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中的“性空”思想初探

2016-03-28 15:18:03孟祥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坛经慧能佛性

孟祥兴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46)



《坛经》中的“性空”思想初探

孟祥兴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46)

六祖慧能大师讲法的内容由其弟子记录编纂成《坛经》,这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讲法而被尊为经的佛教典籍。由此可见《坛经》一书在佛教界的重要性。《坛经》一书有着精深玄妙的思想,其中有“即心即佛”的佛性观、“明心见性”的修行观、“自修自度”的解脱观等,这诸多的思想成为禅宗最为根本的特质。在这些思想中始终贯彻着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性空”之理论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性空;不二;佛性;自性

禅宗自谓:“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1]对此,有人误以为“不立文字”是实指禅宗没有言说文字,然而这种表面上的文字理解违背了禅宗不立文字之真实涵义。《缁门警训·卷七》有言:“来教又谓:道若不在言语文字上,诸佛诸祖何谓留许多经论在世?经是佛言,禅是佛心,初无违背。但世人寻言逐句,没溺教网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教外别传。非是教外别是一个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着教相。今若只诵佛语而不会归自己,如人数他珍宝自无半钱分,又如破布裹珍珠,出门还漏却,纵使于中得少滋味,犹是法爱之见。本分上事,所谓金屑虽贵落眼成翳,直须打并一切净尽,方有少分相应也。”[2]这段文字明确地解答了人们对于禅宗“不立文字”的疑惑不解。禅宗之“不立文字”并非没有文字言说以表达其教理,只是因为后人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悟得言说背后的真意。所以,为了破除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执着,而宣说“不立文字”之深旨——“只要明了此心不着教相”,正如《坛经》中六祖慧能言:“诸佛妙理,非关文字”[3]261。佛所说的法只是为了人们打破无明,证得诸法性空之实相,从而摆脱烦恼、痛苦,超脱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清净快乐。如果人们执着于佛说的言教,那么就违背了佛说法的本怀,所以佛陀在《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4]35由此可知,禅宗所标指的“不立文字”乃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于经教本身的执着。《坛经》一书自始至终贯彻着禅宗的这一“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根本精神,这集中体现在《坛经》中的“性空”思想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维方式。

一、慧能得法偈

《坛经》中记载,五祖弘忍大师欲传衣钵于弟子,令其弟子各自作偈以呈现自我对于佛法的体证。神秀是五祖的首座弟子,其反复思维作偈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3]168五祖见此偈后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3]173后来慧能听寺内童子诵此偈,“便知此偈未见本性”,于是自作偈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3]179此偈一出,即令在场的僧人大吃一惊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3]179。五祖因此传衣钵于慧能,并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3]180可知慧能此偈表明了他当时已经识得本心。那么慧能所识得的“本心”又是什么呢?

“缘起性空”思想是佛教的根本,“空是遍于佛法的特质”[5]9,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法的根本性认识。“缘起”是佛法的核心范畴之一,所谓缘起是说现象界的一切存在之物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起,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随着因缘的消散而归于灭亡。“缘起”揭示出事物存在的关系性:任何事物都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与其他事物紧密相连的。在这生灭变化的一切法中,并没有永恒的、不变的本质。“性空”揭示出缘起法存在的本质,缘起法的存在即意味着在有为法中没有一个独立、恒存、自我主宰的存在,意即缘起法是没有自性的。“缘起”与“性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说“缘起”必然意味着“性空”,说“性空”也包含着“缘起”,正所谓“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对比神秀与慧能之偈可见,神秀其时之见地仍然在“渐修”上,仍然是“有所得”,所以他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显然,他认为心里是有这个“烦恼尘埃”而应该努力消除的;然而,从诸法实相而言是没有实自性的“烦恼尘埃”的,故五祖言其:“未见本性”。这里“未见本性”就是指神秀并没有悟入诸法实相第一义谛毕竟空之理。而慧能言“本来无一物”即是揭示出一切万法因缘和合而有生灭变化,本没有自性(无一物)。万法是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是性空假有的,这就是佛所宣说的诸法实相,第一义谛毕竟空之理。慧能深悟此性空之理,所以说:“何处惹尘埃”。

二、《金刚经》印心

达摩祖师渡江东来是以《楞伽经》印证二祖慧可大师之见地并传予衣钵的,其后以《楞伽经》印心一直延续到四祖道信依此印证五祖弘忍。然而,五祖却是以《金刚经》传心法于六祖的。《金刚经》是般若类经典,它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4]6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4]114为主揭示出“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思想的。六祖即是在五祖为其讲解此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而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3]179而得五祖付法,大开“顿教法门”。从此,禅宗大行于世,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宗派。

