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未来模式思考

2016-03-28 15:06王建明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苏州文明生态

王建明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未来模式思考

王建明

(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近年来,一方面,苏州在率先发展中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发展经验,即确立了“环境与经济合一,生态与民生一体”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新理念;生态文明走上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规划先导先行;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推进;生态文明科技化产业化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的有序化建设。另一方面,苏州在率先发展中遭遇的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环境“维稳”任务十分艰巨;“反生态”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地面硬化”情况比较严重;偏弱的环保绿化队伍难守生态安全之门;传统生态文脉受到冲击。因此,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需要借鉴传统的“双面绣”智慧和艺术,创新性探索由城与乡、点与面、上与下、硬与软、政府与公民、生产与生活、刚与柔、古典与现代、红与绿等九个“双面绣”关系构成的,以“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为一面,以“人与人”和谐相处为另一面,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州“双面绣”模式。

苏州;生态文明;未来模式;双面绣

2013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苏州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率先发展”标准,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希望苏州在“率先发展”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标杆,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这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交给苏州的新任务,也是时代赋予苏州的新课题。在迈向绿色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进程中,苏州基于生动实践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对率先发展中遭遇问题的创新性思考基础上,率先探索经济发达地区、开放创新条件下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为江苏乃至全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导经验。

一、近几年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经验”

近几年来,苏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双轮驱动,GDP与COD一同考核,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至少有“六大变化”。

1、生态文明认识实现新飞跃。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快速发展之后,苏州开始意识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转型升级战略思路的引领下,把生态文明纳入苏州率先发展理念,进而把生态文明从发展理念提升为绿色执政理念,这是质的飞跃。它说明苏州开始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新阶段,从“经济发展优先,兼顾环境保护”,进而到“生态优先,经济跟进”,再到“环境与经济合一,生态与民生一体”。也就是说,近几年来,苏州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提升到了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绿色发展新理念层面,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12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230。苏州人民正在努力让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贯穿于天堂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领域,在苏州全面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进程中,整体彰显自然环境、名城文化、景观风貌、城乡协调之天人和合之美。

2、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法治化轨道。2008年以来,苏州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推进,每年都将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工作重心纳入重要议题。2010年1月22日,制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同时,苏州加快环境立法,逐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全市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水、气、声、固废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较为健全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管,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3、生态文明规划先导先行。以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和特色化为基本要求,苏州编制和构建了各类完备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体系,严格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2006年,苏州市政府颁布实施了《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和2013年,苏州市政府先后组织实施了由苏州市人大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有效保护“四个百万亩”,进一步提升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决定》。苏州市及所辖市(县)区于2011年和2016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生态文明建设均予以了明确规定。近年来,苏州市及所辖各市(县)区先后全部制定并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4-2016年)》和《2014-2016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化和规范化方面的先导先行显著增强。

4、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推进。围绕打造“城乡生态共同体”目标,坚持城乡一体联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一体化推进、环保优先和发展能力一体化提升、节能减排成效一体化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一体化加大、生态人居环境一体化优化、城乡生态保护修复一体化加强,率先完成了从“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到“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再到“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城市群”的三段式协同发展进程,2011年就实现了“国家生态市”全覆盖,所辖55个建制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优美镇标准。“十二五”期间,苏州实现了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年度考核“四连冠”,苏州和昆山市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生态文明科技化产业化发展。近几年来,苏州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环保企业,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增长的贡献率;积极加强生态环境基础研究,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经济政策机制创新等研究;加快建设一批能源类、环保类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生态环保科技人才和团队,深化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大力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四个百万亩工程”,生态型工业优先发展,生态型农业快速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

6、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序化建设。苏州先后制定了《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苏州市风景名胜区条例》《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苏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环保的地方性法规20多部;严格执行环保“三个一”制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深化综合决策机制,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重要问题专家咨询、重点项目社会公示制度;积极探索绿色考核奖罚机制,出台《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将生态环保指标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环保目标责任书中,健全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和奖惩制度;强化区域联动机制,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推行绿色信贷、企业污染责任保险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并颁布了《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建立社会协作机制,发挥各类环保中介机构作用;建立健全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苏州环保投入逐年提升,2015年环保投入576亿元,占GDP比重达4.0%,等等。

