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①

2016-03-28 09:00
关键词: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师范教育

高 嵩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变迁及发展趋势研究*①

高 嵩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建国后至今,我国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所起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实习核心期;约束解除期;作用式微期。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地位日渐式微,这既有缺乏有效支持和监管机制的外部原因,也有实施取向落后、自身动力不足的内部原因。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在迫切需要称职的后备教育人才的情况下,高师院校应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努力,担负起教育实习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教育实习;师范教育;高师院校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1.014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必修内容,但目前实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时间过短,缺乏指导,监督不力,考核不公。为此,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提出了解决之道,认为其根本在于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或高师院校应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呼吁高师院校在实习工作中角色的回归。

通过对高师院校在实习中作用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其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行研究,将会使我们接近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一、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变迁及外部环境分析

我国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习核心期;约束解除期;作用式微期。

1.实习核心期——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

排除文革期间的混乱,自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实习制度有着较强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一旦教育行政部门以行政任务的方式进行安排,无论高师院校还是实习学校只要执行即可。为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我国自1950年代,陆续有与实习相关的政策出台,其中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为1957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和《师范学院各系三、四年级教育实习暂行大纲》,对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目的和任务、实习内容、时间安排、成绩评定、组织领导等都作出相应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一般不参与实习的具体过程。各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根据大纲要求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

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着中小学校教师质量和数量的严重不足,实习生的进入对于改善师资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外有政策的要求,内有提升的愿望,中小学校都乐于与高师院校联合,欢迎高师院校教师带领实习生入校。②丁浩川:《一九五二年度第二学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实习总结》,《人民教育》1953年第8期。而高师院校无论在教育理论水平还是教育实践能力,甚至是相关资源的掌握等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是作为实习的组织者、领导者、指导者和实习质量的监督者出现的。在实习大纲的要求下,高师院校倾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周密、系统而协调地安排实习工作,可以说在实习中是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正因为高师院校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传统实习方式有着组织严密、管理严格、时间集中、实习场所固定的特点。

2.约束解除,主动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文革之后,为扭转当时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高师院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加。①李伟:《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不同的学校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统一的政策已不能满足各个学校的发展要求。为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降低政府对高校过多的干预,国家在鼓励高师院校发展的同时,要求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定。如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使高等学校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性和能力。”包括实习在内的一系列教学组织权限下放给了学校,与实习相关的政策也有了更大的宽容度。如1995年2月开始试行的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中规定:“三年制专科师范专业教育实习4至6周,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年,教育见习2至4周,尽可能与有关课程的安排相一致,并贯穿三年教学活动的始终。”从文件内容来看,仅仅是对于实习的时间作了一个宽泛的规定,而如何组织、评价标准如何则都由高师院校自行决定。

这一阶段,在有了政策保证的前提下,高师院校获得了更大的权限,在组织进行传统实习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开始了诸多的探索。如锦州师专开展的“回原籍教育实习”,让可以联系到优质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自主实习。云南师大开展的“顶岗实习实验改革”,以实习为平台对地方中小学进行扶持。之后,许多高师院校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教育的需求对实习进行了大胆改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当时无论是对于培养实习生,还是对于提升地方教育质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另一个新的现象是,由于缺少了外部监管机制,承接实习学生也不再是中小学必须的任务,高师院校与中小学间的合作开始变得松散。

3.实习作用式微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以来,高师院校垄断师资培养的格局被打破,许多非师范院校的学生并不需要参与教育实习,仅仅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资格考试就可以获得中小学的任教资格。这样,对于过程复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教育实习便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挫伤了高师院校提升教育实习质量和水平的积极性。

从高师院校自身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导致的生师比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由于扩招、升格的压力,以及其他院校带来的冲击,高师院校迫切要求提升自己的科研、生产能力,其结果是学校难以为教育实习配备适当的人力和物力,造成了实习费用多年保持不变,实习教师的地位低、收入低的局面。

