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

2016-03-28 19:53钟小红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张华领袖

钟小红



论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

钟小红

摘要:张华作为太康时期享有盛名的诗坛领袖,引领了西晋诗歌的审美追求。他着力推进诗歌上承正始、下启南北朝的转型,成为西晋诗坛先驱者。张华在中古诗坛的成就及影响可以四个方面体现:一是诗歌创作实践丰富,广受赞誉;二是他提携了大批后辈才子;三是提出尽而有余、先情后辞等诗歌创作理论;四是他的诗歌为西晋及南北朝文人竞相摹拟。

关键词:张华;诗歌成就;诗歌理论;领袖

钟小红/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湖北荆门448000)。

张华,西晋初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明代学者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76篇张华诗歌流传至今。作为西晋诗坛上重要的诗人,其自强不息、温柔敦厚的人格,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诗文和诗歌创作理论是当时诗人们学习的楷模,影响了一代文风。他还大量提携新人,对当时诗歌创作风气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促成了西晋诗坛文学的繁荣盛况。

一、作为诗人领袖——张华诗歌成就被誉为西晋诗坛第一人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1]西晋文人,刘勰第一个就提到张华,并把张华作为晋初开创性代表诗人。《明诗》篇中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刘勰认为张华是西晋诗坛首个重要的诗人,且与潘岳、左思、陆机相提并论。

钟嵘《诗品·中品·晋司空张华》中说:“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2]钟嵘认为张华诗源于王粲,赞美其诗歌华美艳丽,钟嵘《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中品,并指出中品中有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鲍照六位诗人源出张华,可见其地位在中品诗人之首,也显强调了张华在西晋诗坛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总的看来,钟嵘认为张华在西晋初期的诗坛上,诗风特征突出,影响力很广。比如有前人曾经评价:

“壮武之士,茂先、休奕,莫能轾轩。二陆、潘、张、亦称鲁卫。左太冲拔出于众流之中,胸次高旷,而笔力足以达之,自应尽掩诸家。”[3](清代沈德潜评)

“茂先着眼高大,不食建安残渖。迹其独创,且非二陆之所殆庶,况惷愚烦乱之潘岳哉!”[4](王夫之评)

我们发现在上述各家评论中,张华作为西晋重要的诗人,或与陆机、潘岳、左思等人相提并论,或被认为地位应高出同时代的诗人。这或许与评论家的个人喜好有关,但总体还是张华的文学成就得到了普遍肯定。

二、作为士人领袖——凝聚了南北、中原、西蜀文人

《晋书》本传说张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之士,有一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逸群于寒瘁之中,而抽匡世之器”[5]。由于他在政坛和文坛颇有名望,使得大批经他提携的后辈文人的价值为人们所承认,他们中间的多数人都成了西晋诗坛的风云人物。

张华扶持庇护了一批由吴入洛的士人,促进了西晋诗坛繁荣和南北文学融合。公元280年,吴亡,陆机在家闭门勤学,太康9年(公元289),陆云、陆机入洛,首先就拜访了张华。《晋书·张华传》云:“伐吴之役,利获二俊”,[6]并荐之诸公。陆机与张华在生活上也频频交往,是张华家的座上宾客。陆机入洛后,能誉流京华,被钟嵘誉之为“太康之英”,与张华的帮助与提携无不关系。另有薛谦、纪瞻、闵鸿、顾荣、贺循,世称“五俊”。他们初由吴入洛时,去拜访张华,张华对他们也大加称赞,说:“皆南金也。”

从中原的束晳、成公绥、左思到蜀国的陈寿等,均受到张华举荐。束晳拟东方朔《客难》作《玄居释》,阐发了“道无贵践”“守分任性”的思想,引来了张华的赞叹,“华见而奇之”,并召晳为掾、司空。又如成公绥,《晋书·列传·文苑》记载:“张华雅重绥,每见其文,叹伏为绝伦,荐之太常,征为博士。”[7]张华赞陈寿有“良史之才”,[8]陈寿果真为中国文学贡献出《三国志》。张华赞成公简:“简清静比杨子云,默识拟张世安”[9]并举荐他,其后成公简就任中书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左思别传》说:“(思)及长,博览名文,遍阅百家。司空张华辟为祭酒,贾谧举为秘书郎。”[10]因为张华的赏识和援引、贾谧的推举,左思在政治仕途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发现,张华以其博学多才、温柔敦厚之情怀,提拔、培养了一大批中原士人、西蜀士子和吴士,并使他们汇流融合在一起,壮大了诗歌创作队伍,促进了诗人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了西晋诗歌的发展。

