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赋渔
“剃头爷爷来了。”
老远看到剃头匠,我就跑到屋子里大喊。接着就搬了板凳,坐到门口银杏树的底下。剃头总是从小孩儿开始的。
剃头匠的腋下夹着一个细长的木盒子,脚步轻快,声音洪亮。
“木匠!”剃头匠一面招呼爷爷,一面把腋下的盒子放在我面前的椅子上。爷爷在我大喊大叫之后,已经走出屋子,笑眯眯地在门口站着。
盒子是桃木的,正反两面各雕着一位神将。两位神将各骑着一头怪兽,一个持锏,一个举剑,面目甚是凶恶。这盒子常常使人想起身怀绝技的武林怪客。
不过剃头匠并不怪,整天嘻嘻哈哈,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的玩笑。
“大鱼儿,你家的羊呢?怎么样,一会儿再跟它跑一个给爷爷看看?”我不理他。我跟羊赛跑的事,成了村里人的笑话——一个多月前,我家的一只小羊活活被我累死了。
剃头匠一抽盖子,打开木盒。里面是两把剃刀、一块叠得方正的布单、一把剪子、一条窄长的磨刀布、一把猪鬃刷子、一个装着掏耳工具的小竹筒、一宽一窄两把木梳、一面不太明亮的镜子和一把新上过油的推子。剃头匠每次动手前,总要把推子对着虚空来两下,咔咔响两声。不知道是试一下工具呢,还是发出通知,让人有个心理准备。
他剃头很快,我才把他盒子里的工具一样一样看清楚,我的头就已经剃好了。剃头匠拿刷子在我脸上、脖子上刷一刷,解开系在我胸前的布单,一抖,啪的一声,我就跑开了。
爷爷排在最后一个。他不只剃头,还要刮脸、掏耳朵。其中刮脸,怕是最让他快活的。
剃头匠先拧了一块热毛巾,敷在他的脸上,然后从盒子里抽出磨刀布,一抖,把一端的绳子套在凳子上,另一端扯在手里,布要扯得紧绷绷的,然后拿剃刀在上面来来回回磨。刀磨好了,剃头匠用手在爷爷的脸上抹上一层薄薄的泡沫,应该是肥皂,爷爷说是洋碱。这时候动作就要轻了,剃刀在脸上发出沙沙的声音。爷爷苍老的脸一点一点露出干净的模样。他的眼睛微闭着,嘴里似乎发出快活的呻吟。这个刮脸的过程,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剃刀从额头到两颊,到嘴唇,到下巴,到喉咙。终于剃好了,爷爷靠在椅子上,像是睡着了,剃头匠还要用热毛巾给他擦脸。擦过两遍,剃头匠从爷爷脖子上解下布单,迎风一抖,啪的一声。这时候,爷爷才慢慢醒过来。
“怎么样,木匠?”
“嗯,嗯。”这就是爷爷的回答。听到这声音,剃头匠很满意。
剃头匠比我爷爷小几岁,两人是平辈。剃头匠每次都把爷爷放到最后一个剃,剃好了,可以跟他说说闲话。有时候会说到晚上八九点。
剃头匠住在村子后面的河边上。一个人,住两间茅草屋,家徒四壁。从后门出去,下几十级台阶就到河滩。河上停着他的一条小船,船要用长长的竹篙子撑。在河北岸的村子里,有一家大的百货商店,可以买到比较贵重的物品。申村人偶尔要去,就请剃头匠撑了船,送过河去。谁帮谁个忙,欠多少人情,各人心里有数,用不着现还。
剃头匠每个月要挨家走一圈,这一圈要走五天。如果不巧,到这一家时,有人不在家,等回来了,得打听剃头匠到哪家了,追过去让他剪。剃头匠是不会回头再来的。这五天里,中饭和晚饭是要轮着在各户人家吃的。如果在我家吃中饭了,晚饭就到隔壁邻居家吃,明天呢,再到隔壁的隔壁一家,如此循环。哪家伙食好一点还是差一点,剃头匠不计较,吃过就吃过了,从来不讲。不过,只要是剃头匠来了,家家都要去割肉,或者杀鸡,这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
过年前几天剃头匠是最忙的。每个人都要把头发剪得漂漂亮亮,希望来年有个新气象。
大年三十这一天,剃头匠是不离家的。他要把庭院打扫干净,门上贴上春联,掸掉屋梁上的灰,贴上福、禄、寿的神像,还要用红纸写一个“福”字,贴到小船的船舷上。这些事情都得在上午办好。到下午了,他就搬把椅子,坐在屋门口,捧着水烟咕噜咕噜地吸。这是他剃了一年的头,等待收获的时候。
