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考察

2016-07-14 01:26:22

何  亮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汉语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与历时考察

何亮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汉语方言表一会儿及一段时间义的主观时量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它们主要有四个来源:(1)由偏正式动词短语发展演变而来;(2)由原指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转指而来;(3)从客观时量词引申为主观时量词;(4)由空间距离隐喻为主观时量词。系统中的一些成员经历了消长,有的一开始就带有地域性。方言主观时量表达系统在宋元时期大体已经定型。

关键词:一会儿;一段时间;主观时量;共时分布;历时考察

时量有客观、主观之分,客观时量所表示的时间有相对明确、具体的量。作为历法时间计量单位的“年、月、日/天、时、分、秒”自不必说,“早晨、上午、下午、夜、晚上”等模糊性时间词也能作为时量的计量单位,“一晚上”、“两个下午”在言语交际中其所指的时量是相对具体的。有一些时间量词表示的量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带有主观色彩。如“会儿”,《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量词,指很短的一段时间。“很短”指多短?这是由主观认定,没有确定的标准。

本文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方言中表达<一会儿>以及<一段时间>义的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并通过考察这些时间词在汉语史中的发展演变,探讨它们的来源,并由此讨论汉语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表达格局的发展。

1.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

考察现代汉语方言(我们的考察主要依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还参考了《新编北京方言词典》等方言词典),意义为<一会儿>以及<一段时间>的时间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下/一下/一下儿(不少方言论著记做“哈”、“哈哈”,本文统一为“下”“下下”)、下下/一下下/一下下子、下子/一下子、下下儿/一下下儿、下囝、个下下、个下久、个下子、一下俚、一下积、一下仔、蜀下/蜀下仔、两下二、两下七、两下半、一先(《崇明方言词典》认为“先”可能是“下儿”的合音)、一先先、一先半先、刻儿、一刻、刻刻子、一刻儿、一刻子、一刻时、一刻呃、一刻仔、一刻刻仔、一刻刻子、蜀刻、一歇、一歇仔、一歇儿、一歇歇、一歇歇儿、歇仔久、一大歇(较长一段时间。无锡)、一会、一会子、一会儿、一会儿半会儿、一会会子、一会会儿、一会半会、一大寐会(较长的一段时间,兰州)、一忽儿、忽儿、阵、阵儿、阵子、阵唧、阵间仔、一阵、一阵儿、一阵子、一阵阵儿、一阵仔、一阵家子、一阵间、一阵时、一阵头、蜀阵仔、一际/一记、一几、一孑、一孑时、一时(可表一段时间(肯定其长)。崇明:“夷来~个嘚?”也可表示短时间、暂时。如绩溪:“我~还不出去做事。”梅县。又,“一时”表示一会儿,用于任指,绩溪:“尔只细鬼野得~都不歇”)、一时儿、一时子、一时时、一时里、一时时子、一时一刻、一时一霎、一时半晌、一大晌、一时半时、一时半会、一时半间、一时头浪、一时之间、霎霎、一霎霎、顶霎霎、一盼、盼子、一勃头、一息、一息息、一隙隙、个丝久、气、气儿、一大气(表示稍长的时间。忻州:等咾他~才出来)、辰儿、秃气;一盼子、排、一牌、一伙、一乎儿、一报、暷、驳、一驳、呛/一抢/一将/一腔/一呛、一向、一向子、一向时、一世(“一世”在多数方言表示一辈子,但在长沙可表示一段长时间,如:“学哒~的音乐,歌都唱不好。”)、一乏子、一发子、垡儿、程子、一程子、茬、趁子、一崩子、崩儿、一崩儿。

此外,闽语区还有一批表示<一会儿>时间的特征词,如蜀久囝、蜀行囝、滴行等,这部分词语暂时不在我们的考察范围之列。

以上主要的主观时量时间词在方言中的分布如下:

北京东北胶辽冀鲁中原兰银西南江淮晋语赣语湘语客家吴语徽语闽语粤语平话下++++++++++++刻+++++++歇+++++会++++++++++阵1+++++++++++++孑/几/记++时++++++霎++晌++++盼++++息/隙+牌/排++伙+驳/暷++呛/将++发/垡++++向+++++程++++茬+气+++阵2++++++++++崩+++报+

说明:

(1)殷晓杰2010在《近代汉语“一会儿”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考察过“一会、一时、一歇、一晌、一刻、一阵、一下”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因为我们考察的对象不限于“一X”式时量词,还包括各类表示<一会儿>、<一段时间、一阵>的时间词,所以考察的结果与她有些不一致。

(2)表中“阵1”表<一会儿>,“阵2”表<一段时间>。

(3)“阵1”在客家话中有用例。如“一阵间”:中山南蓢合水、惠州市区、深圳沙头角。“阵间仔”:东莞清溪。按,客话区多不用“阵”,疑受粤语影响,所以我们加上方框以示区别。

(4)有时“时”与其它时量词组合,构成复合式时量词。如:一时半会(哈尔滨)、一时一霎(太原、忻州)、一时一刻(温州)、一时…一时(东莞)、一时三刻(徐州、扬州、西安、杭州、宁波)、一时半晌(哈尔滨)、一时半时(徐州、乌鲁木齐、济南)、一时半间(扬州)、一时半会(银川、万荣)、一时头浪(崇明、上海)、一时之间(上海)。

(5)宁波有“一晌”,表示时间短暂。考虑到吴语区很少用“晌”,故不列入本表。

(6)江苏溧水江淮官话片有“一盼”,表一会儿。

(7)部分赣语区也使用“伙”,如江西彭泽:其走哆好一伙哆(他走了好一会儿了)。

从上表可知<一会儿>义的各类时间词的分布特点如下:

(1)“阵1”类分布最广泛,除北京官话、湘语、客话、徽语、平话外,见于各大方言区。“会”类除赣语外,主要出现在官话区及晋语中。“下”类时间词主要分布在除北京、东北、胶辽、冀鲁官话及粤语之外的方言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粤语外,“下”类时间词见于所有的南方方言。

(2)“刻”类时间词分布在江淮官话、晋语、赣语、湘语、客话、吴语、闽语,“歇”类时间词分布在西南、晋语、吴语、徽语、闽语中。相对来说“刻”“歇”以南方为主。

(3)“时”类时间词主要分布在中原、兰银官话、晋语、吴语、徽语、客话中。如果把“一时三刻、一时半晌、一时半间”等复合式时间词语考虑进去,则东北官话、江淮官话、冀鲁官话、粤语也包含其中。

(4)“晌”类时间词见于东北、冀鲁、江淮官话、晋语。“霎”类时间词见于胶辽官话、晋语。“盼”类时间词见于胶辽、冀鲁、中原官话。“晌”“霎”“盼”主要集中在北方。

(5)“孑/几/记”“息/隙”类是吴语特征词。鉴于吴语和徽语的关系,我们倾向于认为徽语是受到吴语的影响而使用“孑/几/记”。

<一段时间>义的各类时量时间词的分布特点如下:

(1)“排/牌”用于粤语区及南宁平话。“驳”主要见于客话及粤语。

(2)“呛/枪”主要见于吴语、徽语区。

(3)“向”主要在中原、江淮官话、晋语、湘语、吴语。

(4)“程”主要用于北京、东北、中原、江淮官话。“崩”类时量词主要见于东北、冀鲁、中原官话。“茬”类主要见于北京官话。“伙”见于冀鲁官话,部分赣语区也使用。“发/垡”主要见于北京官话、晋语、赣语。这几类词语主要以官话区为主。

(5)“阵2”用于表示一段时间与表示一会儿的区域大多重合,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时间的模糊性造成的。主要在东北、胶辽、冀鲁、中原、西南、江淮官话、晋语、湘语、闽语、粤语使用。

