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黄昏,坐在一家老旧的剃头店,边理边低头发呆,在镜子前零乱的剃头工具堆里,惊喜瞟见一本仓央嘉措的诗集。
“你能看懂这个诗集?”
“嗯!”我竟然不相信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已退休的老人能读懂这个。
“没生意时,就坐在椅子上阅读,嗨,真的好高兴啊!”我顺手打开仓央嘉措的诗集,书里竟然夹着一张2016年阅读书单:《左传》《后汉书》《曾国藩家书》等十多本。
理发师傅的仓央诗集,书里划着随处可见的“红道道”和阅读的痕迹。于是我信了,他确实是个读书人,近来不是有残病农民诗人余秀华“网红”了吗?突然想起近来形形色色梁小民之类的“名人”书单。竟也在剃头匠的杂货铺里落地生根了。
如今的滚滚红尘,挡不住的诱惑太多了!唯独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每遇在地铁、飞机、火车上,看到绝大部分国人,抱着智能手机,犹如民国年间抱着鸦片的“烟枪”不离不弃,我不由生出些许悲凉的味道。据说日本普通的国民每年的读书量达到人均44本,我们的国人每年每人平均的阅读量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如果说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纸质书淘汰了,那电子书呢?据腾讯科技大数据统计,2015年,日本读者在电子书上的花费每人每年86.5美元(约合人民币537元),中国人只有年均4.3美元(约合人民币28元)。
一个民族,不是人均拥有了多少宝马、奔驰、豪宅、LV包之类的东西就变得强大了!也许只有每个国民的“精神世界”丰满了,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上世纪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断言:“你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新思想!”
噢,我从剃头匠的书单,从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身上看到了这“新思想”的升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