《中论》有言:“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6]一切有为法生灭变化无常,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没有实体的、不变的、恒常的、绝待的自性,也就是“自性空”。正是因为其“自性空”,才有了现象界生灭变化的可能性,此即所谓“性空缘起”。佛教将一切法的本质谓为“空性”,万法皆从此空性而得以成立,现象界的一切因此而得以显现。诸法实相第一义谛毕竟空之理,本身是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本来具足一切法生成的可能性。所以六祖言:“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3]179这是彻底打破无明执着,而显现的“性空缘起”之实相。然而“性空”不碍“缘起”,反而是因“性空”而有“缘起”的一切法。这即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内在涵义。通过分析可知,六祖大悟之言,实则是证悟空性之后所表达的对于此“缘起性空”之理的解说与赞叹!这是佛教的根本,禅宗所谓“直指人心”即是直截揭示出此“性空假有”之理。故六祖在其后的讲法中反复宣讲此理,并应用不落有无两边、非空非有的中道思维方式进行说法教化僧俗大众。

三、佛性与自性

佛性是佛教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所谓佛性,亦即众生觉悟之因,众生成佛的可能性。”[7]1-2六祖慧能提出“即心即佛”“自性是佛”的佛性观,认为众生本有自性清净心,此自性清净心即是众生成佛之因。《坛经》有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3]255,“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3]198,这里明确地将自性与佛性等同其观:自性即是佛,佛即是自性。慧能在与印宗法师论说佛性时说道:“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3]189在这里慧能以般若中观学不落有无、断常两边的中道思维方式对佛性之义进行了解说,其所谓“佛性非常非无常”“佛性非善非不善”表明了佛性是超越对待之法的离言之性,因而不能以有无、断常、善恶等等对待之法去思维佛性之理;并以“无二之性”定义“佛性”,认为“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在此,“无二”是指打破凡夫有漏心识的分别之念,破除众生对于有无等对待之法的执着,因此悟入诸法实相性空之理所显现的无分别之心。一切万法从其本性而言是性空假有的,凡夫因无明妄念起分别之心见世间万法有种种的差别,分别善恶、有无、常无常等等,这即是“二”法。然而了达性空的智者深知万法是无自性的,只是假有的现象,所以以无分别心去观察世间现象界自然没有有无、善恶等对待之法的执着,即所谓“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从义理分析可知“无二之性”也就是指“一切法的空性”,所以慧能是以“空性”定义其“佛性”的。《华严经》有言:“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8],与慧能的佛性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依此空性见,慧能在《坛经·般若品》中对“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其中有言:“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3]198慧能在此首先提出“自性般若”一词,即是表明般若空慧是人本身具有的,但是不能只是口中说空,而是要在心行处去体悟空,实践空;进而提出“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在这里,本性即是指人之当下的本心,也就是自性。如此,慧能将自性与佛性等同起来,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性则没有佛性,自性与佛性是同一的,只是言说的角度不同而已。自性令人有种当下肯定自己本来具足佛性的意味,提升了人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令人生起积极的向道之心。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说慧能是以“空性”界定“佛性”之义,在此慧能则直接说:“诸佛剎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可见慧能是明确地以“本空”“真空”去界定“妙性”“自性”的。本空与真空即是指第一义谛毕竟空之理。常人认为宇宙万有在变化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本质,也就是以为万法是有自性的。然而佛教与此相反,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反复宣讲的就是否定万法的“自性有”,而认为一切法从其本身而言是没有不变的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万法是“空”的。所以慧能在此说:“无有一法可得”,即是表明了没有一个具有实体自性的法存在,万法皆是没有自性的。然而,此空并不是否定现象界的种种存在,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就其无自性而言的。慧能进一步告诫大众曰:“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即不能在听了佛教的空之后再去执着一个空,这是恶趣空,而非佛教之真空。

在肯定了“自性真空”之后,慧能进一步表达了诸法性空宛然有的“性空假有”思想。他说:“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谿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这里,他以世界的无边虚空而能含有万有诸物,说明人之自性真空能够含容一切法,一切法皆在人之自性真空中。这与《中论》中“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6]之意是一致的。至此,慧能以“空性”为基础,将“自性”“心”“佛性”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三者都是以“空性”为其根本涵义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即的,是三而一、一而三的。