二、目前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遇到的问题也同样早于全国其他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环境压力日趋增大。目前,苏州城市建设用地向农村扩张态势强劲,农村土地空间被高度挤压切割,“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已不到半亩;土地开发强度达40%……”[3]远低于全省0.86亩和全国1.51亩的人均水平;能源消耗大,苏州全社会用电量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城市第二位,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0%~40%;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2010年仅为287立方米/人,约为全国平均数的1/9、世界平均数的1/32;污染减排形势十分严峻,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苏州大市范围内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93万辆,比2014年增加8%。其中私家车229.3万辆,同比去年增加13.7%。[4]2015年度苏州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8.2%,细颗粒物(即PM2.5)、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均超过标准要求;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出现超标现象。苏州市环境空气污染属煤烟型和石油型并重的复合型污染,PM2.5依然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5]04

2、环境“维稳”任务十分艰巨。苏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仍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基础设施还很缺乏。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市累计已完成2360个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但从2015年到2017年,每年尚要完成不少于1000个村庄10万农户和30个撤并乡镇的污水治理任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将超过80%,[6]但仍难以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率。因土地流转,农村污水处理厂建设征地遭遇困难;即使已经建立起来的污水处理厂,也因日常运转经费需要村里负担而遭冷遇。据我们调查,民间普遍存在着“先建先吃亏”的抱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着城乡生态文明的一体化推进。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媒体关注的热点、群体事件的触点、社会管理的难点。仅2014年苏州环保投诉1.15万起。[7]2015年度,苏州全市受理污染举报14306件,调查处理环境信访2090件。苏州市及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共接待群众来访110批次110人次。[8]21维护群众环境权益、维系社会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3、“反生态”问题需引起重视。这个问题重点存在于两个地方,一是工业集聚区。工业向园区集中是苏州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但是,从生态理论上讲,工业区内的企业并非越多越好,如果工业企业的集聚数量和规模超过了园区的生态限度,结果就会造成工业区“反生态”问题。只有当工业区内各产业间组成了和谐的生态链时,才能说是真正的生态工业园区。不少工业区在招商引资中,并没有把构建产业生态链放到应有高度,只重视企业个体环保达标问题,忽略了工业区整体性生态建设,导致工业区产业集聚综合生态化程度较低,单个企业虽然能够达标排放,但是各类达标企业排放的废气混合后的合成污染,导致的二次环境污染却难以避免。二是生态公园。这类场合的“反生态”和“非生态”现象屡见不鲜。如一些地方每年夏天举行的冰雪狂欢节、夜间灯光节,与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主题大相径庭,明显具有“反生态”性质。一些湿地公园中的“人工自然”因素超过了“天然自然”因素,人的足迹多过了其他生物的足迹,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明显不足。

4、“地面硬化”情况比较严重。近年来,许多地方热衷把“地面硬化”当作现代环境建设工程。所谓“地面硬化”,就是用水泥、大理石、釉面砖、柏油等不透水材质铺设城市和家庭。这种做法目前正由城市向乡村蔓延。大规模、无节制地硬化地面,阻断了城乡“地气”,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由此带来诸多生态危害。比如,阻断了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使城市的地下水位难以回升,久而久之导致地面下陷、楼房开裂、城市干旱。又比如,影响防洪排涝、增加环境污染,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土壤“海绵效应”不复存在,一场大雨就使城市变“海洋”,雨水遇到硬化地面四处横流,并携带大量的城市污染物,造成城市水体污染。再比如,加重城市热岛效应,夏季“硬化地面”可使地面温度升高好几度。苏州城乡的停车场、广场等公共场地大多数是水泥路面。有的场所表面是透水砖,但其地面却是混凝土打底。苏州城乡“路面硬化”情况亟待改进。

5、偏弱的环保绿化队伍难守生态安全之门。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江苏省污染企业超过18万家,国控污染源、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分别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和七分之一,监管任务为全国最重;同样,苏州这三方面企业的数量较多,截止到2015年,苏州产生危废企业有3920家,重点国控企业增加至218家,占全省总数的20%。[9]17-18此外,苏州还有较多涉重(金属)企业、涉化企业和重大较大风险源企业,环境风险防范任务非常艰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环保和绿化管理队伍人员严重缺乏,监管任务与监管能力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快速增长,加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撤村并乡,导致基层环保人员工作范围迅速扩大,监管和建设任务不断加重,环保和绿化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此外,撤村并乡后环保助理监管员和绿化管理人员的用车补贴没有增加,难以支撑起其环保和绿化职责。