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方言中这些时量时间词的来源是什么?它们共时的分布蕴含了怎样的历史信息?方言中这些主观性时量词语的分布格局是何时形成的?下面我们打算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2.汉语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历时考察

(1)下

“一下”无疑是“下”类时量时间词的主要形式。下面我们考察“一下”的形成及发展情况。

杨吉春认为“一下”最初是主谓结构的动词词组,由动词性词组的转义先后派生出“瞬间”“时短”“尝试”等三种意义。[1]P38-45实际上除了杨吉春所说的主谓结构外(如《吕氏春秋·大乐》“阴阳变化, 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东汉时有偏正结构的动词性“一下”存在,如:

①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间虚实,工在疾泻。(《黄帝灵枢经》)

南北朝时期“一次”出现表示动作、行为量的用法,到宋辽金时期“一次”引申出表示动作非常快的“瞬间”义。[1]P38-45我们的考察表明,宋代“一下”已经发展出瞬时、突然之间的意思。如:

②所以万物到秋冬时,各自收敛闭藏,忽然一下春来,各自发越条畅。(《朱子语类·周子之书》)

杨吉春认为“时短”义是由它的“瞬间”义发展而来的。实际未必如此。“一下”是瞬间义还是时短(时量)义与“一下”的句法位置有关,也与句中谓语动词的性质有关。表瞬间义“一下”出现在动词前,如:

③捱来推去, 事事晓得, 被孔子一下唤醒云:“吾道一以贯之”,他便醒得。(《朱子语类·论语九》)

而表时量的“一下”必须在动词之后,不能在动词前。“一下”的时短义与瞬间义的句法位置不同,因而表示时量的时间词“一下”不是由瞬间义变来的,而是直接来自动量结构“V一下”。短时量的“一下”首先出现于以下语境:

④努力向前,说处行处已不错,但少喷地一下而已。若有进无退,日用二六时中应缘处不间断,则喷地一下亦不难。(宋《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一)

当动词的动作性不强,不在于强调动作的次数,而是强调该动词持续的时间时,“一下”才能发展为表示短时量的时间词。我们赞成他明代时“一下”已经发展出时量意义的观点。如:

⑤西门庆道:“你且休慌!我还要在盖子上烧一下儿哩!”(《金瓶梅》第八回)

例中“一下”不是表示动量而是表示一会儿的时间义。

“一下子”最初也是作为动量词出现,它发展为时量时间词的句法语义环境同“一下”。如:

⑥校尉正去点时,那伏戎看得清,把顺袋提起扑直一下子,照头往那校尉打下,一惊一闪,早打了肩上。(《型世言》第二十二回)

(2)刻

“刻”很早就作为计时单位。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百刻。汉哀帝建平二年分昼夜为百二十刻。梁武帝天监年间,以八刻为一辰,昼夜十二辰共得九十六刻。[2]P673如:

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汉书·武五子传》)

由于计时工具的限制,一般人并不能准确知晓一刻的时长,因而“刻”由定指一段时间发展为指一个不确定的时量。“一刻”表短时间约始于唐代,宋代常用。如:

②擒虎闻语:或遇五道大神,但某请假三日,得之已否?五道大神启言将军:缘鬼神阴司无人主管,一时一刻不得。(《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

(3)歇

《说文·欠部》:“歇,息也。”段玉裁注:“息者,鼻息也。息之义引伸为休息,故歇之义引伸为止歇。”“歇”的停止、休息之义后代一直在用。

时量时间词“一歇”来自动词性的“一歇”(殷晓杰曾指出“一歇”最初是一个动词词组,义为“歇息一次”)。[3]P126-133唐代时“一歇”还是动词性的,即“数词+动词”:

①亦有行舟,突然而去。人未及顾,棹未及举。瞥见阳台,不辨云雨。千里一歇,日未亭午。(岑参《招北客文》)

宋代有“歇一歇”:

②我上又不得,下又不得。且歇一歇了,去坐地。(《张协状元》第八出)

