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边城》对文学原著的改编特色

2016-03-28 14:55王颖
城市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天保翠翠舞剧

王颖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长沙 410012)

舞剧《边城》对文学原著的改编特色

王颖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长沙410012)

由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舞剧《边城》是一部优秀的当代舞剧作品。舞剧《边城》对文学原著改编时进行了大量适应性调整,充分体现了文学原著和舞剧在艺术表现上的联系与差异。

《边城》;舞剧《边城》;改编

小说《边城》是湘籍现代作家沈从文享誉中外的一部杰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善良与心灵的澄澈纯净。1993-1994年间,为大力弘扬湖南本土文化,打造真正属于湖南人自己的文化精品,湖南省歌舞剧院决定以小说《边城》为蓝本筹创舞剧。经过全体主创人员几个月艰苦努力,一部以湖南本土文学作品为题材、由湖南本土艺术家合力打造的民族舞剧《边城》终于成功出炉。1994年10月,该剧在全省新剧目会演中成功亮相,一举囊括所有奖项。1996年,在文化部第六届“文华奖”评选中,该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新颖的创作手法、高尚的艺术品味赢得一致好评,不仅荣获舞剧类作品唯一的“文华大奖”,而且还获得文华创作奖、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设计奖和文华表演奖等多个奖项,成就了文华奖评选中的一段佳话。

在舞剧创作中,选用现成的文学名著作为题材进行编创的手法并不鲜见,古今中外都不乏此类佳作名篇。舞剧编创者之所以对根据文学名著进行改编乐此不疲,是因为这种做法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能够经过历史检验而被称之为名著的文学作品大都具备较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确保编创出来的舞剧艺术表现上的深度;其次,这些文学名著一般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早已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可为编导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此外,文学名著的知名度对增加舞剧的吸引力与号召力也有一定作用。不过用矛盾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有利也必有弊,由于文学名著是以语言文字这一人类社会最为发达完善的信息交流手段为载体,对于故事情节的描绘、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性格的刻画往往都十分精确生动、细致入微。如何将文学原著中的精髓用不以语言见长的舞台表演形式来表现,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同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挑战。众所周知,“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是简单却不可回避和违背的硬道理,[1]这就需要舞剧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舞蹈表现和舞剧结构的特殊规律,对文学原著的人物、情节、事件、细节等方面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在保持文学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摆脱文学形象的束缚,以舞蹈为主体去重新审视改编对象。舞剧《边城》在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它从小说《边城》脱胎而来,基本体现了沈从文原著的风貌,但又对原著中不利于舞剧发挥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改编,使之既巧妙回避了舞蹈“拙于叙事”的劣势,又充分发挥出舞蹈“长于抒情”的优势。舞剧《边城》对文学原著进行成功改编的妙笔俯拾皆是,以下仅从三个方面略举几例。

一、人物角色的替换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层次与数量可以根据情节内容的需要无限丰富,但舞剧舞台上所能容纳的人物角色则相对有限,因此必须忍痛割爱,在不影响主要情节发展的前提下对文学原著中的一些次要角色进行舍弃,其在原故事情节中的任务与作用改由相关的主要角色来完成。

如原著中端午节看赛龙舟之后“有人从河街拿了一个废缆做成的火炬,喊叫着翠翠的名字来找寻她。那人说是二老告他的,他是二老家的伙计,送翠翠回家后还得回转河街。”[2]舞剧为了将繁琐的人物关系变得简单化,并突出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因此在表现赛龙舟之后手举火把送翠翠回家的情节时,这一角色由男主人公“傩送”直接代替了小说原著中“二老家的伙计”。当人群散去,翠翠抱膝坐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着爷爷到来。此时,一个身影出现在她的身后。翠翠回过身去,两人的目光再次接触,心灵的碰撞生出爱的火花,男女主人公从相遇到相爱的感情线索巧妙而紧密地衔接在一起。通过男女演员肢体上的接触,“行”与“随”的舞蹈语汇以及情感上的流露,目光上的交汇,无不体现出沈从文笔下翠翠与傩送之间那份最纯真的“爱”。

又如原著中翠翠的爷爷是与代管渡船的老人在岩石上喝酒,未去吊脚楼接回翠翠。而在舞剧中,该情节改为天保在端午节上遇到了翠翠的爷爷,便邀他一同喝酒谈心,借机打探翠翠的年龄,并向爷爷表白了自己对翠翠的爱意。一面是弟弟傩送和翠翠互生情愫,另一面是哥哥天保向长辈提亲,两条清晰的感情线几乎同时展开。当傩送把翠翠送回家中巧遇正在与爷爷喝酒谈心的天保,傩送、天保、翠翠、爷爷这四个主要人物同时出现在观众面前,编导首先用了一段翠翠与爷爷的双人舞,以此来表现翠翠对爷爷又气又爱的心绪。当翠翠伏在爷爷的膝头时,编导使用了蒙太奇的切换手法将观众的目光指向天保与傩送,并通过同步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天保与傩送这对亲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接下来是一段天保、傩送与翠翠的三人舞,以此来表现三人之间的三角恋关系。在这段三人舞中,编导在翠翠与傩送、翠翠与天保的不同舞段中细致巧妙地运用了动作与情感的细微对比,以此来表现翠翠与谁更亲,与谁更爱。至此,每一位观众都目睹了傩送、天保与翠翠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产生的全过程。编者使舞剧的发展和情节的展开按照其独特的视角向前推进,将三人复杂纠结的情感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结合以上两个实例看,这种人物角色的替换必须是在一定情节发展的脉络中自然进行,否则就会显得生硬、唐突。前例虽然小说中打火把送翠翠的是“二老家的伙计”,但文字描述中便明确了这一幕背后真正主角却是“二老”傩送,是他自己不好意思出面,于是委派他家的伙计送自己心仪的姑娘回家,所以舞剧中替换成由他亲自打火把送翠翠回家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后例小说中翠翠的爷爷是与代管渡船的老人在岩石上喝酒,“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2]288虽然这些所谓的“旧事”中是否涉及到“大老”天保和翠翠的事情不得而知,但在后来情节发展中不断有人来关心撮合却是不争的事实,如翠翠口中象个“喽罗”的伙计、[2]291马兵[2]305等人先后都用不同的方式提及此事,因此舞剧中将与爷爷间接进行沟通的次要角色直接替换成这件事情的主角天保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情节画面的点睛式增加