6、传统生态文脉受到冲击。传统村落、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田园诗般的宁静等,是苏州的传统生态文脉。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传统生态文脉正在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新型小区所替代,负效应显而易见。一是苏州农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的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挑战,稻文化、蚕桑文化和私家园林文化等农耕文明时代的生态文化趋向逐渐解体;二是主要源自农耕文明的吴地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消失,许多流传民间、散落各地的生态智慧与环保习俗,随着城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急剧变迁,生态文化本身的完整性受到冲击;三是传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正在减少,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与环保习俗逐渐消解,多样性的吴地传统生态文化,如井文化、桥文化、河埠文化、庭院绿化等等,在现代化冲击下,已经难觅踪迹。

三、打造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面绣”模式

结合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面向未来,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应全力打造“双面绣”模式。“双面绣”是苏州传统特色文化的标志,是苏州人集心灵、智慧、艺术、思想和创新于一体的原生态地方性作品,也是当代苏州人集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智慧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的特色形态。同样,苏州生态文明建设,也完全可以借助于“双面绣”的智慧与艺术,探索“双面绣”的生态文明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州品牌”。

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面绣”模式,主要可以由城与乡、点与面、上与下、硬与软、政府与公民、生产与生活、刚与柔、古典与现代、红与绿等九个“双面绣”关系构成,以“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为一面,以“人与人”和谐相处为另一面,两面呼应,协调推进,和合一体,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有机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州“双面绣”模式。

1、城与乡的“双面绣”关系,即城与乡既要通盘考虑,也要注意差别。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合并化”,同步推进不是“同质推进”,不能把城市和农村搞成一个样。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立城乡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二是差别化而不是同质化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三是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推进政策;四是整体性构建城乡生态文明安全网;五是禽畜养殖向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六是适度控制城市规模与科学规划江南水乡有序对接;七是建设覆盖城乡的大环保队伍。

2、点与面的“双面绣”关系,其中有两层内涵,一是要认认真真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办事。生态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全面和谐的新型文明,不能只在资源、能源、环保、绿化等几个单一领域进行,要树立整体的“大生态”观,全面处理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子项目之间的有机关系;二是要切实防止热衷于搞几个“盆景”式样本,应该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苏州来说,点上要重点推进工业、农业、商业等各类生态产业和绿色经济示范园区(示范点)建设;面上要大力开展生态绿色社区(示范面)创建活动,大力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等等,从而形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有序建设的大循环发展基本面,实现由点到面全方位、整体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点面结合,是苏州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重要突破路径。

3、上与下的“双面绣”关系,主要是指协调好地上空间拓展与地下空间开发的关系。特别是像苏州这样区域面积相对较小、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地方,尤其要搞好城乡立体空间布局,推进立体绿化建设。地面要打造像纽约中央公园般的城市绿色森林、绿色廊道,同时,把苏州的屋顶、墙面、阳台、窗台、高架与路桥、河岸等全方位绿化起来,实现地面的生态化;地下要高标准进行水电和排污等网络设施建设,把部分交通、停车场规划进地下世界,科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4、硬与软的“双面绣”关系。所谓“硬”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包括环保设施、绿化水平、国土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体系;所谓“软”是指生态文明建设的软件,包括制度建设、法律建设、生态道德意识培育,以及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等生态教育等。处理好硬与软的关系,就是既要重视生态修复、环境绿化、环境工程的技术治理等硬件建设,又要重视和加强生态文化的软性力量打造,走两者互补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5、政府与公民的“双面绣”关系。从“人”这个主体上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如何把生态型政府、生态型企业、生态型公民社会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调动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协力推进的驱动路径。对政府而言,要加强生态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政府绿色决策和绿色行政能力;对公民而言,要推进公民生态责任建设,营造生态责任文化氛围,建设绿色NGO组织,正确引导和发挥民间绿色力量。