“停止、休息”总是占据一段时间,因而到元代“歇”发展出表短时时量的意义,相当于一会儿。如

③一掬可怜情,几句临明话,小书生这歇儿难立马。(元·贯云石《清江引·惜别》)

《水浒传》中“一歇”表示“一会儿”有9例,“半歇”2例:

④又等了一歇,看看天色晚来,又不见一个客人过。(《水浒传》第十回)

⑤下得亭子松树根边又坐了半歇,酒越涌上来。(《水浒传》第三回)

殷晓杰指出“一歇”是清末吴语表示“一会儿”的首选词,这一情况一直延续至今。[3]P126-133我们赞同她的意见。

(4)会

“一会”开始是动词性短语。如:

①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左传·僖公十九年》)

②此诚千载一会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计乎!(《三国志·吴书·胡综传》)

唐代时“一会”仍是数词加动词的动词性结构。但“一会”经常出现在时光易逝、一会难求的语境中。如:

③一会不易得,馀事何足云。明旦又分手,今夕且欢忻。(白居易《赠别崔五》)

④峡外相逢远,樽前一会难。(白居易《留北客》)

“会”在唐代作为动量词使用,犹如回、遍。如:

⑤残漏五更传海月,清笳三会揭天风。(唐·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诗之一)

到宋代,“一会”发展出一会儿义的时间词用法。如:

⑥沉吟了一会,却把这十五贯钱,一垛儿堆在刘官人脚后边。(《错斩崔宁》)

⑦别酒醺醺容易醉。回过头来三十里。马儿只管去如飞,牵一会。坐一会。断送杀人山共水。(刘过《天仙子·初赴省别妾》)

元明时期出现“一会子”的用法,表示很短的时间。如:

⑧我看一哥一会子老将下来,真是可惜,后生时不曾快乐得,这光阴蹉过了。(《型世言》第三十三回)

时量词“会儿”也在元明出现,之后常见。如《朴通事》9例,《型世言》3例,《西游记》1例,《水浒传》1例,《金瓶梅词话》5例,《官场现形记》6例,《歧路灯》24例。

据殷晓杰考察,“一会”在元代成为语义场的主导词,而“一会儿”在通语中完全占据优势地位,可能已是很晚的事。[3]P126-133

据我们考察,清代“一会子”也很通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喻世明言》“一会子”均为1例,而《儿女英雄传》表时量“会子”“一会子”共44例,《官场现形记》表时量的“会子”“一会子”共20例,《歧路灯》表时量的“会子”“一会子”共2例;《红楼梦》“会子”表时量83例,“这会子”“那会子”252例。

徐世荣拟测过“一会儿”三个来源:(一)“会”为“忽”字音变。古代“忽”为计算长度的最小单位,“分、厘、毫、丝、忽”。(二)“会”由“候”字变来。“候”与“时”常联用。古时五天为一“候”,一年七十二“候”,故以“候”记较短暂的日期。(三)由“和”字变来。但他认为“候、和”等字转化不如“忽”字转化之近理。[4]P28

殷晓杰认为从词义发展本身来看,时间词“一会”的源头是偏正式名词词组“一次集合、一次会聚”。“一会”由名词或动词词组凝固成一个时间词,义为“极短的时间”。[3]P126-133

从我们对历史文献的考察看,我们基本赞成殷晓杰的观点,主观时量词“会”来源于状中结构的动词性短语“一会”。按,殷晓杰认为时量词“一会儿”可能源于一个偏正式名词词组“一会”,我们认为分析为偏正式动词短语更合理。

(5)阵

“一阵”是“阵”类时量时间词的主要形式。“一阵”(“阵”亦作“陈”)最早也是数词加动词的动词性词组,表示一次列阵或一次对敌。

①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吴子·料敌》)

唐时“一阵”作为数量词使用,用在名词前,表示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这一用法后代一直沿用。如

②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唐·裴悦《闻砧》)

唐代时还用在动词后,表示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如:

③决战一阵,蕃军大败。(《敦煌变文·张义潮变文》)