在文学作品中,高明的作家经常用极为简洁的文字表达极其深厚的情感或深刻的内涵,但在舞剧中,情感的高潮却一定要用直接而丰富的舞蹈语汇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不曲解原著的故事情节与情感发展线索的前提下,舞剧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原著中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舞台画面,为情节的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原著中当天保知道弟弟也喜欢着翠翠时,为了成全弟弟,他决定外出闯滩,“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留下二老傩送在家。”[2]312天保的悄悄离去表现了他在爱情和亲情面前毅然忍痛割爱,选择了后者。沈从文在小说中向世人表达了“亲情”大于“爱情”的情感理念,将人性中最善、最纯的“亲情”推向了情感的至高点。小说中并没有任何关于天保和傩送分别的描写,但编导在领悟了这一原著精神后,充分利用舞蹈擅于抒情的特点,在这里衍生出一段兄弟二人依依惜别的双人舞,通过天保与傩送简单的肢体动作来烘托浓烈的情感氛围,表现了兄弟俩在分别时内心痛楚、不安、不舍的复杂情感,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编导着力所要表达的对人性真、善、美的弘扬与赞美。

又如原著中傩送在天保出事后而深深自责,毅然决定下桃源,临走之前都未和翠翠见上一面。而舞剧为了把故事情节交代得更加完整,将傩送内心的情感挣扎展示在观众面前,巧妙地安排了一段双人舞来表现两人的依依不舍。傩送虽然深爱着翠翠,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内心的纠结只好含泪离去的场面,深深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上述两个例子一个是傩送与翠翠的“生离”,另一个是天保与傩送兄弟二人的“死别”,它们正是整部小说和舞剧情感发展的最高点。小说中作家刻意让他们在“生离”和“死别”前都未能当面表白,以这种“留白”的方式来表现情感的高潮,令人唏嘘不已。但在舞剧的舞台上,如果没有这两段缠绵与挣扎的双人舞蹈,不仅故事情节难以交代完整,而且情感的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三、虚幻情境的实际呈现

在小说中,借助于文字的特殊功用,除了直接的现实描述之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虚幻的情境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细微变化、塑造人物角色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如对相关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状态下的冥想进行描绘等等。这些场面中的情境和事物虽然在小说中并没有实际呈现,但它们却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剧中有时有必要将这样一些虚幻的情境实际呈现出来,力图更好地表现原著中的精神实质。

如原著第八章中出现的“黄葵花”是这样描述的:“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上闭了眼睛所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到。”[2]3296而第十四章中当傩送为翠翠唱山歌时翠翠做了一个梦,“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摘虎耳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2]311舞剧中为表现“傩送心目中的翠翠”,充分利用了平台切分画面:当翠翠喜悦的走在山间小路上,群舞演员用手部动作的摇摆来塑造路边小草在风中摇摆的画面,这小草不时地亲舔着翠翠的脚背,宛如一只只温柔的手给她以抚爱;坡地上野菊烂漫,翠翠在花丛中黄麂般的奔跑跳跃,把一个大自然女儿的美丽在踏歌起舞中尽情挥洒。这段舞蹈是编导在原著中关于翠翠的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其生活中的素材积累而创编的,是舞蹈对文字的形象体现。原著中的“黄葵花”和“虎耳草”都只在翠翠的梦境中出现,是少女童话般爱情的象征。而在舞剧中,编剧把“黄葵花”和“虎耳草”两个具体实物结合在一起,结合舞蹈动作和情境来表现傩送与翠翠的爱情,含蓄、浪漫而又真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与情感体验。

文学和艺术历来就被认为是可以相通的。在文艺作品创作实践中,各类文学和艺术作品间的相互影响乃至转化屡见不鲜,成为文艺领域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过,由于不同的文学和艺术门类毕竟都有各自独特的语汇和表现手法,因此在实现影响和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以便更好地塑造形象、表现思想。由小说《边城》改编而成的舞剧《边城》无疑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们学习和借鉴。

[1]肖苏华.中外舞剧作品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7.

[2]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精品珍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289.

Adaption Features of Dance Drama of Border Town from Its Original Literary Work

WANG Ying
(College of Music,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12,China)

The dance drama Border Town is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order Town,It is a successful dance drama of the

novel titled Border Town;dance drama Border Town;adaption

J 723.1

A

10.3969/j.issn.2096-059X.2016.03.020

2096-059X(2016)03-0096-03

(责任编校:彭萍)

2016-03-25

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29)

王颖(1981-),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主要从事湖湘本土舞蹈文化研究。

time.In the process of adaption from its original literary work,the dance drama Border Town made a lot of adaptive adjustments, fully embodying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rtistic form between the original literary work and the dance drama.

猜你喜欢
天保翠翠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舞剧《瑞鹤图》剧照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天保工程保出了美丽新疆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