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016-03-28 19:28:56吴晓云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

吴晓云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正确认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吴晓云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思想最初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但与其既有共同性又有区别性。由于研究这个分配原则的学者较少,人们在理解上存在不少误区。有人认为“按需分配”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的则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能实现;还有的甚至认为“按需分配”就是想拿多少拿多少。澄清这几个误区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推动我国的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制度;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空想社会主义者

本文引用格式:吴晓云.正确认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J].重庆与世界,2016(6):41-44.

Citation format:WU Xiao-yun.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Work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6):41-44.

据我所知,国内外学者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思想的讨论较少。我想,一方面原因可能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一种未来社会阶段的分配理想,离我们的现实太远,很少人会关注它,未曾深层次地去理解它;另一方面原因可能因为这个理论的可行性还具有争议,因此有不少人怀疑它。“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实,在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之上,如果对这一原则加以理解,可以在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正确认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也有利于我们端正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才能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我们实践。

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由来与内涵

马克思曾在《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中写到:“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1]。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实行的原则。其实,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就有许多社会主义者提出类似的思想。

在我们熟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傅立叶、圣西门等人的著作中,都曾出现过“各尽所能”“各取所值”“按需分配”的思想。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的著名的《乌托邦》中,“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思想就已具有雏形。在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度里,大家都能从事有意义的工作,国家的一切都归民众所有,每家可以到国家制定的仓库中免费领取所需要的物资。莫尔认为,要实行“按需分配”,必须有丰富的产品和较高的自觉性。他说:“有什么理由要拒绝给予所需要的物资呢?首先一切货品供应充足。其次无须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2]但这样的“乌托邦”国家主要发展小农业和手工业,是很难坚持“按需分配”的。到19世纪20年代,法国圣西门的门徒指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就是代替侵占权和继承权的新法权。”[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埃·卡贝在其《伊加利亚旅行记》(1847年)一书中就提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用语。

我国历史上,也曾提过“各尽所能,各取所值”。然而,斯大林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各自的分配原则,这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形成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空想,其原因就是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没有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没有从社会实践中去思考问题。马克思提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4]可见他在批判时,承认人的本性,对人道主义的合理性没有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在马克思看来,要真正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需要有3个条件。首先是社会已经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那时候阶级、政党、国家都已经不存在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接着,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劳动工作,并乐在其中;最后,人类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一切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

按照流行的说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指:分配的生活资料不按照贡献大小来分,不按照投资额来分,而是按人头来分,而且每个人想要什么、想要多少都能得到满足。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绝对化、主观化。恩格斯有更具体地解释,他曾在书中写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是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都将同等地、愈益充分地交归社会全体成员支配。”[5]。由此,“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工作内容,社会分配将不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每一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一切合理的需要也将得到满足。

二、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的错误理解

由于大家对“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研究较少,导致我们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刻,造成了错误的理解,大致有以下3种。

(一)“按需分配”会培养人们的惰性,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需求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有了需求才能进行一系列活动。马克思认为,需求是人的“内在规定性”。“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最首先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要满足自己的需求。“按需分配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6]。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按需分配体现了人的本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产品的分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很难推行“按需分配”原则。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这都为实行“按需分配”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不再只是把劳动当成谋生的手段了。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施展,大家自觉地为社会劳动,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社会也会按照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合理需要分配消费品。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样的分配制度下,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得到满足,人们的本质得到彰显,也有利于人们经济上的平等,实现社会公平。

所谓的懒惰、自私都是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东西。在生产力低下阶级社会里,资源有限,大家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都想占有有限的资源,所以就会出现大部分人的劳动成果被少数人占有的情况。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将是自私的。被剥削的人为了能生存下去,不得不劳动。剥削的人习惯了剥削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懒惰到了极点,根本不会去劳动。被剥削的人做梦都想成为剥削别人的人。这是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就是如此。因此,懒惰实际上是阶级社会剥削机制的产物。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资源极大地丰富,人们不用再为了占有有限的资源而争斗,劳动也不只是为了生存的手段,而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把完善自我当作是个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就必须进行劳动。所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不会懒惰。相反,因为社会机制的不同,人还会更加勤快。人类没有任何东西的束缚,不用担心任何物质条件,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展,那时候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完善自我。

