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书 林
(厦门理工学院航空服务系,福建 厦门 361024)
理论体系构建与现实关怀
——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群建设探究
王书林
(厦门理工学院航空服务系,福建厦门361024)
摘要:本科空乘专业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脱离现实,始终局限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框架,以应试为主导,学生缺乏针对真实语境中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其主要原则与措施在于,将英语课程与专业学习相融合,建设一体化的ESP课程,为学生量身定制与专业息息相关的英语教学方案,强调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英语语言沟通技巧的培养。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本科空乘专业;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这促进了国内民航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对航空服务类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需求层次也不断提升。与此相应的是,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开始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及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1]。尽管各大院校在规划课程体系时纷纷强调其独特性,但无一例外的都将提升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尤其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然而,由于我国高校空乘专业建设的时间短,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基础薄弱,并且缺乏实证性和系统性的理论支撑,教学情况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理论的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呼声越来越高,各级院校也在有针对性地予以推进,逐渐将无专业区分的普通英语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笔者在应用型地方性院校校本大学英语改革的基础上,尝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建设一体化的ESP课程群,以期重点培养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具体的工作场域中能够流畅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技巧与能力。
二、国内外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建设情况
20世纪 60 年代,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在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书中首次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2]这一概念。1987年,英国语言学家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在其所著的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3]中对ESP 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由此,国际语言学领域也掀起了 ESP 研究的热潮。ESP 迅速成为了二语教学研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领域。所谓“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学习目的和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
根据张雪红的研究,欧洲大部分大学均开设专门用途语言课程,主要涉及学术用途英语(EAP)、科技英语(EST)、和商务英语(BE)。授课教师以语言教师为主,采用ICL教学法(内容与语言整合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重在输出。[4]59蔡基刚在2011年2月28日至3月1日实地调查了香港六所主要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发现通行的做法的是第一学年开设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课程,着重训练学术英语的基本技能和学术交流能力;第二学年开设EPP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课程,即基于学科的语言培训课程,旨在提升学生专业领域的英文实际应用能力。[5]在针对台湾地区的调查中,蔡基刚发现从2005年起岛内也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通用英语教学转向ESP教学。例如,成功大学成立了ESP教学中心,开设以学术研究为主的EAP和以职场英文为主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6]
中国大陆地区针对ESP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在2010年《中国ESP研究》正式创刊。2011年中国外语教学研讨会专门用途英语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2014年中国专门用途英语评估测试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标志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在全国的推开。[7]但是一直以来ESP的推广力度较弱,各大高校还是以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为主。专业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各系内部,由专业教师承担,缺乏统一的教学机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英语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语言类课程的学分,专业英语的课时较短,大多只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开设,与前期的基础英语教学多有脱离。而侧重专业英语的词汇或术语累积,以教师讲授和阅读训练为主,缺乏语言交际及写作能力的培养。
国际上对ESP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历经了语域分析、语篇分析、目标情境分析及以学习者为中心几个阶段。目前研究的重点已从聚焦语言回归到学习者本身,着力研究语言学习者的动机及思维方式。而我国ESP课程研究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两个方面。严玲将其分成以介绍国外ESP发展情况为主的第一阶段、国内独立研究的起步阶段和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主要关注ESP在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定位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ESP的教学设计,同时涉及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法、测试、教材、师资解决方案、各专业英语词汇特色等方面。[8]
三、本科空乘专业ESP课程群建设
Swales 在《专门用途英语研究新方向》一书中总结:“研究历史,真正深入课堂探索教学现象、教学活动、教师决策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罕见。”[9]笔者在ESP理论研究的框架下,结合地方院校校本大学英语改革的契机,在空乘专业建设ESP课程,拟图在实践中检验及促进ESP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1 本科空乘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空乘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可以用“乱象丛生”来概括,存在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名称混乱、教材缺乏实用性、教学方法落后、专业教员匮乏、评估体系缺失、教学效果缺乏保障等。大多数本科空乘专业的学生在结束两年的《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后,直接修习大三的《乘务英语》课程,为期一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仅仅是注意到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能力,却忽略了高校培养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关联。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大量通过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学生,在工作中却频频遭遇交际障碍,难以利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更罔论便捷的开展本职工作。
3.2 本科空乘专业ESP课程设计
严玲界定“ESP是一种有别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教学理念,是以需求分析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与特定专业相关的内容遴选,与特定专业相关的语言聚焦式教学,和大量借鉴相关专业教学法的教学设计”[8]28。Hutchinson则认为ESP课程设计是一个过程,包含需求分析、大纲设计、教材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评估五个环节[3]65。笔者拟沿用此框架对空乘专业三年的英语语言学习进行整体的课程规划设计。
3.2.1 本科空乘专业ESP课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个课程设计必不可少的先导步骤,也是课程最终要达到的目标。需求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是为了调查特定学习者的主观学习目标(如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主观期望)和客观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笔者针对厦门理工学院2014级本校空乘专业11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均为艺术生的背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语言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与方法;虽然主观上都认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民航服务业而言,乘务员的交流能力是提升客舱服务质量的媒介和根本,乘务员的语言交流能力也是空乘岗位的核心技能之一。以英语为例,南航自 2013 年 7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乘务岗位英语能力评级与激励实施办法》,将乘务员的英语能力等级与乘务岗位资格、航线资格、国际航线乘务组配置和飞行出差综合补贴标准全面挂钩。由此可见,目标市场对求职者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为了使学生在职业道路上占得先机,各专业院校必须在如何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上下足功夫。
3.2.2 本科空乘专业ESP课程大纲设计及课程体系建构