四、“三无”法门

从以上分析可知,慧能以空性界定佛性之内涵,进一步提出“自性”即是“佛性”之意,自性又是以“空性”为其根本涵义的,从而建立了“即心即佛”“自性即佛”的佛性观,并以此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建立了“三无”修行法门。

慧能言:“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3]237他在此明确地提出禅宗顿教法门的修行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其后又对此“三无”法门分别进行了解说。

为什么立“无念为宗”呢?《坛经·定慧品》有言:“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3]238佛教认为,人因为无明所覆盖而不能明白诸法实相性空之理,往往直觉到自我和外境是真实存在的,于是便染着外境,于外境上生起种种的心念邪见,人生所有的烦恼痛苦即由此而生。为了从根本上破除人们对于外境的执着,慧能于是“立无念为宗”。那么“无念”是指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没有任何思虑吗?对于这些问题,慧能在《坛经·定慧品》中进行了回答:“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3]237慧能在此批评了那种认为无念是没有任何思虑的思想,认为人如果没有任何心念就会死去,从别处受生。慧能在此肯定了心念的存在,但是他以“万法性空”的思想对心念进行了重新的阐释。

前面慧能对无念的真实涵义进行了遮谴的解说,以下他又对无念进行了正面的解释。慧能言:“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3]238“无念”之“无”是指遮谴了对待之法的“有无”而显现出来的唯一真实的诸法性空实相。“念”是指真如之用,也就是人顿悟性空之真谛后所现起的大机大用。有此真如之用才能够对于宇宙万法进行准确的分析,才能够随顺世间众生的根性而说法度生。

慧能基于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思想对“无相”进行了解释,他说:“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3]237。无相并不是否定了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而是从人不执着外在的事事物物去言说的,所以称其为“无相”。如果人能够离诸外境,不染着外境,就能够体悟到清净的法体,也就是体悟到诸法实相之理。

对无住的解释同样贯穿了性空之理:“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3]237世间万法是念念迁流不息的,也就是无常。然而人容易执着无常的万法,误认为有常。慧能立无住为本就是要人们对于外境、心念不去执着,从而不被外境与心念系缚,超越于外境与心念之无常相续,达至对于任一外境与心念的无住境界,不去执着,随缘任用。

通过以上对“三无”法门的简单梳理、解释,我们发现慧能大师几乎完全是以般若中道之双谴有无的思维方式阐发佛教修行法门的。依此般若为根本所建立的“三无”法门是慧能禅法的根本特质,而这一特质也为后来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纂续藏经第八十四册NO.1580《教外别传》:X84n1580_po157c10(05)[K/OL].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9-04-22)[2015-07-25].http://www.cbeta.org/result/no rmal/X84/1580_001.htm.

[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八十四册NO.2023《缁门警讯》:T48n2023_p1080607-17[K/OL].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5 -07-25].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84/2023_007. htm.

[3]尚荣,校注.坛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陈秋平,校注.金刚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册NO.1564《中论》:T30n1564_p00 33a22-23[K/OL].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5-07-25].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90/1564_004.htm.

[7]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8]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册No.279《大方广佛华严经》:T10n0279_p0081c16(00)[K/OL].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15-07-25].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0/0279 _016.htm.

The Thought of“Emptiness”in the Rostrum Scriptures

MENG Xiangx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His disciples recorded and compiled the content of Sixth Patriarch Master argument as Rostrum Scrip⁃tures,which is the only one argument by Chinese monks and revered as Buddhist scriptures.Thus,Rostrum Scrip⁃tures is a book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Buddhist community.Rostrum Scriptures,a mysterious book,has profound thoughts,including“Heart Buddha”,the Buddhist concept,“clearing your heart”,the spiritual concept,and selfstudy and self-cultivation,the liberation outlook.These thoughts have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Zen.The thoughts always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idea of“origin of emptiness”,the theory of Buddhism and the Golden Mean,the unity of substance and function.

emptiness;non-duality;Buddhist nature;self-nature

孟祥兴(1989—),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学。

B94

A

1008-2794(2016)01-0068-04

2015-08-10

猜你喜欢
坛经慧能佛性
金城寺
文史杂志(2023年2期)2023-05-30 14:21:32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敦煌坛经读本》出版
敦煌研究(2019年3期)2019-08-07 07:29:05
慧能哲学思想探微
佛性青年不拂性
禅争
读者(2018年1期)2017-12-18 21:43:28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
环球人物(2017年17期)2017-09-08 20:31:35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慧能禅师的“德”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