于外,高师院校缺乏对实习的支持和监督,于内,高师院校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动力,因此,高师院校中愿意并能够指导实习的教师大为减少,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只好靠扩大实习编队来解决,许多学校取消了见习的安排,将原来大纲规定的两次实习也变为一次。在一个实习小组的学生数达到十几甚至二十多个的情况下,每个小组仅配有一名高校指导教师,况且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实习过程中高校教师也就难以承担起指导和监督的任务,因此对实习生的指导几乎完全落在了中小学教师身上。

然而对中小学来说,由于面临着极大的升学压力,他们日渐将自己的职责囿于提升教学质量及升学率的范围内。在实习期间,大量实习生的涌入,影响了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实习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许多实习学校对实习学生是持抵制态度的,只是碍于情面勉强接纳。高校常为难以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学校而苦恼,许多实习学校的确定是基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领导的私人交情,因此,实习单位的确定带有明显的任意性。如果之前鼓励学生自主实习是积极探索的话,现阶段安排自主实习就带有了应景的味道,其他如“委托实习”、“代理实习”等方式也应运而生。许多实习学校里甚至没有高校指导教师,实习完全成了实习生与中小学指导教师之间的事情。至此,高师院校在实习过程中已由核心逐渐降为从属地位。

二、高师院校核心地位式微的内部原因分析

放眼世界,当下教育实习正经历着“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发展教育智慧——理论运用、发展技能——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历程。①林一钢:《中国大陆学生教师实习期间教师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第72-75页。也就是说,教育实习已突破了以往那种技术主义的色彩,而被赋予了“通过实践及反思,发展务实知识”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该是反省性的实践者,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的必备知识,而教育实习则是发展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环节。高师院校作为教师职前培育者,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式微,除了来自内外压力的作用之外,与其自身对实施教育实习的取向也有重要的关系。通过分析高师院校制定的教育实习方案,便可判断其对教育实习的取向,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1.我国高师院校实习方案现状

考察我国各高师院校的实习细则,则会发现基本是在1957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院校各系三、四年级教育实习暂行大纲》(以下我们简称其为《大纲》)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编订而成。《大纲》指出,实习的目的是“使师范生把平时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地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使他们基本上具有在中等学校独立从事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具体为:“(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培养独立进行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技巧;(3)培养独立组织和进行教育工作的技能、技巧;(4)培养对个别学生或班集体进行了解并据此对他们进行适当教育的能力。”实习的内容包括“熟悉实习学校的工作;观摩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实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实习班主任工作;写实习日记、做实习报告”等。在此期间,“系指导教师应对所指导的学生教师的组织、思想、业务全面负责”,“实习学校教师会同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师进行具体指导”。以此为据,各高师院校也制定了相应的实习方案和措施,因此各校措施基本相同。在此之后,虽然也有相关政策出台,但是变化不大。以某师范大学实习条例为例,要求实习生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课堂教学实习了解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习生在备课、编制教案、上课、实验、课外辅导、批改作业、考查考试、听课评课、教学总结等方面得到全面严格的训练”。在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要“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崇高思想和先进经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意义;熟悉班主任工作的具体职责……”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编写教案、听实习生试讲、解决疑难问题”,“指导并督促、检查实习生批改作业及作业讲评”,实习计划由高校指导教师与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商议,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师起监督、指导的作用,并最终决定实习教师的实习成绩。

2.不同教育实习的取向特征及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取向分析

不同的取向之下,制定的措施、采取的行动也随之不同。在此借鉴Grow-Maienza关于教师教育取向的分析框架,对作为教师教育一个环节的教育实习进行分析。Grow-Maienza甄别了教师教育的四种取向:学术取向、人格发展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①Grow-Maienza,Philosophical and Structural Perspectives in Teachers Education.In F.B.Murray(Ed.),The Teachers Educator’s Handbook.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6,(506-592)各取向特点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教师教育取向特点