Richard认为,大纲设计(Course rationale)应该回答以下问题:(1)课程是为谁开设的?(2)课程是关于什么内容的?(3)什么样的教和学将在课程中发生?[10]笔者设计并执行的英语课程已突破大学英语的框架,成为一个独立的课程主体贯穿大学前两年的学习,为进入大三学年的ESP课程《空乘英语》做好全面准备。该课程名称为《国际交流英语》(English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授课对象为空乘专业全体学生。此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其教学内容涉及英语语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整体课程设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聚焦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11]
笔者借鉴加拿大Carleton大学应用语言研究中心的框架式(frameworks)课程设计模式进行课程规划。该模式涵盖两个设计理念,即比例模式和主题串珠模式。比例模式是指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要学习的内容重点是不一样的,大纲应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在时间投入和侧重点上进行循序渐进的调整。它是一个动态的、时刻保持互动的大纲模式。它关注学习者各种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将各种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全盘统筹。主题串珠模式中语言因素(语法知识)是“珠”,而主题则是将它们串起来的“线”。主题的来源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得来的,大多与他们的专业或工作相关。
该课程目标是一个由各种等级的课程任务构成的连续体,它的一端是进入ESP学习的门槛水平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语),另一端是完美的ESP目标水平。具体操作模式是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级教学:在学生入学时进行一次EGP水平测试,入门级学生配置更多语言基础知识内容,高水平学生配置更多语言交际的内容。各级学生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涉及交际功能的内容逐渐增加,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并重,最后学习重点完全转移到交际功能上,以求无缝衔接到大三学年专业领域中的交际训练上。而具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则套用“主题串珠”模式,以不同航空及客舱服务领域的情境为“线”,将各类语法知识及要素串联起来。教师根据框架的安排设计出相应的情境模块、语言结构模块和交际训练模块。
3.2.3 本科空乘专业ESP课程教学设计
ESP课程大纲在宏观策略的层次上对整体课程进行规划,主要涉及学科内容的挑选、排序和组织;而微观策略,即课堂教学的设计考虑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和课程资源及课程评估等因素。
笔者开设的《国际交流英语》课程主要采用目前学界一致推崇的“任务型教学法”,充分考虑各级语言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能力,为其设置由易至难的口头或书面交际任务,同时具体操作模式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Willi提出十分经典的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 focus)三步模式。前任务阶段的工作是提供与任务相关的背景知识;任务环阶段是学生执行任务,独立完成交际活动;语言焦点阶段是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在任务中出现过的重要语言形式,在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切实提升语言建构水平。入门级学生在前任务阶段,通过接触大量的真实语料与教师讲解减轻他们的认知负担,顺利进入自主学习及参与任务阶段。与此同时教师会侧重其语言形式和准确性,给予相应帮助。所以,针对入门级学生的教学模式会更偏向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只是学生感知语言、提升动机的手段。而针对中级学生的教学重点则会集中在任务环阶段,具体措施为:前期适当导入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学生通过搜索相关资源及接触大量真实语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分组学习讨论;在具体执行任务和汇报环节会更加关注其交际能力和流利性,同时其任务要求的信息量产出也会更高,需要调用的语言和专业知识都更多。这一模式更符合ESP教学的典型特征。
本门课程的评估包括学前评估和学后评估,将质量控制置入整个教学过程,以比较和评判学生在教学实施前后所产生的积极变化或不足之处。学前评估主要采用总结性评估方式,即测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测试,结束后测评者给予分数报告来界定测试者的语言水平;学后评估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评估内容包括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行为结果即学生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而行为表现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态度、策略和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具体的评估手段包括教师观察记录、学生档案袋(portfolio)管理等。综合老师和学生自我的评估记录,全面公平地考核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
为了尽可能保障ESP教学的真实性与相关性原则,本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自编教材。在校方及院系的支持下,我们与国泰航空及中华航空的相关专家进行了全面的合作,逐步积累起业内的真实语料并加以研究分析,使其成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但由于人力、财力资源的限制,本门课程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12]我们力求能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最终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数据资源库。
本科空乘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新事物的产生总是会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较多的创新与发展的机遇。我们在本科空乘专业的英语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于2014年建起了一个三学年制的ESP英语课程体系,对原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都做了较大程度的突破和改进。我们在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目前学生反馈良好,教学有序推进。但在教材编写、资源库建设及专业教师和学科专家合作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实践的理论储备上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将来能够更上一层楼,为空乘专业英语的教学与研究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梁梦婕. 基于学习需求理论的空乘专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广西空乘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为例[J]. 英语画刊,2014,(5).
[2] Halliday, M. A. K., McIntosch, A. & Strevens, P.Thelinguisticscienceandlanguageteaching[M]. London: Longman,1964.
[3] Hutchinson T. & Waters 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4] 张雪红. 基于中国情境的大学ESP课程模式与建构 [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5] 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6] 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7] 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
[8] 严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建构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9] Belcher D., Johns A. M & Paltridge B. ed.. New Direction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Research [C].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10] Richards, J. C.,Curriculum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145.
[11] 杨昆,毛延生.国内外语用能力测试研究述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2).
[12] 王建梅.大学英语教师讲授ESP课程的困与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4).
[责任编辑:刘力]
Construction of Theory System and Reality Care——on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Wang Shulin
(School of Air Service, Xiam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Xiamen 361024, China)
Abstract:The English teaching of students of civil aviation service major has been impractical, exam-oriented, which i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llege English, lacking specific training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real context. ESP teaching thus provides a best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The study aims to design a systemized and tailor-made curriculum compose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levant knowledge of specific field, with an emphasis o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nd skills .
Keywords:ESP; major of civil aviation service; need analysis;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 design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简介:王书林(1981—),女,福建福安人,厦门理工学院航空服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美国文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厦门理工学院航空服务系EGP+ESP英语课程群建设”(项目编号:JGY201552)。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6)03—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