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问题探讨

2016-03-28 15:13史京艳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史京艳(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应然、实然、使然: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问题探讨

史京艳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要: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和谐在个体人—事心理和谐和人—人心理和谐,以及个体内心的自我心理和谐三方面有着一定的应然追求。然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不完善的工作制度、教育理念的转变、个人知识素养的缺乏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等现实,使一些高校辅导员心理产生了不和谐的因素。面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实然困境,外部援助和内部努力双管齐下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心理不和谐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应然追求;实然困境;使然策略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优秀的青年大学生正是这类人才的储备军,而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此类人才的重要使命。纵观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辅导员居于大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因此,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和谐问题对于当前培养大学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心理和谐的应然角度,探究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实然困境,并提出构建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使然策略。

一、应然:明确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应然追求

心理和谐,指人作为社会个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逐步树立起的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等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通过相互协调、不断统一,最终实现个体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荣誉、困难和挫折的健康的社会心态。[1]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就是要使“辅导员”心理的各直接要素和影响“辅导员”心理的各间接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保持协调、统一、稳定的状态。季羡林曾说,和谐除了包含个体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之外,还有个体内心的自我和谐。[1]因此,个体心理和谐包含三大范畴,即个体人—事心理和谐、个体人—人心理和谐,以及个体内心的自我心理和谐,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应然追求也可以通过这三大范畴进行衡量和界定。

(一)高校辅导员的人—事心理和谐

人—事心理和谐俗称“息事”,它是指个体面对和处理事情时,秉持着诸如乐观、适度、冷静、理智等积极而正向的心态。[2]“事”乃个体遇到和自己所做的,且为客观意义和非人际关系的活动与结果。因此,“息事”并非指遇到事情以消极、悲观的态度和方式处理,而是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理智的心态处理事情,在整个过程中人要主导事情而非为事情所奴役。[3]具体到高校辅导员身上,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有好事,也有坏事,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仅要对好事的欢愉之情适之有度,更要对坏事的不适之感适时调节、坦然对待,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人—事”层面达到心理的和谐之感。

(二)高校辅导员的人—人心理和谐

人一人心理和谐俗称“宁人”,它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默契和融洽,即在人际交往中善于以积极、主动、理智的心态和方式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使自己和他人在心灵上获得安静和幸福。[4]由此可以看出,人一人心理和谐是个体心理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建立、维护和发展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它是主观的,是可以通过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予以改变的。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他们自然也不无例外地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因此,辅导员需要既能处理好自己与领导、同事、学生等各方面群体的人际关系,还能定位好自己在家庭、在社会中的人际角色,做到无论是在哪种社会关系中遭遇人际矛盾时,都能够积极合理地解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家庭氛围,并最终带给自身和周围人积极而乐观的心灵感受。

(三)高校辅导员内心的自我心理和谐

自我心理和谐是指知、情、意、性等构成个体心理内部的各个心理要素有机地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关系状态,[1]这种状态既反映着客观事物,同时也会受到客观事物的刺激。自我心理和谐的人善于平衡心理,能够用理智调节情感,以“目的”控制情感,维持一种理智、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情理合一的境界。高校辅导员自我心理和谐就是能够在知、情、意、性发生冲突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理智和情感,从而实现各要素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转变,最终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二、实然:探析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实然困境

各高校在建设辅导员和谐心理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但一些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心理的不和谐主要是由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不完善的工作制度、教育理念的转变、个人知识素养的缺乏和人际关系复杂化所带来的。

(一)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致使高校辅导员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了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备要求,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200。然而,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配备数量均未达到要求,有些高校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甚至高达四五百之多。此外,现今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涵盖了学生事务的各方各面,如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问题,宿舍人际和安全问题,新生入学适应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贫困生生活和心理问题等等。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和繁杂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不得不时常在8小时之外加班加点,更有甚者24小时待机,长期处于高负荷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使得许多辅导员产生了过大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工作制度不完善导致高校辅导员缺少被认同感

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高校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但辅导员工作依然没有受到与科研、教学等其它线上的工作同等的重视。[2]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学生人数、受管理部门、需管理事物多而杂的问题,而辅导员的待遇、职称、职务在高校中却往往是较低的。[3]加之辅导员考核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一些高校在辅导员的保障机制上有失偏颇等,辅导员的付出与回报比例不相适应使得许多辅导员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大大减少,最终引发了辅导员对其工作成就感和被认同感的缺失。

(三)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加剧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负担

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师道尊严”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已被“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所取代。加之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交了学费的,辅导员就应该按其要求为其“服务”,甚至有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工作带有明显的对抗性,当受到辅导员略显严厉的批评时,便指责辅导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要求辅导员对其赔礼、道歉,辅导员的辛苦付出难以得到学生的理解,无形中给辅导员内心增添了许多负担。

