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中校:美国大型公立中小学小型化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28 18:32王秀丽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国模式优势

王秀丽(兰州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校中校:美国大型公立中小学小型化的探索与实践

王秀丽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校中校是美国为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尝试.校中校能够充分共享大型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密切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方面的进步.校中校自治性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更趋人性化、社会参与度高,更显教育公平性.

关键词:校中校;优势;模式;美国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为此,各国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校中校是美国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尝试的结果.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以及规模效应理论的影响,城市公立中小学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规模大的中小学也带来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难题.一些教育学者开始研究并认识到小型学校的优势,并尝试将大型学校小型化,以便能够扬长避短,使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美国的许多社会活动家相信,“小即美”(Small is beautiful.).尤其是最近几年中,美国各界越来越认识到,那些规模极大的学校普遍存在一些致命性的边缘效应.这些学校往往存在一种非人性化的环境和气氛,导致许多学生远离了学校的各种活动.[1]1988年美国教师联盟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建议“校中校”要成为学校重建的基石”[2],从而翻开了大型学校小型化的新篇章.使大型学校小型化固然有多种途径,但是,“校中校”这种模式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1 什么是校中校

所谓校中校,就是为了缩减学校规模,将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小型学校,以期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换言之,大型的公立学校被分成小的独立的次单位,“由独立的实体来管理着其自己的预算、规划其自己的项目,但学校的安全、建筑物的使用以及公共空间的利用均由大型学校来协调.”[3]

大型学校中的各个小型学校既能充分共享大型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又能使学生在相对较小的学习体中学习,从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加深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密切了师生关系,从而以利于学生情感和学业方面的顺利而又健康地发展.

一些人认为小学应该限制在350名学生,中学在500人,也有学者建议中学应该在800名学生的规模.而美国全国中学校长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则建议,中学的规模应该限制在600名学生.而美国的两名学者,在将学校规模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学校的规模在600-900名学生的数量最佳.[6]

2 校中校产生的背景

2.1大型学校的缺点

2.1.1空间狭小拥挤,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的空间状况影响到学习情绪和教学效果.一个标准的教室有近百个学生,空气流通差,导致空气污浊和含氧量低.这样就会因缺乏新鲜空气致使人脑缺氧,智力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尤其冬季上课,学生挤在一起,门窗紧闭,呼吸“有限”的空气,很容易传染疾病,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为了让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一堂课下来,有时嗓子都会喊哑.由于学生人均教室占有面积明显偏低,课桌距离黑板较近,久而久之,学生视力和学习能力会下降.人数多致使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疏远,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2.1.2难于管理,犯罪率高

美国校园内枪声、吸毒和犯罪等事件一直以来都是公众批判学校管理不善的焦点.据美国1998年全国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严重的暴力犯罪更有可能发生在大型学校.[5]学校规模过大,人数过多,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降低,缺乏对学校情况和学生的熟悉,学生发生不良行为状况增加,势必导致“问题”学生增多.由于规模过大,管理上很难做到精细面面俱到,学校外的陌生危险分子混进学校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导致了学校的不安全隐患增加.

2.1.3学校规模超标,加大了教师的额外工作负担

学校规模严重超标,导致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这时教师要么额外加班,要么只能降低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关注和精力,比如少改作业少提问,减少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机会.增加工作时间对老师不公,因为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休息和娱乐,也该受到《劳动法》的保护;而教师减少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关注精力则是对学生的不公,因为他们享受的教育服务会大打折扣.

2.1.4规模过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办学规模的偏大必然带来一系列教学质量问题.规模过大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从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学校规模偏大,人数较多,个体差异性增大,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层、分班、分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其效果更是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主要根据名册来认识学生,其所熟悉者常是成绩最好或最坏或有特殊表现及专长的学生;至于大多数表现平平的学生常被忽视.对于一名连自己老师都不认识自己的学生而言,内心缺乏归属感,得不到教育平等性的关注.

2.2规模经济理论的影响

校中校的理念也是规模经济理论影响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在一特定时期内,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从传统成本理论观点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在大规模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企业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直到实现适度生产规模.如再继续扩大规模,则会因管理上的不经济而导致成本增加.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成本增加的比例,就是规模经济.反之,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7]同样,学校学生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单位学生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教育规模经济.这样,学校资源能够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但是当学校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学者提出了“校中校”这一解决方法.受这种理论的影响,美国公立中小学开始了大规模化.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学校并非越大越好,而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再加之规模不经济理论的影响,规模不经济理论表明: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成本增加的比例,便是规模不经济.如果学生人数超过一定规模,也会产生规模不经济现象.在新世纪国际范围内基础教育的关注重点已从继续致力于增加财力、物力投入转移到提高教育过程的适用性和效能及教育结果的质量上.

