另外,对于就业指导,国家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针对学术研究、就业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完善就业与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国家应有计划的考察社会需要和各高校专业的分布状况,依据不同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需求,为高等院校的就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为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硕士生分别提供具体、细化的就业岗位指导,减少学术型研究生因专业硕士生规模扩大、缺乏专业技术、缺乏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压力。同时,各高校应该从研究生入学时就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开设相应就业或职业规划课程,提前具体化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要严谨核实细节是否落实到个人,如是否根据个人的专业、职业目标、学位类别等特点对研究生进行全程指导。
总之,结合研究生学习、生活等方面,可以发现基于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等多样性、复杂性因素产生的压力影响着研究生的健康发展。要减缓研究生压力以及实现研究生健康发展,需要国家、高校、研究生个人共同努力做好心理、职业、家庭、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共同寻求更好的发展。
注解:
①H.Selye.The stress concept[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6,(8):718.
②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著.战略压力管理[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6.
③张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8.
④叶素贞,曾振华编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6.
参考文献:
[1]H.Selye.The stress concept[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76,(8):718.
[2]瓦莱丽J萨瑟兰,卡里L库珀著.战略压力管理[M].徐海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76.
[3]张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8.
[4]叶素贞,曾振华编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