如果动词是持续性动词,那么“一阵”的表义重点是强调时间,表示一段时间。宋代已有用例,如:

④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毛文锡《醉花间》)

明清常见,仅《儒林外史》就有6例“一阵”表示一段时间,一会儿。如:

⑤严贡生把脸红了一阵,又彼此劝了几杯酒。(《儒林外史》第六回)

(6)时

“时”很早就作为计时单位,即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一时”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暂时、短时间内、一会儿的意思(按,殷晓杰认为晚唐五代时表示“一会儿”义的“一时”产生,恐不确)。如:

①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荀子·正名》)

②明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陶潜《拟古诗》)

这些用法后代一直在使用。例如在《初刻拍案惊奇》中“一时”116例,其中多数表示短时间内、暂时的意思。

(7)霎

“一霎”在唐代用于表示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与“一阵”的用法相似。如:

①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孟郊《春后雨》)

宋代时“一霎”“一霎间”“一霎时”“一霎时间”表示顷刻之间、一下子。如:

②如今安在,唯有阑干,伴人一霎。(姜夔《庆宫春》)

③看见那五个男女闻那香,一霎间都摆翻了。(《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④千古光阴一霎时,且进杯中物。(辛弃疾《卜算子·饮酒败德》)

宋代出现“一霎儿”,表示一会儿。元明沿用。如:

⑤一霎儿晴,一霎儿雨,正是催花时候。(易祓《喜迁莺·春感》)

宋代时“一霎”使用较为活跃。据殷晓杰考察,就“一会儿”这个语义场而言,元明清时期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一霎”衰退,“一会”崛起。[3]P126-133

(8)晌

王凤阳认为“晌”源于“饷”,送食物予人称“饷”,古人农忙季节在午间有饷田,故把午时称为“饷”,作为时间词,“饷”字被写作“晌”。[5]P4

按,《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若道一时一饷,犹可安排;岁久月深,如何可度。”蒋礼鸿通释:“一饷,就是吃一餐饭的时间。”[2]P97可见时间词“一饷/一晌”也是来自偏正式动词结构。

唐代“一饷”已用于表示片刻。 如:

①无如饮此销愁物,一饷愁消直万金。(白居易 《对酒》)

殷晓杰认为唐宋时期“一晌”是表示“一会儿”义的常用词,全唐诗14见。我们的考察表明“一晌”在明清时期仍有一定的使用。《二刻拍案惊奇》5例,《喻世明言》4例,《歧路灯》3例。如:

②纪老三呆了一晌道:“没事唤我怎的?我须不曾犯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这说明“一晌”之类的词语在一些方言区中自唐以来一直在使用。

(9)盼

“盼”义为顾盼、看视。 “一盼”也是作为动词性结构出现,未见时量词用例。如:

①当似是似非之前,吾与点也;於一顾一盼之际,默而识之。(谢观《误笔成蝇赋》)

“一”与人体动作组合,常表达瞬时时间,如“一眨眼”等。方言中“一盼”表示一会儿也应类似于此。

(10)息

“息”指呼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如《汉书·苏武传》:“武气绝,半日复息。”一呼一吸乃瞬间之事,又引申出短暂、迅速之义。如:

①将军无失时,时间不容息。(《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一息”也是数词加动词的动词性结构,指一呼一吸。由此喻指极短的时间。这一用法在汉代就有用例。如:

②追奔电,逐遗风,周流八极,万里一息。(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此后用例并不太多。如:

③百年迅于分嘘兮,千岁疾于一息。(陆云《岁暮赋》)

清代《俗话倾谈》有5例。然而《老残游记》仅见1例。如:

④一息间,吩咐赵友曰:“你坐住,我要去淋菜。”(《俗话倾谈·骨肉试真情》)

值得注意的是,《歧路灯》《官场现形记》《红楼梦》均无用例。而《俗话倾谈》作者邵彬儒是广东四会人,今属粤语区;《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为江苏丹徒人,今属江淮官话。

