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约拿情结”及其艺术审美价值

2016-03-28 15:43:33李伟华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马斯洛

李伟华



刍议“约拿情结”及其艺术审美价值

李伟华

摘要:“约拿情结”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的心理结症,表现为难以克服的自我设限、拒绝成长、不愿承担自身应有的职责,逃避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最佳机会。这种使个体趋于“普通人”的情结被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与读者产生视野融合,生发出无尽的艺术审美魅力,读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会到灵魂的“充实相”,这也正是生命的重量所在。

关键词:马斯洛;约拿情结;艺术审美

李伟华/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陕西西安710119)。

一、罪恶之城与约拿

“尼尼微”意为“上帝面前最伟大的城市”,《圣经·旧约》中把它描述为罪恶之城。在《圣经·旧约》约拿的故事中,尼尼微城的命运发生了急转突变。约拿是虔诚的犹太人,被称为先知,特立独行,希望神能够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有一天,神让他去尼尼微城,宣布上帝打算毁灭这座罪恶之城。但是他想到去那座城市将要遇到的困难,就拒绝了这个使命,不断逃避,几经周折,终于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答应了。尼尼微城也因约拿的行动而获得赦免。

约拿在面对神圣使命时的退缩被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为“约拿情结”。该情结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的一种逃避的心理结症。表现在重大决定面前屡屡伴随着难以克服的自我设限、拒绝成长、不愿承担自身应有的职责,逃避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最佳机会。

二、“约拿情结”及其成因

“约拿情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安全感的极度需要。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深层本性中都蕴含着两种力量:一是由于畏惧而使人坚持安全和防御,倾向于倒退,紧紧依附于过去,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主和分离,害怕承担成长的风险;二是舍弃安全感,推动人的成长。安全和安全感的诱惑力与成长前进的方向是相反的,“约拿情结”阻碍人的成长,当安全需要占据了绝对优势时就会放弃冒险。愿望撤退后,人会退出内心冲突和积极生活,以及对自身发展的积极兴趣,这便是无欲的成长。

“约拿情结”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在人类刚开始的群居生活中,大家都要通过模仿他人使自己不是表现得那么特立独行,以求得更长期、更安全、更稳定地生存下去。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枪打出头鸟”的惯性思维,就是远古生活慢慢沉淀下来的生存经验。于是谦虚就成了最好的外衣,装傻就是最好的招数。“约拿情结”也是一种个人无意识。从个体成长方面看,在童年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我不行”“我办不到”等消极的念头,如果周围环境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这些念头会一直相随。遇到成功的机会时,这种心理表现得非常明显,与其面对可能的失败带来的不安全感,还不如选择无所作为,久而久之就导致自甘平庸。

三、“约拿情结”的审美价值

1.“约拿情结”与文本基本意蕴。文本基本意蕴是指文本在被接受时存在的那种情绪场,一种在整体上的审美感觉,文本所带给读者的那个世界的基本情调。“约拿情结”这一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结如命运之剑一样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中,萦绕在每个读者的脑海,读者在接受作品时,周遭必定会形成某种磁场,这种磁场使文本蕴含持续的艺术魅力。比如,《雪国》中由于虚无感而形成的色调,带我们进入它那如梦如幻、超然物外的世界。

2.“约拿情结”与期待受挫。期待受挫是指那些真正富有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并不是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完全相合的。其中常常会伴随着期待受挫,也就是出乎读者预料,但这种意料之外会变成读者理解后的振奋和愉悦。主人公的“约拿情结”就恰好造成了读者的期待受挫,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如《红楼梦》中多次出现了贾宝玉的逃避,增加了审美的深度和广度,《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行为选择,《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情的突变等等。

3.“约拿情结”与圆型人物。圆型人物与扁型人物是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提出的,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扁型人物指人物性格刻板、单调。正因为“约拿情结”的存在,主人公的选择就出现了所谓的偏差,随后的选择就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的初衷,甚至进入另一人生阶段,面对新环境,放弃坚持的东西,性格发生变化,呈现出复杂的性格特征,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形象,往往能带来心灵的震动,人物形象由于自身的矛盾、纠结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如哈姆雷特的形象,他思虑太多,在逃避又延宕中做错事、耽搁时机,展现性格的多个层次和侧面,具有十足的审美魅力。再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米纳,一个突转就“清算”了过去,告别了以往,也让别人陷入另一个生活阶段,使读者更加深刻认识人的复杂性。

4.“约拿情结”与间离效果。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最早由德国戏剧革新家布莱希特提出,他是受中国传统戏剧的启发,为了使观众不被戏剧演出牵着鼻子走,希望观众能够在观看戏剧的时候产生自己的理性批判。作品主人公的“约拿情结”让读者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了审美的间离,开始理性地思考主人公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想站出来告诉他:那样做不对!如《哈姆雷特》在复仇时一再延宕造成的毁灭,本来有机会完成为父报仇的任务,却偏没有走那条路,引起读者的反思。