6、生产与生活的“双面绣”关系。生产与生活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大源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主要战场。研究如何推进企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与环境退化相脱钩,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与社会,这是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产方面,以ISO14000认证体系保障企业生态责任的履行,以碳核算制度和环境审计制度促进企业生态责任,以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保障企业生态责任的规范化履行,拓展企业生态责任的市场驱动路径;生活方面,加强公民生态自觉,促进公民绿色生活,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的政府引导,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的家庭化培养,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的自我化修炼。

7、刚与柔的“双面绣”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中,法律滞后、道德缺位是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乏力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应当着力加快生态法治建设,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的环境法规政策,强化环境法律的刚性力量;另一方面,应重视生态德治建设,加强人的心灵的净化和生态道德的自觉性修炼,充分发挥生态道德的隐性力量,从而使苏州公民内有约束、外有规矩,自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8、古典与现代的“双面绣”关系。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往往只关注现代智慧与技术,忽视传统文化的魅力。苏州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善于借鉴江南水乡和古典园林的传统生态文化智慧,将园林完美演绎的天人合一理念、人与万物和合共生的艺术,以及造园和绿化手法引入现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把苏州的古典园林与生态现代化相融合,使苏州真正成为园林式的城乡生态共同体。

9、红与绿的“双面绣”关系,即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在主体功能区战略约束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各司其职,这是为了维护生态公正;但是,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经济利益受损,这又影响了社会公正。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需要处理好生态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大对为保护生态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地方和居民的生态补偿;二是要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利益;三是要逐步加强对大自然环境的生态补偿,积极汇聚社会多元力量,促进生态修复。

综上所述,苏州创造生态文明的新模式,应当重点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政府与民众上下互动、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社区点面结合、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同步推进、生态环境绿化与心灵绿化相统一、生态法治与生态德治相结合、生态科技创新与生态文化建设相互补、社会公正与生态公正相兼顾等多样化的“双面绣”关系上下功夫,率先探索出又一个亮丽的“苏州经验”。蓝天、青山、绿水的“天堂苏州”,必将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和“美丽中国”的一个缩影。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3]韩振武.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EB/OL].人民网,(2016-08-04)[2016-07-05].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16/0804/c401815-28611816.html.

[4]璩介力.293万辆!苏州公安发布最新机动车统计数据[EB/OL].苏州新闻网,(2016-01-13)[2016-07-05].http:// news.subaonet.com/2016/0113/1626812.shtml.

[5]苏州市环保局.2015年度苏州市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6-06-03)[2016-07-05].http://www.szhbj.gov.cn/hbj/ infodetail/?infoid=0eb40221-ec06-4e90-acfc-993209815 8e2&categoryNum=004001.

[6]罗诗明.苏州市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EB/OL].(2014-12-31)[2016-07-05].http://www.jsw ater.gov.cn/art/2014/12/31/art_24_51199.html.

[7]赵俊聪.大气、噪音和水污染投诉排前三[EB/OL].(2015-04-20)[2016-07-05].http://difang.gmw.cn/newspaper/2015 -04/20/content_106061484.htm.

A Reflection on Practice and Future Mod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uzhou

WANG Jianming
(School of Marxism,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In recent years,on the one hand,Suzhou has accumulated the six kinds of major development experience,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ecology and people’s livelihood,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embarking on the track of the rule of law,the plan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ilot advance,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and the orderly constru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On the other hand,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pressure of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Suzhou has encountered in the leading development is mount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The“stability maintenance”task of the environment is very arduous.The issue of“anti-ecology”has not attracted attention.The situation of“ground hardening”is relatively serious.It is hard to defe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door for the weak environmental afforest team.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ontext has been hit hard.Therefore,the breakthrough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Suzhou needs to learn from the wisdom and art of the traditional“double-sided embroidery”and to creatively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uzhou“double-sided embroidery”mode consisting of nine“double-sided embroidery”relationship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point and surface,up and down,hard and soft,government and citizen,production and life,firmness and flexibility,classical and modern,red and green to realiz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arx’s theory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naturalism”and“humanism”with“man and nature”as one side,and with the interpersonal harmony as the other side.

Suzhou;ecological civilization;future mode;double-sided embroidery

X32

A

1008-2794(2016)05-020-05

2016-08-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当代中国本土生态文明实践的企业生态责任建设”(08BZX025);江苏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苏州经验研究”(13ZHB003)

王建明(1962—),男,江苏常州人,教授,博士,中国伦理学会环境伦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

猜你喜欢
苏州文明生态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