(11)发

“发”本义为发射,后引申出发生、产生、开启、发动、疾病发作等义。“一发”开始时也就是“数+动”结构,如:

①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战国策·西周》)

②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素问·长刺节论篇》)

南北朝时期“发”又做动量词,义为起、次,用于反复出现的事情。

③鲜卑寇边,自春以来,三十余发。(《后汉书·鲜卑传》)

元代时“一发”可表示一段时间,如:

④孩儿,我且不吃,一发等你吃了这钟,凑个三杯,可不好那?(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第三折)

⑤(净云)这等一发教他好了来。(张千云)好了又要你看甚么?(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第二折)

然而在明清的文献中罕见“一发”表示一段时间、一会儿的时量用法。

(12)向

“一向”表示短暂或一段时间时量的来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向”是“饷”的通假字。[6]先秦时“一向”为状中结构,如《孙子兵法·九地第十一》“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南北朝“一向”表示一个方向,如《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第五十二》“接去清水,贮出淳汁,著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这些“一向”都看不出跟时间的联系。

唐代时“一向”出现表示霎时、片刻的用法。如:

①目连一向至天庭,耳里唯闻鼓乐声。(《敦煌变文集·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

又指已过去的一段时间。如:

②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王维《燕子龛禅师》)

③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秦观《促拍满路花》)

元明时期出现“这向”表示这一段时间。如:

④我们走了这向,好人也不曾遇着一个,斋僧的从何而来!(《西游记》第二七回)

⑤这向圣上坐的朝早,宁只早去些,在朝房里等会儿不差。(《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

现代方言中“一向”“一向时”等表示一段时间。

(13)程

“程”在汉代指以驿站邮亭或其他停顿止宿地点为起讫的行程段落,此义后代一直沿用。如:

①苍到国后,病水气喘逆,上遣太医丞相视之,小黄门侍疾,置驿马传起居,以千里为程。(《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

②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白居易《从陕至东京》)

宋代时“程”引申指一段不大的距离,后代沿用。如:

③小娘子道:“告哥哥则个,奴家爹娘也在褚家左侧,若得哥哥带挈奴家同走一程,可知是好?”(《错斩崔宁》)

时间概念常常由空间概念表达。元明时期“程”发展出一段时间的意思。“程”表示空间距离与时间量的用法常并存。如:

④妻子团圆过一程,再不去离乡背井。(汪元亨《归田》)

⑤若是此时说话的在旁边一把把那将军扯了开来,让他每讲一程话,叙一程阔,岂不是凑趣的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儿女英雄传》“一程”用于表示一段时间4例;《歧路灯》0例;《红楼梦》3例。

(14)气

“气”有“节气”的意思。“一气”指一个节气。如:

①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素问·六节藏象论》)

②各分赤道黄道为二十四气,一气相去十五度十六分之七,每一气者,黄道进退一度焉。”(张衡《浑仪》)

宋代以后“一气”产生连续、一口气的用法。如:

③一气走五百里。更不回头。(宋·语录《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④他偏去把那云板敲,今日串这和尚的房,那日那和尚的房。藏得些私房酒儿都拿将出来,一气饮干无滴。(《型世言》第三十四回)

“连续、一口气”已经包含短暂的时间义。元明时期“气”又用作动量词,犹如一阵子、一下子等。这一用法也蕴含时间因素。如:

⑤二哥忒没修养,这气饱饫,如何睡觉?(《西游记》第九四回)

但我们未能找到“气”或“一气”明确表示时量的用法。

(15)伙

我们在历代文献中没有找到“伙”(夥)表示时量的用法,方言中记做“伙”的时量词可能与汉语史上的“和”有关,二者都是匣母,今音韵母也接近。

“一和”表一会儿,在宋元明均见用例。如:

①副靖传语木大,鼓儿里,且打一和。(黄庭坚《鼓笛令》)

②睡朦胧无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

③沉吟一和,怎离双亲膝下。(明·高明《琵琶记》第二折)

