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视域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2016-03-28 15:06潘宁贾瑶周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能动性主体

潘宁,贾瑶,周毅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2.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和机电工程学院,上海 200234)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视域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潘宁1,贾瑶1,周毅2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2.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和机电工程学院,上海200234)

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抗日战争时期则是其达到成熟的重要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运用于人民战争,把兵民视为取得胜利之本,广泛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71周年。毛泽东曾把抗日战争喻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则把“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喻为“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1]追溯历史,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客观规律,发挥自觉能动性,运用持久战的战略战术,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显然,把人民看作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把兵民视为取得胜利之本,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以贯之的思想。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一、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

(一)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只能是人类自身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295“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87为了诠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对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作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进一步论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3]249列宁深入阐释了人民群众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4]695

基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的原理,早在1919年,毛泽东就提倡大联合策略,明确地肯定人民群众在民众大联合中的伟大作用,是大联合的主要力量,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5]356“大联合必要从小联合入手”,“许多的小联合彼此间利益有共同之点,故可以立为大联合”[6],明确地提出人民群众是民众大联合的主要力量,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充分肯定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7]139毛泽东坚信,新中国的创立是必然的。全中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和全日本人民的大团结,其力量是如何伟大,这种伟大的力量无疑会把侵略者的力量逐渐削弱下去,最后把它打倒。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他们结成了团体,就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常胜军。只要努力,中国就一定能够战胜侵略者。在毛泽东看来,任何变革社会的革命,都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并获得成功的。革命的主体是中国老百姓,而在这许多人中间,占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和农民是革命的骨干。历史昭示我们,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都能够克服,任何强大的敌人都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认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战争中的一系列战略策略问题。毛泽东在分析革命的力量时强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因此,毛泽东充分肯定农民的伟大作用,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他多次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抗日,抗日,是谁之力?离了工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你就不能走动一步。”[8]682“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9]1195“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0]1304“兵民是胜利之本。”[10]1304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中国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的前夜,为了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做准备,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在会议上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在之后的闭幕会上,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比做“上帝”,指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抗日战争不仅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更是全民的抗战,是人民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战争是不可能胜利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重要保证。

(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在哲学史上,唯心论历史家把英雄人物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主要缺陷时指出:“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11]425

毛泽东深谙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他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2]1031的科学命题,表明了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的力量,特别是在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只有这种人民战争,才能战胜民族敌人。国民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拼命地反对人民战争。”[8]1041用“只有”这两个字强调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唯一性。

在毛泽东的视阈中,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的阶级。基于此,1945年9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号召“动员全体人民从事粮食和日用品的生产,并使一切机关、学校,除有特殊情形者外,一律于工作或学习之暇,从事生产自给,以配合人民和军队的生产自给,造成伟大的生产热潮,借以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10]1306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重申了这个观点:“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13]227毛泽东因此告诫全党,“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12]790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诠释,是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总结。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马克思曾说过,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也主张“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14]821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主体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12]860这是由文化的实践特性所决定,文化说到底是人类对象化的产物,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加以呈现的。一切科学理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所创造的。马克思说过:“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5]96“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5]96“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5]97无疑,毛泽东关于一切科学文化知识都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的思想无疑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毛泽东还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体的思想。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历史,指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历史的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变革,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历史上革命运动的主力军都是不断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人民群众。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16]325

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就是领导者、干部的作用。承认领袖的作用,但领袖的作用离不开群众。毛泽东号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万个最好的群众领袖。毛泽东坚信,党依靠这些人而联系党员和群众,依靠着这些人对于群众的坚强领导而达到打倒敌人之目的。为此,他明确地提出这些干部和领袖必须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

二、人民不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活动的评价主体,还是价值成果的共享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属于关系范畴,即以人为主体用以表示事物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从本质上,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对象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和给予的关系。”[17]413价值关系是指主客体之间的需求和满足的关系,价值关系的主体是人,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主体是人(主要指人民群众),客体是社会。人从社会历史发展中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料、“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8]79的条件,这就是人和社会之间建立的价值关系。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活动的评价主体,还是价值成果的共享主体。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论。