依此为分析框架,得到不同实习取向下的组织方式。对于学术取向的组织者来说,施教者为高校指导教师及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他们掌握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应该尽可能多地观摩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课堂教学实际,并请指导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进行讲解,以此使实习生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在实习过程中一般采取先听后练的方式。

对于能力取向来说,要明确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技术有哪些?指标怎样?通过怎样的方式才可以取得效果最优化?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前要知道实习的项目、应达到的标准,继而在实习过程中按照标准对实习生进行训练使其达标。

人格发展取向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会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和激发实习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意义的追求,通过观摩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吸收其合理元素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而在社会重建的取向下,实习生面对的并不是一种完善的、需要全盘接受的事物,而是应对实习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批判和反思。当然,为了克服个体见解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应当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使自身的策略和见解接受其他人检验,在此过程中也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构。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关于教育教学知识的形成既有共性,也有个体性。

可见,取向不同将导致行动的不同。根据世界培养教师的发展趋势,教育实习已被赋予了“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为使教师成为反省性的实践者,教育实习组织实施者的取向应该是人格发展取向和社会重建取向的。那么,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取向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的实习政策和方案得出。纵观《大纲》和实习条例,可以看出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安排有这样的几个特点:在内容上安排明确,在形式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方法上注重对优秀方法的观摩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结果上注重对技能的养成,在组织上有着严格的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可见,我国多数高师院校将教育实习过程视为一种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距当下“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还有一定差距。而进入中小学实习学校的根本原因在于可以见到中小学指导教师的相关示范,他们成为了先进教学方式的代表,是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饱学之士”,因此,教育实习为学术取向和能力取向的。也正是在此种取向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在实习中的作用日益边缘化,仅仅承担了教育实习的组织、监督的职责,这便导致了高校在实习中作用的式微,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再缺乏有效的监管,结果是实习质量的下降。

三、改变实习取向,构建实习新格局

高素质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而教育实习是培养教师的职前必经之路。因此提升教育实习质量势在必行。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实习的完成需要高校与实习单位间密切协作,需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绝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只有高校、中小学、地方教育管理部门等诸方面进行统一协调,才能为学生教师的发展搭建起良好的成长平台。而统一协调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坚实的领导,对涉及到的相关人员、物资、时间、地点等环节统筹兼顾,合理安排。那么,高师院校、中小学实习学校,以及当地教育管理部门,谁应在此过程中负有领导责任呢?从我国现状来看,实习仍旧是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不可或缺的环节,是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需要对实习的目标、时间、次数和实习地点、实习任务进行周密规划,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更多是给予高校政策、资金等外部环境的支持,中小学则是对此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因此,高师院校是实习过程中必然的核心。近年来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其原因与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边缘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为改变当今教育实习的窘境,人们呼唤高师院校核心作用的回归。当然,这不是对计划体制时历史的反复,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种超越,要发挥实习中的核心作用,高师院校应从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转变教育实习取向,重新定位实习的目标和意义

从自身来说,高师院校应重新定位实习的目的和方式。培养未来的教师是高师院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责,那么学校应对教师该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有合理的定位。前文所述,要发展教师的“务实知识”,从学科教师的角度而言,也即是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①Shulman 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new reform.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87,57(1).。学科教学知识融合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情境知识,关注具体的情境、具体学科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所特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学校对师范生提供的课程基本上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相分离的境况下,实习是促进师范生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融合、内化和反思的过程,因此,对于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进行教育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实习的组织者和规划者,高师院校要明确“学科教学知识”(PCK)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累加,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也绝非仅仅通过观摩和训练就可以实现。高师院校应转变原来的学术和能力的取向,而向人格和社会重建的方向转变,以发展师范生的“学科教学知识”为核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并借助传统的和现代化技术手段,为师范生的实习提供辅导和交流的平台②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帮助实习生形成合理的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认识,激发其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风格,促进师范生基于教育教学情境的有效组织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和情境性知识能力的提升。

