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

2016-03-28 15: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分化流动家庭

卓 然

(吉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及对策
——基于家庭系统理论的视角

卓 然

(吉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流动人口的迁移呈现了“家庭化”的趋势,流动儿童的数量随之与日俱增。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好坏对流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情况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家庭系统理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内,全国流动人口由660万人陡增至1.5亿人,增长了21.4倍[1]。其中,在流入地平均每个流动家庭有家庭成员2.5人,流动人口中6~15岁子女随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与2011年相比较上升5.2%[2]。由此可见,流动人口的迁移呈现了“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的子女没有人照看,也跟随来到城市,成为所谓的“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或小城镇来到大城市,其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完成正常发展任务的同时,亟待解决由环境变更所带来的适应问题,而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当地社会中对流动儿童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都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流动儿童中存在教育问题[3]、心理健康问题[4]、社会融合问题[5]等。本文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一、家庭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框架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Bowen凭借多年来在家庭治疗领域的临床经验,总结并创建了家庭系统理论(family systems theory)。该理论认为:家庭中的某一成员认为另一位存在问题,并对其感到焦虑,则这位成员为焦虑者,另一位成员为问题者。这位焦虑者会关注问题者的外表和行为,而这时问题者会夸大焦虑者所担忧的外表、行为或态度。与此同时,这使焦虑者更加焦虑,这种焦虑又使他/她更加关注、挑剔问题者的行为。这样,焦虑和问题行为陷入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焦虑者越来越挑剔,问题者的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6]。在这一过程中,焦虑者和问题者都被自己情绪的控制,不能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结束或缓和这种紧张的关系。家庭系统理论包含八个重要概念[7],下面分别对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介绍。

(一)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情绪上的分化。良好分化的个体在人格上是自由的,享受家庭美好氛围的同时能够不为家庭情绪所控,平衡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分离感和归属感,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也能够表现出恰当的适应模式。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个体与家庭成员间产生情绪纠缠,很难主宰自己的情绪;缺乏分化等同于慢性焦虑[8-9]。一个家庭中不同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那么孩子就会陷入家庭的情绪关系之中,从而导致自我分化水平很低。这样的孩子的独立性比较差,自我意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如果这个家庭分化良好,则孩子的情绪分离程度往往比较高,他们的独立性比较好,具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6]。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流动儿童。如果流动儿童的自我分化水平很低,其独立性就会比较差,在新环境中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二)三角关系

双人关系是最直接的人际关系,但其也是不稳定的。当家庭系统存在焦虑时,第三个人的加入可以降低两个人之间的焦虑,从而让这种关系更稳定[10]。但是,三人关系相互作用要比三个独立的关系包含更多的焦虑,因为焦虑是可以转移的,它可以在其中每两个人之间产生,也可能转移到另外两个人身上,这就使得三角关系更加复杂、微妙。三角关系充满了冲突和焦虑,陷入其中的人由于慢性焦虑而导致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因此,长期的三角关系会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去三角化,也就是说三角中的一个人保持中立,与其他两人个保持情绪接触和情绪分离的适度平衡。外出务工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焦虑,流动儿童的焦虑可能会更严重,由此可能导致父亲或母亲的期望与儿童表现的差距,从而导致亲子间的冲突。教育方式不当容易引起母亲与儿童的冲突,而这一冲突必然会将父亲卷入,父亲的处理方式往往决定着这些情绪冲突的结果。