三、张华诗歌创作理论的特征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尽而有余

《晋书·文苑传》记载,“左思《三都赋》出: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11]“尽而有余,久而更新”是中国诗歌史和美学史上的重要命题,是文学评论中意蕴说的开创,对于魏晋南北朝乃至后世诗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加以阐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课文隐蔚,余味曲包”[12]钟嵘在《诗品》中也有探讨:“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13]很显然,沿用了张华理论,另司空图也有“味外之旨”[14]的提法,宋梅尧臣则发展成为写诗的原则,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可见张华这一诗歌创作原则,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影响了中国古代诗歌上千年。

(二)先情后辞

陆机在《文赋》中标举“诗缘情而绮靡”,[15]使诗人的情感抒发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桎梏中解脱。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出,陆机诗学观念来自于张华。

《与兄平原书》多次记载张华指导陆机创作诗歌的事情:“往日论文,先辞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尝忆兄道张公(华)父子论文,实自欲得,今日便欲宗其言。”……“又陆云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及张公论文,则欲宗其言。’夫情固先辞,势实须泽;可谓先迷后能从其善。”[16]这说明了张华对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诗学观产生的作用,陆机的主情说发端于张华。

西晋初,张华提出的这种诗歌主情说促使诗歌至汉魏以后得以转型,它非汉末诗人“重才情,亦非建安诗歌之苍凉刚健和正始诗歌之孤独苦闷之情,而是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答何劭诗》写出了他久历宦海的复杂心情;《杂诗》抒发了人世兴衰之感;《情诗》表达了真挚感人的相思之情。

(三)崇尚清省

张华的诗歌大部分作品文辞都很精美,在《答何劭诗》中他自评为“温丽”,他曾赞扬何劭的诗是文笔优美的,如“穆如洒清风,焕若春华敷”。陆云在《与平原兄书》中评价张华诗歌说:“张公文无他异,正自清省无烦长,作文正尔,自复佳。”张华自已追求尚“清省”“无烦长”的诗风,所以针对陆机繁缛的文风提出批评:“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才太多”,陆云也很认同张华的观点,在《与兄平原书》中多次对陆机文辞繁多的弊病提出批评:“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多”“兄文当多,但文实无贵于多”“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17]等。

在诗歌创作上,张华诗歌呈现出“清省”的风格特色,张华诗歌在情感表达上清新自然,文辞上精练简约,如《荷诗》:

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王夫之如此评说《荷诗》:“咏物诗步步有情,而味而不露,殆为绝唱。茂先绝技,尤在短章,净而不促,舒而不溢,开先唐音,亦一楴祖矣。”[18]

四、后人对张华诗风的追慕与沿袭

鲍照是南北朝刘宋时期一个重要的诗人,元嘉三大家之一,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诗品》评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椒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19]这说明鲍照创作受到张华、张协的影响,并从张华诗风中学得了“靡嫚”特色;钟嵘再评鲍照的诗“总四家而擅美”,张华是其四家之一;还评鲍照“骨节强于谢混”,而谢混又源出张华,可见张华对鲍照诗风直接影响在于“靡嫚”,还有从谢混那里间接学习来的张华诗风,再加之另外三家,所以造就了鲍照“跨两代而孤出”的诗歌成就。

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等五位诗人都“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若按钟嵘的说法,以上五人如果不学得张华的“清浅”和“风流媚趣”的诗风,或许他们中的一些人进不了“中品”。可见,由西晋张华开拓的“清”“丽”诗风,成为了刘宋诗人学习的源头之一。

张华作为西晋诗坛领袖,对诗歌进行了多重开拓。他通过诗歌创作推动诗歌朝着建安骨气渐衰与文采逐升的方向发展,影响了太康诗坛的“绮靡”诗风,也是鲍照、谢混、袁淑、王微等人诗歌创作的源头。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他提出“先情后辞”的诗学主张,影响了陆机“诗缘情”的文学观,提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学观。因为他“性好人物”,团结了一大批文人士子,促进了南北文学融合、活跃了诗坛。总之,无论是从诗歌创作实践还是从诗歌理论的发展以及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上考察,张华都当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参考文献:

[1][1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3][18]曹旭.钟嵘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郭绍虞.原诗——瓢诗话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王夫之.张国星.古诗评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5][8][9]房玄龄.晋书.张华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10][11][16]余嘉锡.刘义庆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房玄龄.晋书·列传·文苑[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17]郭绍虞.中国古代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王夫之撰、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3-0025-03

猜你喜欢
张华领袖
领袖风范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山间
爸爸的手
年轮
白衣天使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青年运动领袖董毓华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