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波,周素珍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锦州 121013)
基于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研究与实践
范金波,周素珍
(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阐述了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条件,并就该教学模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中的构建、实施过程以及评价体系进行分析。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转动课堂;建构主义;自主学习;创新;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毕业即失业现象较常见,要想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按照人才需求的要求进行改革。目前,大学培养的人才趋同性较强,主要以知识型人才为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往往仅停留在理论方面,更谈不上创新能力。这与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程中占有绝对的权威性,讲授什么、怎么讲,完全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则是被动的,考试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讲授内容,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学生能力[1]。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听课的客体,只要听、记、背考试就能得高分。至于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既不是上课学习的重点,也不是考核的内容。这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相矛盾。
现阶段,大学开展教学改革的成败决定了大学未来的发展与存亡,针对目前人才培养方式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2]。基于此,渤海大学提出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转动课堂教学模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位必需课,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它是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学习有关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计算,因此要注重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并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主要针对食品专业特点,为后面开设的“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化学”等课堂提供基础。本研究以渤海大学2015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构建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模式的构建、实施及评价等相关内容。
1.1建构主义教学观下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近年来,转动课堂在美国风靡,也成为我国大学教学模式改革关注的热点。所谓转动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课前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可汗学院免费提供优质的教学视频和在线平台互动,从而推动了转动课堂的普及。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它更加强调在一定的环境下,学习者主动地按以往已经建构的知识结构来学习新知识,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新知识结构不仅不易退化,并且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转动课堂最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转型、转体、转法。转型是指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中心;转法是指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转变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等;转体是指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其次,转动课堂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转动课堂模式下,更加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2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1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设计
转动课堂模式下将教学分为3个层次,精讲、互动和练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有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2部分组成。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10人左右为一组,并选出小组长,小组长负责课外组织小组学习、课内小组讨论、小组成员的评价等。其次,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自主学习内容,小组针对学习内容组织课前自主学习,围绕精讲内容,主动利用网络媒体等可查找资源向外扩延,以全面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针对精讲内容,设计相关的小组讨论题目,小组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给出解决方案,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小组学习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调动了主观能动性,树立了信心,有效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1.2.2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互动环节的设计
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精讲的同时,课上和课外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互动环节,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消化和理解知识,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不拘一格,形式多样,课堂上可以通过回答问题、专题讨论等方式实现互动,课下可以通过集中答疑、网络指导、一对一指导等方式进行。生生互动主要通过学习小组内部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小组之间讨论和成果共享等方式实现。互动过程中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完美的呈现。
1.2.3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绝对的权威性,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考什么等等完全由教师决定,满堂灌现象司空见惯,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这种做法是费力不讨好,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悖,完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转动课堂是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基础的,该模式下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互动训练,该模式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转变了传统模式下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新模式下教师更多的职责是组织教学、指导答疑、组织小组讨论等,这就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设计教学、布置小组任务、组织小组讨论、监控学生过程评价等。
1.3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
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者积极建立新的知识结构,需要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能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翻转课堂建立在可汗学院、网上交流平台、慕课的基础上,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同样需要网络教学资源的构建。首先是网络平台的构建,初期可以通过QQ群、超星等公共网络平台;其次是基于知识点的优质视频课程、自测习题库、相关应用的案例分析等内容建设;最后实现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主学习、自测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下评价体系的构建尤其重要,新模式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评价,评价过程中条件是多元化、较复杂,这就需要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形成科学、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的主动性都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改革中探索解决。
参考文献:
[1]林琳,杨延东.转动课堂论[J].渤海大学学报,2015(6):97-101.
[2]马万华.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1999(5):58-61.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on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Innovation Ability based on Ro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AN Jinbo,ZHOU Suzhe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Bohai University;Food Safety Key Lab of Liaoning Province;National&Local Joi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torage,Processing and Safety Control Technology for Fresh Agricultural and Aquatic Products,Jinzhou,Liaoning 12101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the rot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and analysise the teaching model constructionl,executing proces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The teaching model is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rotation classroom;constructivism;independent learning;innovation;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j.cnki.1671-9646(X).2016.05.057
文章编号:1671-9646(2016)05b-0085-02
收稿日期:2016-04-08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UPRP20140035)。
作者简介:范金波(197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活性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