(三)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

核心家庭的情感系统概念描述的是主导家庭问题产生的四种基本关系模式:其一,婚姻冲突。随着家庭压力的增加,配偶的焦虑越来越强,每个配偶都会将其焦虑外化到夫妻关系中。每个人都会关注对方的不足并试图进行控制,而对方拒绝这种控制。其二,夫妻一方的失调。配偶一方向另一方施压,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和做事,对方则会产生压力。虽然双方都试图维持和谐关系,但总有一方感觉自己为家庭付出更多。当家庭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付出多的一方就会产生大量自我控制,焦虑水平从而显著增加。其三,子女带来的烦恼。父母将自己的焦虑放置在孩子身上,在孩子的问题上过度担心、过于理想化,或总是消极地看待孩子的问题。父母关注孩子越多,孩子也会相应地关注父母更多。这个过程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在不能形成独立人格的同时更加脆弱。其四,情感距离。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以减少关系的强度,但也冒着被孤立的风险。婚姻中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分化水平,如果双方分化水平都比较高,那么情感的纠缠就会比较少,他们的关系就越有可能被积极的成分强化,婚姻中的冲突也比较低。然而,在有问题的婚姻中,父母会影响儿童,培养出有问题的儿童。在外出务工家庭中,打工夫妻的关系对孩子的情感影响巨大。如果夫妻关系和谐,在面临城市融合中的各种问题时,流动儿童会在全家人的带动下积极面对;反之,流动儿童不仅面临着新环境的各种压力,还面临父母糟糕的关系,其社会融合会更加困难。

(四)家庭映射过程

家庭映射过程描述的是父母将情绪转移给儿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危害一个或多个子女的潜能,增加他们的脆弱性。此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其一,父或母因担心什么事会出现问题而关注孩子;其二,父或母解读孩子的行为以证实自己的担心;其三,父或母对待孩子就像什么事真的出了问题。这三个步骤从孩子很小就开始并不断延续,父母的担心和感知塑造了孩子的发展和行为,孩子的发展和行为印刻了父母的担心和感知。据此,流动儿童在来到城市后,父母难免担心孩子的适应问题。事实上,适应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是,有些父母会过度担心和焦虑,而投入不必要的嘱托和控制在孩子身上,并且将孩子在适应过程中的过渡表现解读为适应不良,这进一步造成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低,同时将这些担心和焦虑进一步内化到儿童的行为上。

(五)代际传递过程

代际传递过程指的是家庭的情感过程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它包括代代相传的态度、价值观和信念。根据这一理论,孩子的问题不应该只归因于孩子,当然也不能只指责父母,这些问题是一代一代传承的结果。在这个传承过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参与者。夫妻的结合会塑造后代的发展,后代会天生地响应父母的情绪、态度和行动,并且长期的依赖会导致后代的分化水平与父母的水平相似。然而,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能否用代际传递过程来解释,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研究。

(六)情感中断

代际之间分化不良的一种处理方式就是情感中断。代际间的情感越紧密,则情感中断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些人为了摆脱和父母过度亲密所造成的压力,选择和父母彻底拉开距离,错误地认为情感中断就是成熟。实际上,拉开距离并不代表与父母的情感作出真正的分离,而这样也存在将新形成的关系看得更重要的风险。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原生家庭的依恋,但分化水平高的人比分化水平低的人有更多的解决办法。一些问题流动儿童采用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远离父母的情感,这不仅不能摆脱父母带来的情绪纠缠,还会使问题变得更坏。

(七)出生顺序

Bowen将Walter Toman的出生顺序的概念纳入他的家庭系统理论。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子女的出生顺序具有重要的共同特征。比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最小的孩子则是被关注保护的对象,而独生子女可能发生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对于流动儿童是否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

(八)社会化情感过程

Bowen在关注家庭内部关系的同时,还试图通过社会化情感过程的概念说明外部社会环境给家庭带来的影响。社会化情感过程描述的是情感系统如何在社会层面控制行为,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都会经历衰退期和进步期。在衰退期,社会经历的是日益增长的社会焦虑,这种压抑的情绪将直接笼罩在每个家庭中,影响每位家庭成员。处于衰退期社会的家庭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要比处于进步期社会的家庭遇到更多的困难。流动儿童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一个过渡与转变,前后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明显。流动儿童家庭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积聚焦虑,进而影响到流动儿童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

家庭系统理论的优点在于将家庭看作一个系统,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整体中的各种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个体的发展。