(一)人民群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是自觉地能动地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的确立者和推动者,是追求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主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对价值创造的主体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他明确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19]457

(二)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追求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原则是内在于人类实践的重大基本原则。离开了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就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就没有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重要思想的认识,毛泽东始终强调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的、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评价来判定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放在价值评价主体的位置,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价值取向和党的宗旨。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8]522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明确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2]109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中再次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0]285显然,毛泽东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视为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这是共产党人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并且从社会价值层次,确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了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对于执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至关重要性。”[21]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以此作制定党的政策方针的根本依据,充分体现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思想。

(三)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一贯坚持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成果的主张,诚如马克思《法兰西内战》中所阐释:“公社在铲除了常备军和警察这两支旧政府手中的物质力量以后,……一切教育机构对人民免费开放,完全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22]155

毛泽东深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的。早在1942年12月,毛泽东就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23]563只有先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然后才能向人民要东西,这两方面的工作是不能颠倒的。他认为,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他强调“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12]864-865因为群众是最实际的。唯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

三、充分发扬人民抗日的自觉能动性,依靠人民进行人民战争

(一)发挥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

人的自觉能动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4]54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人的自觉能动作用被唯心主义片面地、“抽象地发展了。”唯心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不了解实践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关系,不了解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在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旧唯物主义片面地夸大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不了解“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4]55在马克思看来,人总是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一方面,人不能自由地选择他们出生的环境,环境决定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人通过实践对环境具有能动地改造作用,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无能为力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马克思曾经用生动的比喻阐明了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认为最拙劣的建筑师都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得多。这是因为建筑师进行的是有目的的活动,其活动结果使认识的能动作用见之于实践的能动作用。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他看来,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去做的,没有人做,就不可能有成功和胜利,所以做就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从古到今,人类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战争双方的优势和劣势都只是客观条件,只是反映了战争胜负的可能,而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基于此,毛泽东告诫人们要依据客观实际,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在毛泽东看来,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就是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毛泽东向我们清楚地阐释了人的自觉能动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且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而抗日战争是驱逐日本侵略者,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因此必须动员全中国人民,发扬抗日的自觉的能动性,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论证自觉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条件的辩证关系

抗战期间,在自觉能动性与客观物质条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其一,超过物质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去期求战争的胜利;其二,在既定的客观物质条件面前无所作为,否认在这些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去能动地改变世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毛泽东认为前者为唯心主义观点,片面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后者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一种消极无所作为的错误观点。在毛泽东看来,发挥正确的自觉能动性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毛泽东的论述告诉我们,客观物质条件的强弱,只能是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条件,而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正确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程度。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8]9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只要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人民主体思想运用于抗日战争,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仅仅依靠正规军的作战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抗日的自觉能动性,走群众路线,建立起抗日战争的统一战线,鼓舞全民抗战,这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当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习近平出席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并讲话[EB/OL].人民网,(2014-07-07)[2016-07-20].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4/0707/c1024-25247770.html.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N].湘江评论,1919-07-28(第3期).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7]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周振国.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3-12-25(7).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Mao Zedong’s Thoughts of People as Mainstay from Hi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PAN Ning1,JIA Yao1,ZHOU Yi2
(1.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
2.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Mao Zedong’s Thoughts of People as Mainstay is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long-term revolutionary and constructive process.The Anti-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stage in its reaching maturity.During that period,Mao Zedong successfully applied his Thoughts of People as Mainstay to the people’s war.He thought that the great power of the most profound roots existed among the people,mobilizing and relying on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s war.And a great victory was achieved in the end.Undoubtedly,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Mao Zedong’s Thoughts of People as Mainstay is sure to promote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s and it is of great methodology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great power of the most profound roots exists among the people

Anti-Japanese War;Mao Zedong;historical materialism;people as mainstay

A841

A

1008-2794(2016)05-041-06

2016-08-1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新研究”(14ZDA00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民主体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15BKS04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研究”(13YJA71003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4BKS004)

潘宁(1960—),女,广西桂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学;

贾瑶(1991—),女,山西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周毅(1960—),男,广西玉林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理论。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能动性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