5.“约拿情结”与陌生化。陌生化是指在内容与形式上打破人们的自动化思维,超越习惯性的感受,拉长读者的审美时间,让感觉遇到挫折,欣赏遇到阻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米纳只以一句“不必了,忘了吧”,就轻易地将男主人公送入爱情旋涡里达50年之久。这一点是很难理解的,是一种陌生化,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突转时,造成了审美延宕。

6.“约拿情结”与余味。文学作品欣赏的余味是指作品领略之后回味无穷、让人思索的东西。主人公的“约拿情结”总是让人叹息,读者的心总是悬在半空,结局令人追悔莫及,感叹造化弄人,好像偏偏让你去体验,却让一切因为自己的退缩而失去,最后只能得出结论:人生也许就是体验吧,一死生,齐彭殇,陷入另一个“约拿情结”的陷阱。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即使曲终奏雅,只不过在心底满足些许的温暖罢了,更能让人感慨万千之余进行否定之否定的思考。

7.“约拿情结”与艺术张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自足的,它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特定性格的人物有自己的背景和存在方式,步步惊心地走向相互设计又自设的结局。“约拿情结”这种集体无意识、深深的文化印记潜藏在所有人的意识里。“约拿情结”大多与主人公的早年经历有关,它若即若离,隐隐约约地构成了一种预示或伏笔,给人以伏脉千里、手挥目送的感觉。加上悲剧发生的结点,会让读者将这些文化印记、预示和伏笔汇聚于一刻,上下思索必然会使作品具有强烈而饱满的情感、多重的意蕴、对矛盾冲突的包孕、以及弯弓待发的运动感。主人公逃避不了自己的命运,却一直在逃避,最后陷入自设又被他人设计的命运漩涡中,如《俄狄浦斯王》。读者在此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8.“约拿情结”与自我救赎。每个生命都背负着沉甸甸的十字架,步履维艰地体验着灵魂的“遍历”。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看到主人公被自己的“约拿情结”所拖累,做出放弃自己最大可能性以及实现自己潜能的权利,逃避成长、逃避命运的选择时,必会有所感悟。伴随主人公命运的发展,其所造成的后果影响巨大,甚至将自己推向了无底的深渊,用自己的大半生去弥补一时所犯的错,这样就形成了双重审美境界。选择退缩,又不得不为这一退缩而更加让步或者在退缩中前进,在前进中退缩,使自身滑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读者参与其中就会有多重审美体验与之融会。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种双重审美在一定意义上就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也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了自我救赎。

9.“约拿情结”与悲剧审美。悲剧就是把美好、崇高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终要引起情感的变化,人的道德感、理智感会借此增加,从而也加深了美感。“约拿情结”告诉我们,明明有一条更好的路,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逃避,最后酿成了悲剧。其实“约拿情结”本身就是悲剧,是自身无法完美又逃避完美的悲剧。假如上述作品主人公当时没有退缩,选择勇敢前进,也会因为自身的各种局限深深陷入另一种悲剧当中。这就是人永远也无法成为上帝的原因。能战胜“约拿情结”的只有广博和深湛的爱,如果拥有了足够的爱——爱自己,爱真理,虽然无法完全超越内心的恐惧,仍能以勇气前行,在绝望中超越自我。

10.“约拿情结”与“心醉神迷”状态。“心醉神迷”状态指处于类似出神入迷的兴奋状态,形容佩服爱慕到极点,也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瞬间经验状态,类似于神话传说给远古人类带来的精神状态的再现。人类需要这种心醉神迷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会和神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原因之一。另外,人类的生活实践无非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真正的存在就是当下。有人说我们正在发生的事情《圣经》上都讲过了,我们即将发生的事情《圣经》上也都有了,人类至今是在体验着第一个人睁开眼睛所体验的那一天,无尽的重复。其实都是神话,只不过不被所有人察觉,大家都贵古贱今,谦逊不识。只有将当今的体验提升到神话的高度,才会让当今的人产生某种敬畏、入迷的兴奋状态。思接千载,万物如初,有一种谨慎小心、手可摘星之感,达到灵魂的混沌状态,受到远古第一滴雨露的洗礼。“约拿情结”就是让人再次接受神话的洗礼,体验万古而下、万物皆“一”的超脱感,在超越中超脱,也就更加真实地对待自己的存在。

“约拿情结”使文学作品主人公带着自己的镣铐起舞,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审美表现再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的生命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展示的悲感之美,这种悲感是人类克服自身局限的痛苦的结晶,也是苦闷的象征,文学作品中对这些现象的表现,实际上也正是展示着生命的痛苦。读者对痛苦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净化心灵,生活的悲剧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向人类展示着苦痛的美,体验悲感的美也是体验人生最奢侈的馈赠,人们只有在这种体验中才能明白灵魂的“充实相”,这也正是生命的重量所在。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3]唐孟生.东方神话传说(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5]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319.

[7]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刘烨.马斯洛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9]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贺春健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4-0026-04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冰雪运动(2021年2期)2021-08-14 01:54:38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百家讲坛(2019年17期)2019-01-08 03:17:31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敲石工人的话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7年3期)2017-01-20 21:26:37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逻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43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29:29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01:03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25:12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