(四)相关知识素养的缺乏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心理挫败感

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提高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辅导员大多是由刚迈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基本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但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其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再加上许多辅导员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是凭借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些“经验”来处理,在这种“经验”的“指导”下,辅导员们通常可以解决好一般性问题,但当遇到学生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时却处理不了甚至根本无法解决,如此这般数次很可能会使辅导员将知识素养不足的首因错归为个人能力问题,从而引发心理挫败感。

(五)人际关系复杂化使得高校辅导员产生心理焦虑感

高校辅导员很多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青年大学生,无法一下子从心理实现自身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突然要面对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等各种身份的人群,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面对不同身份的人,造成心理紧张。再加上有些辅导员由于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常常无法处理好各方面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容易发生与同事纷争、与学生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的情形,导致在交往中经常出现人际关系不佳的情况,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自卑、消沉等焦虑心理。

三、使然:构建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使然策略

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策略研究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外部制度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解决高校辅导员心理不和谐问题既需要高校外部机构的帮助,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内部因素的努力,做到主观和客观两手抓,才能达到提高辅导员心理和谐程度的最终目的。

(一)学校方面可采取的策略

1、从数量上和时间上分别为高校辅导员减轻工作负荷。

各高校应积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增加辅导员的人员编制,扩充辅导员队伍的数量,首先从带班人数上为其减轻负担。此外,鉴于高校学生工作内涵的广泛性,高校还应具体划分辅导员的各项工作职责并采取轮岗制度,以减少辅导员连轴工作的时间,防止辅导员因过度疲劳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2、从扩充专业知识素养上为高校辅导员减轻心理负担。

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方面全面而专业的知识,将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巨大帮助。高校可根据本校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分层次地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班,帮助辅导员扩充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对新人的选拔应更加严格,除了考核应聘者的必备能力外,还应充分考查其是否具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素质。

3、从完善制度方面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

一个职业的收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职业的社会声望,而一个职业的社会声望感对人们的职业认同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薪金水平较之同级别的其他高校教师普遍较低,但其付出却更多。低薪金与高付出的不相宜带来的是辅导员内心的不平衡感。高校要想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重视辅导员的多元需求入手,完善其待遇、职称、晋升等各方面需求的制度化。只有从经济、精神、职业发展前途等各方面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令其从内心提升对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

(二)个人方面可采取的策略

1、高校辅导员需正确定位自身的角色,减轻心理压力感。

从理论上讲,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许多辅导员在扮演着学生教育者和管理者角色的同时,更多的是充当着大学生服务者,更有甚者将自己推至“大学生保姆”的境地,承担了过多的思想负担。因此,高校辅导员急需从内心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提高自我认识,恰如其分地为自己定位角色,取得各角色的平衡,分清主次,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2、高校辅导员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心理焦虑感。

高校辅导员工作之难在于它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工作,人们会感到轻松、愉悦,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感,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反之,处于紧张的人际环境中,会使人们感到压抑、孤单,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产生焦虑。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论是同学生、同事、领导,还是同家人、亲戚、朋友,都需要建立和维持一份良好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辅导员可以运用以诚待人、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积极主动与人合作、及时增进沟通等交往技巧,在工作中同学生、家长和同事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在生活中重视同配偶、父母和朋友的交往,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减少内心的焦虑感。

参考文献:

[1]陈赵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J].攀登,2007,6(3):16-19.

[2]亓凤珍.浅谈人的自身和谐[J].理论学习,2008, (7):68.

[3]赵美森.高校辅导员心理和谐的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4]朱湘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心理[J].法制与社会,2009,8(上):287-288.

[5]杨晓峰,李玮,郑雪.试论心理和谐的构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 117-121.

[6]石国兴,高志文.心理和谐结构探析[N].光明日报,2007年7月3日(第11版).

[7]王东红,王东生.吴永祥.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3(上): 209-210.

[8]罗京滨,黄伟伟,黄华.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文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1): 92-93.

[9]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杨晓娟)

著作权使用声明

《长治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国际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精神,本刊编辑部特向为本刊投稿的著作权人公开重申如下约定:

1、凡本刊来稿者一律视为著作权授权者。本刊从收到著作权人稿件之日起,即受著作权人委托,有权代其行使著作权的相关权利。

2、著作权人的稿件若有侵权行为,后果由著作权人自负。

3、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不再另付。

4、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来稿说明,我方将做适当处理。

《长治学院学报》编辑部

Ideality,Reality,Strategies:Discuss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Harmony of Colleeg Counselors

Shi Jing-yan
(Marxism Department of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

Abstract:Psychological harmony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have some ideal pursuit in three aspects:the psychological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people and people, and the individual inner self psychological harmony. However, high intensity workload, imperfect working system, education idea transformation, devoid personal knowledge and complicate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ake some university counselors suffer from disharmon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Under the current real dilemma, the help of external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l factors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e disharmonious problem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harmony;ideal pursuit;real dilemma;effective strategies

作者简介:史京艳(1990—)女,山西长治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102-04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