方言中“孑/几/记”、“茬”、“牌”、“驳”、“呛/枪”、“崩”、“报”类的时量用法,在历代语料中未能找到相关用例。

从以上15类主观时量时间词来看,主观时量时间词主要有四个来源:

(一)由偏正式动词短语发展演变而来。“下、歇、会、盼、息、发、晌”本来都是具有短时特征的动词,数词“一”与之组合,强调了这一偏正式动词短语的主观短时,由对动作行为的陈述,转指为完成这些动作行为所需的时间,因而成为主观时量时间词。

(二)“霎”“阵”类由延续一段时间的动作分化为主观时量词。这种分化出现于当动词是持续性动词的语境中,其表义重点转向表示时间的量。

(三)从客观时量词引申为主观时量词。时间单位词“时”“刻”“气”本来具有客观时量,然而由于时间的模糊性,它们也用于表达说话者主观感受的时间,从而具有了主观时量的意义。

(四)“程”类由指空间距离而喻指时间距离,成为时间量词。以空间表示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共性。

3.相关问题的讨论

从现代汉语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及其历时考察看,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1)在现代方言中,上古中古时期大量的表示一会儿、一段时间义的时间词绝大多数不见踪影。其中只有“一时”“一息”是从上古沿用下来的,其余主观性时量时间词都产生于近代汉语时期。

(2)如上所考察,“阵”“会”主要分布在官话区,而二者都产生于宋代;“下”类主要分布在中部以及南方地带,产生于元明时期。

(3)殷晓杰认为明清时期“一会儿”在势力扩张的同时,遇到了“一时”的强势竞争。[3]现代方言“时”类时量词主要在中原、兰银官话、晋语、吴语、徽语、客话中,说明“时”类时量词语分布区域在消退。

(4)“霎、伙、盼、程、晌、气、发”等类主观时量时间词在南方罕见踪影,应该是他们一开始就属于北方方言词,因为产生时间较晚,故而没能对南方方言产生影响。

(5)殷晓杰指出“一歇”产生后,除在《水浒传》《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少数作品中有所反映外,其他文献中少用,直至清末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中才有大量用例。[3]今“歇”类时量词分布在西南、晋语、吴语、徽语、闽语中,显示出“歇”类时量词自产生之初就带有一定的地域性。

(6)游汝杰先生指出,到了南宋时代汉语方言的宏观地理格局基本形成,后代变化不大,即北方有北方话,江浙有吴语,江西有赣语,福建有闽语,湖南有湘语,广东有粤语,广西有平话的前身,客话则主要散处闽西、赣南和粤北。[7]P137从方言主观时量时间词的共时分布及历史考察看,现代方言中“一会儿”、“一段时间”这个主观性时量表达系统在宋元明时期形成。

[参考文献]

[1] 杨吉春.数量结构“一下”的衍生及其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3] 殷晓杰.近代汉语“一会儿”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J].南开语言学刊,2010,(1).

[4] 徐世荣.“一会儿”的来历[J].语言文字应用, 1995,(3).

[5] 王凤阳.古辞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 王虎.古汉语短时语义场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吉林长春, 2014.

[7]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左福生]

The Synchronic Usage and Diachronic Analysis of Words Denoting Subjective Time Section in Chinese Dialect

He Liang

(College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ive time words which mean a little while or a section of time shows obvious regional features. There are four main origins: (1) they are the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subordinate verbs. (2) Transferred referent of verbs whose original meaning ismovements lasting for a section of time. (3) Extended objective time words to subjective time words. (4) Space time is a metaphor for subjective time. Some members of the system grew ordeclined. Some showed regional features in the beginning. The expression system of subjectivetime in Chinese dialect has been formed on the whole in Song or Yuan dynasty.

Keywords:a little while; a section of time; subjective time section; synchronic usage; diachronic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何亮(1970-),男,江西彭泽人,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史与方言语法研究。

基金项目: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时间语词的多角度研究”(11YJA740027)。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29(2016)03—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