(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只是一种空想

不少人认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分配思想,所以它不具有现实性,只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理想。

我们不可否认,这个理论确实是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按需分配思想。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由于空性社会主义者在构想未来社会时,没有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脱离实践,所以才被成为“空想”。马克思对这个思想进行批判继承,明确地指出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要符合3个条件,第一是国家、政党、阶级不复存在;第二是劳动作为自由人的本质表现;第三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当然这3个条件既是并列又是递进的关系。

第一个条件我们可以理解为在旧社会体制遗留下来的各种不平等差别,例如城乡差距、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权力的差别都被消灭。只要在经济生活中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些差别,人们就仍然被束缚于残余的旧的分工中,人们仍然具有全然不同的劳动能力,劳动者也就得不到足够的时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更没有条件锻炼并发挥他们潜在的智能,所以实际上人们之间都是不平等的。同时,这些差别也造成他们劳动效果不同,贡献不同,因而在分配中就不能不考虑到劳动者在这方面的差别,就无法实行“按需分配”。消灭各种阶级、国家、政党、城乡城市化以及工农群众知识化等差别,有利于不断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最终从“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过渡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二个条件就是全体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要极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们就会完全自愿地、为了公共利益而不计个人得失地自觉劳动。当然人们还会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互相谦让,平等待人。也只有这样才会毫无保留地为社会尽其所能,并且自觉地按照需要和社会组织的计划分得一份社会产品。

第三个条件就是需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资源极大丰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全国已经达到了高度工业化、全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生产力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得到极大的降低,工作时间也缩短了,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每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地发展,那么做到“各尽所能”就完全可能了。也只有这个时候,社会产品按人口平均的产量才能达到极为丰富的程度,才能保证充分满足人们一切物质、文化的需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

(三)“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应得到什么;想要多少,就应得到多少”

这种理解过于绝对化,也过于幼稚浅显。就算是在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原则的实现也是受到某些条件制约的,主要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当社会上还没有相应地生产出某种消费品时,你又怎么能根据自己所想而得到它呢?虽然共产主义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想象得到的,但是无论如何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在确定的时间内所提供的社会产品总是有限度的,只能按照实际需要分配而不能按照无限制的欲望随意拿去。何况,人们还会不断地因社会生产力的无穷发展而产生日新月异的新的需要。这样一来,满足旧的需要的产品纵然极度充裕,可供人们充分使用,而满足新的需要的新产品则刚刚制造,还不能立即富饶,不能一下子就充分供应。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就还有必要实行有计划的分配,在“按需分配”中仍然存在着产品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分配对象由不够普遍到更加普遍的过程。具体来说,产品的分配只会分配给最需要它的人,然后再不断地无偿地分配给更多的人,逐渐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全体人的“按需分配”。人们在取得新产品的数量和时间上都将有所区别,这将不是根据某种权利来决定,而是依靠社会经济组织的合理分配和人们高度的道德修养来解决。

总而言之,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按需分配”可能还存在两种模式的“按需分配”。一种是“自由按需分配”,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生产率极高、产品极大丰富的消费品。另一种模式是“有计划按需分配”,这种模式就是针对生产率不高,暂时短缺的消费品。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对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将是“自由按需分配”和“有计划按需分配”两种分配模式相结合的“按需分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

[2]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2.

[3]阿·鲁·约安尼相.傅立叶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6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9.

[6]刘建军.论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实现的历史必然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

(责任编辑周江川)

作者简介:吴晓云(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6.008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6-0041-04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Work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WU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Marx’s “work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utopian socialist,but there existing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few scholars study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there is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 in people’s understanding,and people think that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 can not mobilize workers enthusiasm; and others believe that “work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cannot be achieved; and they even think that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is to take as much as they want.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y of Marx and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distribu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Marxism; distribution system; “work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and distribute according to one’s needs”; utopian socialist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8:52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1:41
论中国特色收入分配制度的现代化转型
湖湘论坛(2016年6期)2016-02-27 15:23:57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