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龙
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
刘新龙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作为高校发展和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其存在与发展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其它子系统的正常运转。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帕森斯提出的“AGIL”模型理论认为,每个行动系统都存在四种功能,评价一种制度或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就要明确这项制度或说是结构所期望实现的功能,再反观能实现这功能的标准要素是什么,最后考查资助制度是否包括这些要素。本研究通过“AGIL”模型中调适、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等四个维度来对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对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期能对当前的高校资助育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帕森斯;“AGIL”模型;高校;资助育人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处在一个变革时期,高校资助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例如贫困生的精准甄别、学生资助需求的转变、创新创业形势下资助形式的转变、奖助学金的后续使用和管理、资助的效能等等领域都存在有待商榷和解决的问题。现阶段高校资助工作只停留在“经济保障”层面,过于注重保障贫困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帮助贫困家庭暂时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为贫困生送去生活上的帮助,但却不能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发展,忽视了对贫困生的精神关怀和发展支持;资助关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教育公平,要求学生守信、诚信,回报社会,奉献他人,但没有关注资助与学生学习、情感、发展的关系。此外,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孤儿免交学费等国家资助项目获得的前提必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的贫困生有时能获得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近万元,而有的非贫困生即使是班级成绩第一,也只能获得相当于助学金四分之一的奖学金金额,这导致了非贫困但学习非常优秀学生的心理失衡。资助作为高校隐性的德育课程资源,也没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发挥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从而使资助对德育的影响弱化,难以发挥资助的育人功效。所以,“奖、助、贷、勤、补、免”等资助政策,既要解决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还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和学习进步的问题,要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困、育人和成才的结合。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作为高校发展和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依据帕森斯的“AGIL”模型理论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系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AGIL”四功能的维度来剖析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对资助工作的系统研究和创新。
帕森斯认为,每一种社会行动都会包括四个因素:(1)行动主体;(2)情境;(3)主观意义;(4)规范准则与价值。对应的行动系统子系统分别是“行为有机系统”、“社会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根据AGIL四功能范式理论,行动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分别承担着4种功能,行动有机系统承担着“适应功能”,社会系统承担着“整合功能”,“人格系统承担着“目标达成功能”,文化系统承担着“模式维持功能”。行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是一种分析层次,任何一种系统都可按照AGIL四功能模型进行4个层次的划分。例如社会系统还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4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承担着AGIL四种功能,而作为社会系统子系统之一的经济系统也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子系统,每个系统也承担着AGIL功能模型中的一种功能。所以,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型可以分析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分支领域或结构,并且每一子系统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同时与社会生活中的不同方面、不同维度都能得到一一对应。高校资助育人系统作为高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高校管理系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系统结构的功能的发挥与完善以及资助目标的达成都会受到各个子系统乃至社会系统的制约和影响。“AGIL四功能维系的社会系统具有多元性,整体性等特征,是一个在不断解决子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不平衡问题中寻求整体和谐平衡的有机体。”102
帕森斯提出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模型——“四功能范式”即“AGIL”模型理论,把“系统——结构——功能”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教育系统。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在评价一项制度时,例如高校资助制度,就要先明确这项制度或说是结构所期望实现的功能,再反观能实现这功能的标准要素是什么,最后考查资助制度是否包括这些要素。我们试图通过对资助育人制度进行“AGIL”功能维度的分析,看其是否满足应有的标准要素,然后找出当前资助育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和重建。所以,通过“AGIL”四功能模型的视角,能为当前高校存在的资助育人问题提供重要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更好的重构高校资助体系,发挥其育人功能提供重要的方法论。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依据“AGIL”模型理论的视角,主要在资助育人的理念、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和资助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存在不足:
(一)高校资助育人理念和模式不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环境变化
根据AGIL功能模型来分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统的和谐、平衡,依赖于行动子系统的调适功能,但目前我国高校资助理念和模式已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产生了不协调性,甚至是冲突性,不能做到适应整个社会大坏境的需要,从外界汲取资源的能力在下降,满足不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需要。