二、流动儿童社会融合问题及原因

一些流动儿童刚来城市时面临着与乡村不同的语言、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挑战,要使他们真正快乐,必须让他们真正融入所在城市。还有不少流动儿童从小就跟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甚至是在城市出生,在农村生活的时间非常短,他们没有经历父辈曾有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这就使得他们的价值体系、心理状态与社会角色与其父辈不同,目前的社会融合状况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这一群体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家庭是流动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流动儿童的父母应该成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推动与促进者。流动儿童的家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改善生活条件,因此大部分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都较低,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地位要比城市儿童的家庭差[11]。这些也限制了流动儿童的活动空间和生活质量,也是阻碍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障碍。

(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较差

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比较差,这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相关的[12]。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父母往往更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对待孩子和爱人比较亲密,遇事也会共同讨论解决,注重家庭成员间的平等和民主,所以家庭环境相对比较好。一般来说,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以及问题解决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方式和对待家人的方式比较粗放,影响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和适应性[11]。另外,夫妻在生活方面的矛盾和分歧也会影响到家庭的亲密度[13]。

(三)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通常不高,往往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另外,中国传统家庭符合“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对于流动家庭而言,父亲更是一家之主、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工作上,因而父亲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更是缺失。流动儿童的母亲容易对孩子过度溺爱或放任自流,这些都不利于流动儿童的成长和社会融合。

三、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对流动儿童的影响巨大,流动儿童的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有效引导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结合流动儿童家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其一,父母要了解和重视子女从农村到城市的心理变化。环境的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巨大的考验,父母应该安慰和引导子女去积极面对新的环境,多给予情感支持,不要强迫孩子必须达到自己的预期标准。

其二,父母要提高知识水平,多学习一些有关儿童心理的知识,真正理解孩子所处的困境和心理需求,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和解决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三,提高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情感上的支持,使孩子在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时积极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增强流动儿童的自尊和自信心。

其四,提高家庭的适应性。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中,父母存在适应的过程,父母的适应性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适应。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转变过程中的所有困难。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难免会遇到意见不一、矛盾分歧等问题,能否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会对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儿童会以父母为榜样来处理自己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其五,父母要学会正确的教养方式。母亲要减少对孩子的拒绝和冷漠,父亲要改变对孩子放纵的态度,在情感上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对孩子不要过度保护,以防孩子不能独自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另外,父母要根据子女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男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1]段成荣,杨舸,马学阳.中国流动人口研究(2011)[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

[3]魏佳羽,汪欢,陈梓曦,等.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R].北京:新公民计划,2014.

[4]周皓,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队列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5-90.

[5]孟艳俊.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6]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1):31-34.

[7]Kerr,M.E.,One Family’s Story: a Primer on Bowen Theory[M].Washington,DC:Bowen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he Family,2003

[8]Bowen,M..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M].New York: Aronson,1978.

[9]Peleg-PopkoO.Bowen Theory: A Study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Social Anxiety,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J].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2002(2): 355-369.

[10]易春丽,钱铭怡,章晓云.Bowen系统家庭的理念及治疗要点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53-55.

[11]候娟,邹泓,李晓巍.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78-85.

[12]DuncanGJ,Brooks-GunnJ,KlebanovPK.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ement[J].Child Development,1994(2): 296-318.

[13]McLoyd V C.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 185-204.

Problems with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and Solutions——From Family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

ZHUO Ran

(School of Humanities,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118,China)

Since a trend of moving with family of floating people has appeared,floating children are steadily on the increase.Whether or not integrated to the new environment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floa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 harmony.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children based on family systems theory,and relevant proposal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ir social integration.

floating children;social integration;family systems theory

2016-05-2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的关系研究”(2016BS31)。

卓然(1985-),女,讲师,博士,从事儿童教育与发展研究。

C913.5

A

2095-7602(2016)11-0067-04

猜你喜欢
分化流动家庭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流动的光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Cofilin与分化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