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勇,李金峰(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面向丝绸之路的古镇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及保护——以兰州榆中县青城镇为例
罗勇,李金峰
(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甘肃兰州730101)
摘要: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旅游城市.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兰州在打造"黄河之都"这一旅游品牌基础上,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兴建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文章以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保护为切入点,从历史文献学角度阐述了青城古镇姓氏文化、书院文化、民间艺术等的旅游价值.最后强调了青城古镇文化旅游开发应以保护地域特色文化为基础,还原古镇传统风貌,通过旅游形象传播,打破地域壁垒,试图对兰州市大旅游圈的形成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
关键词:兰州市榆中县;青城古镇;丝绸之路;挖掘;保护
青城古镇地处位于兰州市榆中县最北端的黄河南岸,距离兰州市主城区约50千米,和兰州一衣带水,是兰州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以其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创造出独特的青城文化,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城镇符合丝绸之路旅游开发的内涵要求,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同兰州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互补性较强,且分布较集中.但在旅游开发中,长此一来秉承的重开发、轻保护的价值观念,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破损严重,在今后旅游开发中若加大开发保护力度,对丰富兰州旅游产品的内容,开展文化旅游活动,意义深远.同时,保护和利用好青城古镇丰富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对于建设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探寻李自成归隐的主要佐证
2007年,在青城古镇发现了一本抄录并补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该镇龙头堡子山下.李自成反清兵败归田,归隐于青城,虽然这在历史上还是一个谜,但是根据青城李自成墓与李氏族人的家谱为证,李自成在青城归隐的可能性很大.一度被明史学界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关于李自成死因的有力佐证之一.
2.2兰州地区明清书院文化和科举文化的缩影
青城古镇内的青城书院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距今已有173年的历史,是清代兰州六大书院之一.当初修建了院门三间,前院屏门过厅五间,中院讲堂大三间,后院讲堂大三间.书院门扇上有隶书“菁莪造土,朴械作人”八个大字;门楣上悬“青城书院”匾额,过厅中悬“敬业乐群”匾额,内有四扇屏风.中院讲堂门上方悬有“丽泽堂”匾额,讲堂内西墙镶嵌“创修青城书院记”石碑一块(现仍完整保留).一百多年以来,青城书院培养了大批优人才,通过科举考试,出了皇榜翰林罗经权1人,进士10人、举人29人,孝廉方正10人、贡生82人,其他如秀才廪膳生员不计其数.书院不仅反映清代兰州地区书院文化的繁荣兴衰,更是封建时代科举文化的一个缩影.
2.3研究兰州周边姓氏文化的主要渠道
明清时期,青城古镇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名门望族.青城各家族都十分重视本家族的传承,撰写家谱、修建家祠成为各家族必办的大事,初步统计各类家祠有17座之多.如始建于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的高氏祠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一座传统中式四合院,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过厅还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里面悬挂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匾额.该家祠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在我省历史文化古镇中非常难得.青城古镇罗家大院为一典型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造型独特别致,气势宏伟庄严,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各类祠堂对研究我省陇中南地区民居建筑具有很重要价值,而且家祠也成为研究兰州周边姓氏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旅游开发中,可将青城镇祠堂文化和天水胡氏故居、连城鲁土司衙门并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独特的地域文化无疑产生旅游形象叠加的效果.
2.4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丰富独特
青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活动独特.当地的西厢小调,又称“青城小曲”,产生于清光绪年间,演唱形式类似于西北广为流传的“眉户小曲”.在演唱时有唱腔、道白、动作表演,同时有文武乐队伴奏,文场以三弦为主,附乐为板胡、二胡、扬琴等,武场有板鼓、梆子、小锣、撞铃等,是一种扭唱相附和形式的小型戏曲.已被评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有城隍出府、柴山、英雄武鼓、剪纸、刺绣等,已有2项已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青城隍庙,初为秦州刺史、名将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现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除此而外,罗家大院中还保存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石桌和满院子自然而生的草相映成趣.二进院子陈设有刺绣、灯笼和一些小物件.院后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其中有些工具保存程度较高,可称为当年名噪一时的榆中水烟手工业制作的真实反映.