2.争取支持,营造合作共建的实习格局

根据前面的分析,从表面上看,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作用的降低与缺乏政策的保障、支持,缺少有力的约束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各部门职责局域化、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造成的结果。当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并有着明确的评价和考核方式,每个部门只有拥有相应的政策、资质,才会具有相应的、确定的责任和权力。因此对于跨行业、跨领域的问题,没有相关政策、资金的扶持便难以为继。对于教师职前培养,尤其是实习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现在高校除了管理自己教师和学生的权力,对于实习涉及的其他方面,难以“越权”处理“份外”之事。因此,教育实习需要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完成,高师院校在努力提升对实习生组织和指导的基础上,应努力向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校等寻求支持与合作。当然,这种合作应建立在一种互利共赢的长效互动的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高校应与中小学建立起稳定互利的合作关系。当今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如课程的设置问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及评价的问题、学校自身发展及特色的问题,等等,他们急切希望提升本校教师的素质,获得适切的引领。因此,高校可以实习以及职后教师进修等活动作为合作平台,建立起固定的、职前培养与职后提升相关联的教师教育体系,深入基础教育实践,与实习生、在职教师共同组成研究小组,通过对话,激发实习生和在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深刻反思,发挥理论研究的优势,使得对话可以沿着具有前瞻性、批判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关于高校与中小学间的合作,国外的教师发展学校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例。①②刘秀江,等:《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现象学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当前,我们国家某些高校也逐步与中小学建立起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③商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改进》,《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0期。但是在合作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水平、参与的范围和方式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致力于完善与教育实习相关的教师教育评估制度,主动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民间两条渠道获得支持和认证。

我国教师教育一直延续了一种计划发展模式,其组织情况受制于政策的影响。但当今“旧政策不灵,新政策尚未形成”,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教师培养并没有合适的政策进行保障,更没有严格的制度进行监督。目前,虽然教育实习是作为师范生职前的必修课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证教师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的教师资格证的获取并不与此相关,这也是近年来教育实习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因此,高师院校对外应争取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使得教育实习在教育认证框架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高校也应主动参与评估认证框架的建设过程,以维护评估制度的专业水准。高校应致力于推动与教育实习相关的评估制度的完善,以彰显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对内,高校教师培养机构及中小学代表组成的专业组织机构针对教育实习制定相应的规范,对实施过程提供专业的评判。这种来自教师培养行业的内部标准,是业内人士对此达成的共识,体现着行业的专业性和行业内部的自律性,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培养机构不断改进教育实习实施的方案,提升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

这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法令和制度,从外部环境上保障和规范了教育实习的实施过程和质量。民间组织的专业团体制定的有关规范,则体现了高校师资培养机构的自律意识,从高校内部激发改进实习过程、提升实习质量的动机和活力。

四、小结

我国正处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时期,正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而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基础教育第一线急需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情感,并富有批判精神和创造力的新生力量的加入。教育实习是有效培养职前教师施教能力的途径,为此如何改善实习质量,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并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高校教师培养机构应重新定位自己在教育实习中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合理确定教育实习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合适的实施取向,从内部产生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诉求,在外部,打破条块分割带来的困境,努力获取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形成有效的评价制度,构建良好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实习生培养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实习的窘境,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基础教育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责任编辑:时晓红

A Study on Vari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Role of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Gao Song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anan Shandong,250014)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p to the present,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ole of the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is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historical stages:the core stag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the constrain-removing stage,and the role-declining stage.The reason for the role-declining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es in both the lack of effective outside support,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backwardness of th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shortage of the motive power.As educational reform goes further,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should mak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efforts,and bring into play of their role as the subject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Key words:educational practice;teacher education;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基金项目:①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发展视域下中学理科课程的适切性研究”(BHA14008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嵩(1972—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收稿日期:2015-12-02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6)01-0133-07

猜你喜欢
教育实习高师院校师范教育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实习日记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对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实习改革的建议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