2.3设立“校中校”的目的

美国开始对大型学校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其中“校中校”就是所采取的措施之一.开办校中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些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以便为家长提供教育选择.而这种特殊的教育需求在正常的学校结构或标准化课程中式无法获得.校中校的概念来自于理想的学校规模的研究,大量的研究和成功的范例已经证实了小学校的学术、社会和经济方面具有大型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

设立校中校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型学校小型化,这样既可以利用大型学校的优势资源,如人力和物质资源,又可避免因为规模过大而产生的缺点.也就是既要吸收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的优点,也要去除两者的不足,以便能够扬长避短,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校中校的模式

3.1立式模式

在一个有1000多名学生的高中中,将学生分成许多小组,每个小组大约几百名学生.每个小组有其自己的“学习社区”.每个“学习社区”里的学生共同分享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拥有同样的教师.但每个社区的学生纪律、学生活动、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家长的参与却彼此各不相同.

3.2费城模式

1994至2000年,费城把入学人数超过400人的学校划分成小的学习共同体,每一部分都由一位校长负责.这种结构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会取得进步,弱点是进步较慢.[4]

3.3夏威夷模式

小型学校改革是在个体学校层面上,在校长的发动下而不是在学区这一层面来实现的.[4]

3.4草根模式

代表是波特兰和俄勒冈州的某些城市.在这些城市,一个教师团体或者一个家长和教师团体决定去建立“校中校”,其每一个安排都要和校长进行谈判.相比而言,这种模式也许最不牢固,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校长的喜好.[4]

4 校中校的优势

校中校的优点是自治性强,在课程、预算、组织、人事等方面要有一定的自主权;针对性强,追求办学特色,注重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更趋人性化,师生彼此熟悉,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快乐而人道的教育;课程具有综合性,更重视教育的连贯性和课程的综合性、经验性;社会参与度高,吸收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对社区的学生和家长要高度负责;重视教育公平,学校的大门面向所有的孩子敞开,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业成绩.[5]根据1996年美国全国中等学校校长协会以及卡耐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一份联合报告,指出小型学校和小型班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基本的要素.因为更小的学习环境可以造就出更和谐、更安全以及更大成就的学生.[6]具体言之:

4.1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小型学校的考试成绩连续地比大型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要高.小型学校的教师也容易接受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策略的改革.此外,小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也大大增强.

4.2有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

小学校中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归属感,通过学生之间的亲密接触,能够培养他们对他人更多的关爱.校中校为克服孤独感和疏远感提供了治疗的环境,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群体相互认识和了解,彼此可以交流沟通,这提高了学生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小学校,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交往,培养良好的同学关系,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形成.

4.3有利于提高入学率与毕业率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学生数在1000人以上的中学,美国全国平均辍学率在6.39%.而学生低于200人的小学校,其平均辍学率在3.47%.[3]与其相对应的是:小学校比大型学校有着更高的入学率.因为,小学校的教师对学生更加熟悉,对学生关注更多,更负有责任感.

4.4有利于学校纪律与安全

校园安全是许多家长为孩子择校时的首要考虑因素,而校中校能够创造更有安全感的环境.小型学校比较少地出现学生纪律方面的问题.因为,小型学校能够得到更多家长的关注和支持、更多的接触和联系,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陌生人能够在学校中轻易地辨认出来,这又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们的安全.[5]校中校的消极社会行为更少.学生之间很亲和,很少打架,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学生在校园更有安全感.

4.5有利于均衡规模与效益

校中校既能避免了单个小学校的规模不效应,节约了教育成本,又能避免大型学校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等问题.换言之,校中校能够扬大型学校和小型学校之长,又能避其之短,而将两者的优势集于一身.

参考文献:

〔1〕高志良,侯翠环.美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71.

〔2〕Piper,PaulS.Schools within a School:The Kapa’a Elementary School Model.Educational Innovations in the Pacific.Volume 1,Number 2.Sep,1994:2.

〔3〕McAndrews,Tobin-Anderson,Wendell. Schools within Schools.ERIC Digest.P1-P2http://www.ericdigests.org/2002-4/schools.html.

〔4〕杨桂清.美国“校中校”——小型学校的重要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05-12(6).

〔5〕贾瑞磊.美国的“校中校”及其对我国治理择校问题的启示 [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113.

〔6〕Raywid,Mary Anne.Current Literature on Small Schools.ERIC Digest.1999:3.

〔7〕余兰.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研究[D].武汉大学,2005.

中图分类号:G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6-0269-03

收稿日期:2016-03-30

猜你喜欢
美国模式优势
矮的优势
画与话
永续债券探析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