3.1旅游开发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在古镇旅游开发中,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行的原则,既要实现经济利益,又要保护原有相辅相成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蕴含无限潜力的资源,能否让青城古镇成为一座掩映在山水交融的绿色古镇直接决定着古镇各种资源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开发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的原始风貌,在修复、保护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古迹的原有风貌,使其能够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特色.
据统计,青城镇现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古树名木.长此一来,这些旅游资源在开发中过度重视它的商业价值,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导致部分建筑破损严重,或者由于旅游开发未能统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导致青城古镇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显现当初的风貌,古韵尽失,相反的却多了一份现代气息,这对于古镇旅游资源无疑是破坏性开发.
3.2在旅游开发中,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存在
青城古镇拥有很多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自然风化、年久失修、人为破坏、经济落后和修复资金的缺乏等原因,造成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已经失去历史文化遗迹原本的旅游价值.榆中青城古镇的游客主要来在于榆中周边地区,如兰州、白银等地,客流量很少,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也很小.而且青城古镇的游客季节和时节分别也不均匀,大多数游客更多的是在春夏季来到青城,如清明踏青游,盛夏避暑旅游等.至于客流量,青城镇旅游公司也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据他们估计在几千人次到上万人次不等.随着青城古镇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旅游客流将会迅速的增多,旅游收入也会大量增加,在当地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带来了经济和保护利用的实际冲突问题,可以说,近年来古镇的旅游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在看到这喜人的形势同时,还是要防止旅游人口增多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度分散人流量,加强保护工作,注意平衡资源保护与市场开发的辩证关系.
4.1突出特色,强化古镇资源的原真性
古镇旅游资源具有的古老性和不可再生性,做好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是青城古镇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保护工作中,首先要保护古建筑及其遗址的真实存在;其次,在新建建筑和总体古镇规划中,要注意新建筑和总体古镇氛围的协调,突出即“古”“秀”“浓”.“古”是对青城古镇悠久历史、古色古香的建筑的恢复和传承,就是在一踏入青城古镇,就让游客感觉踏上了明清时期的青城这段历史,有身临其境之感;“秀”是积极利用青城背山面水,并依借着黄河水的灌溉,营造田园风光,景色秀丽的自然美景;“浓”即保护青城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百年梨园、淳朴的民风,使游客在当地能充分感受到古镇古建、古风古俗的魅力.
4.2坚持古镇开发在政府宏观指导下有序进行
如何在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打造精品,提高与其他同类型古镇的竞争力,也是青城古镇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青城古镇开发还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突出优势,合理布局,争取一定量的政策支持.目前,自2014年以来,青城镇实施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古街改造等六大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榆中县青城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根据青城古镇空间格局和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开发建设条件来确定保护范围,并依照规划的具体步骤力所能及的对古建筑进行逐步的保护.另外,榆中县委、县政府应做好古镇范围内古民居现状、文物等普查工作,开发中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总方针,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古建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充分筹集资金的情况下,以维护古镇的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突出古镇传统风貌,提高了青城古镇的知名度,获得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3注意保护与抢救与之相关联的民间艺术
加强青城民间艺术的抢救与保护,是加强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民间艺术类旅游资源,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加紧制订并出台青城镇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等文件.一些如剪纸、刺绣、西厢小调等具有较高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俗民间文化要建立资料档案,以防损毁.其二,加强青城镇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和民间曲调要鼓励艺人带徒授艺使其后继有人,要鼓励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甚至可以让民间艺术走入学校课堂.其三,创造有利于民间文化生存发展的环境.积极搞一些民间文化艺术节,搞一些送民间文化进学堂,进城市,进入百姓生活的义演活动,激起人们对美的文化的欣赏意识和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杨志刚,马健,陈强.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甘肃榆中青城古镇为例[J].丝绸之路,2014(24).
〔2〕牛海桢,等.榆中青城古镇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可持续开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穆丹丹.青城古镇旅游现状及再次规划开发[J].甘肃科技,2013(1).
〔4〕蒲振华,等.试论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J].安徽建筑,2010 (5).
基金项目:2015年兰州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15-014C)
收稿日期:2015年10月26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