申村的每一户人家,都会在这天的下午来拜访剃头匠。有人送来刚蒸出来的馒头,有人送豆腐,有人送鱼、送肉,还有人送米、送面、送油,或者自家做的香肠、咸鸭蛋。
来人送了什么,是多、是少,剃头匠都不在意,他总是显得过意不去:“哎呀,太多了,太多了。”爷爷往往是最后一个去。他要一样一样看剃头匠的收获,剃头匠就一样一样指给他看,脸上满是得意的光辉。等都看完了,爷爷才回家去,拿来剃头匠过年还缺的。要是什么都不缺,爷爷就包个红包。送剃头匠红包的,并不只我爷爷一个。不过他们大多是有身份的,或者相对富裕的。
申村的匠人们并不都如剃头匠这般收取工钱。我爷爷收现金或者粮食,更多的匠人只收现金。有没有人不给呢?有。不过只要大年三十来打个招呼:“实在对不住,明年再说吧。”“没事,没事。不急。”所有的匠人都这么回。要是连招呼都不打呢?少,也有。这样的人家,之后就找不到人做活了。
申村人对剃头匠的尊重,有点过。这尊重超过对村长,也超过对我爷爷这样的手艺人。我是在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缘由的。这时候的剃头匠,已经七十多岁,拿剃刀的手开始有点抖了,可是爷爷和一班老人,还坚持请他动手。还好,他不曾出一点岔子。
剃头匠年轻的时候在北边的一座大庙里做杂工。他的工作有个专有名词,叫“挑经担子”。和尚们出庙去做法事,各种各样的经卷和法器要带着,这就得有人挑啊。这些杂活儿,和尚们自己是不做的,于是就请外面打杂的来做。他挑经担子一年多,方丈觉得这小伙子心善、手巧,还能吃苦,就教他剃头。给和尚剃头不是容易的事,他学了两年,还没有满师,日本人就打过来了。
有一天,共产党的县委书记带了人,在庙里开会,日本人知道了,半夜里围了上来。书记立即组织突围。别人都冲出去了,书记断后,没跑掉,开枪自杀了。
日本人忙了半天,只抓了一个死了的书记,很恼火,就把和尚们赶到庙门口,要方丈供出共产党的去向。方丈哪知道什么,日本人问了半天,很不耐烦,就拿刺刀把方丈捅死了,又一把火烧掉大庙,然后驱赶和尚和杂工们,给部队挑弹药。
几天之后,日本兵在一个大镇子上驻扎下来。因为战事紧,已经多天没有洗澡,浑身又痒又臭,终于到了有热水大池的地方,当然要好好享受一番。洗过了,如果有人能给剪剪发、刮刮脸,那就更舒服了。有人就推荐了剃头匠。
虽然还没有满师,不过剃头匠的手艺也已经不错了。一试,日本兵们个个满意。
日本兵在此驻扎了,征来的民工也就被打发走了。不过剃头匠不能走,他们正缺这样的人才。
一来二去,连小队长、中队长也要剃头匠来打理头发了。
那是一个午后,中队长差人喊剃头匠。中队长的住所是一座前后两进的老屋。前屋里住的是士兵,后屋是中队长的卧室和办公室。剃头匠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不只是中队长,这屋里上上下下的人,他都熟识,都是他剃过头的。
中队长有个习惯,刮过脸之后,太舒服了,他要靠在椅子上睡一会儿,这时候你不能喊他,刮完了,悄悄收拾好东西,蹑手蹑脚走就行了。
中队长在办公室中间的椅子上坐着,看剃头匠过来,笑着递给他一支卷烟。剃头匠接过来,朝他弯弯腰表示了感谢,然后把烟夹在耳朵上,他舍不得抽。
剪完头发,剃头匠用热水湿了毛巾,拧一拧,轻轻盖在中队长的脸上,然后拿出剃刀,在磨刀布上磨两下。揭开毛巾,剃刀在中队长的脸上如轻柔的手指一般滑行。中队长的眼皮抖了抖,吸一口气,呼出,整个身体惬意地松弛下来。
剃刀经过额头、鼻翼、嘴唇、下巴、咽喉,然后轻轻一抹。中队长什么声音也没有发出,血流如注。
剃头匠收拾好工具,出了门,轻轻把门带上。到了前屋,从耳朵上拿下卷烟,向一个士兵借了火,朝他弓弓腰,转身出去。
剃头匠是撑了只小船离开的,小船应该是他早就瞄好的。
几天之后,剃头匠回到了他已多年未回的申村。他请人在他系着小船的岸上,搭了一个茅棚。
78岁的时候,他在这里去世。 (李金锋摘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匠人》一书,李 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