当前世界高等教育资助理念已从免费资助转向学生及社会等其他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都要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成本分担”理念。“成本分担”理念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所有获益者共同分担,包括纳税人、家庭、学校、企业和学生自己,应当坚持“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在这理念支持下,世界各国政府大幅度调整助学金与贷学金的比例,按成本分担的原则,减少无偿资助的比例,开始推行学生贷款政策。”3170所以,根据这种理念,我们应当提倡增加学生在受教育上的支出,减少国家和政府的无偿补助,但在我国对待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无偿性资助的比例仍较大,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有偿资助比例仍很小。可见,我国资助育人制度的理念还未彻底转变,且在资助模式上仍以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无偿性资助为主,勤工助学、服务社会、学生兼职、助学贷款等有偿补助的形式仍占少数。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扩招,走向大众化,相关的资金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无偿资助给政府和学校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已不适应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应及时转变,从而更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活动流于形式化,可以说是落入了为了资助而资助的窠臼,高校资助管理中心只关注如何把上级部门给予的资助金额和指标不出错误的下发给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再把分配指标按各班人数所占比例依次再分配下去,然后班主任组织班委及学生代表对学生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和讨论,最后确定获得资助学生名单。这些资助行为主要体现在经济保障层面,保障贫困生能上得起学,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但在精神资助和发展性资助方面,却略显不足。资助育人本应既包括保障学生生存求学权利,也要达到知识育人、道德育人的目标,而不仅仅只停留在资助这一层面,资助与育人要互为目的与手段,育人是资助的终极目标,资助要想取得目标利益最大化,体现出其追寻的价值,就必须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出资助这一重要的智育和德育资源。
首先,资助作为高校重要的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它会在操作过程中自发的向受资助及非受助学生传达一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资助作为德育隐形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具有非计划性、无意识性,会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以间接的、内隐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虽无计划,但不能忽视其重要的育人功能。精神病学家斯奈德认为:“没有哪一所学校的师生不受隐形课程的影响,隐形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资助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德育资源,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挖掘,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伪贫困生”,开具假贫困生证明、拖欠银行助学贷款等失德行为时常发生,可见,德育目标是被资助育人工作忽视的目标之一。
其次,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不仅忽视了德育目标,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达成目标的应有之义,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要利用资助的平台,促进贫困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多维资助育人目标,这些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文化自觉。但是,“目前,资助育人的目标达成功能上尚未根据资助育人的多样性,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将其置于整个高度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高度上去思考。”2103以勤工助学资助方式为例,虽是按照工资标准发给贫困生一定的补助,但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服务意识的引导,也没有关注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精神的培养,没有拓展勤工助学作为一项重要资助方式的深度和广度。勤工助学只是学生的一种劳务的输出,谈不上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更谈不上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没有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AGIL”四功能模式中提到社会系统承担着“整合”功能,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中四个系统中的核心系统,其它子系统构成了社会子系统的“环境”,每个子系统的能量需求都要求其它子系统提供,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学校资助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他的能量的获得也需要其它子系统提供,从而维持资助所属社会大环境内部各部分的协调与合作,维持行动系统体系的稳定性,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但现在高校资助工作仍然只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辅助的角色。根据“成本分担”理论,纳税人、企业、学校、社会及个人都是高等教育资助的受益者,它们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都应当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根据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来看,2014年高校财政资金总额占到国家全部资助总额的51.15%,但就其内部资助资金来源分布来看,中央财政占到31.21%、地方财政占到19.93%、金融机构贷款比例比上年增幅11.45%,达到了23.29%,高校事业收入占到23.84%、社会资金占到1.72%,可见中央和地方财政仍占有较大比重,总体来说社会资源利用还比较小,社会及个体对大学生资助呈现零散化和随意化的特点,此外,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相关的经济和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加上社会资助文化的缺失,很难出现西方式的捐赠和资助文化;资助学金的资金来源途径较窄,金融机构学生贷款机制仍不够完善;学生勤工助学仍缺失组织化、制度化、规范化,简单重复劳动的岗位较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较少;各项资助项目没有很好的进行整合,也没能很好的整合各种资源,从而造成了资助交叉执行、重复资助,分配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利用率低、重复浪费,也间接导致了资助的不公平性。
(四)高校资助育人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AGIL”模型理论中模式维持功能中提到,社会行动者必须要在社会规范与价值的支配下活动,要想资助系统这一社会子系统和谐稳定的运转,必须要依赖于外部的文化环境和内部的价值规范,这是结构功能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状况却是:
1.社会资助文化氛围淡薄。在高校资助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系列的资助宣传活动或者有一些社会人士对个别贫困学生的资助,但仍没能形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稳定性较强的资助制度,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资助文化的缺失。资助育人工作应是一种社会行为,应被视作一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不单单只是学校和学生的问题,它的解决依赖于社会各界的帮助。“而我国社会缺少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捐助的文化氛围,企业和个人缺少对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捐助的热情。”3170社会中的企业家,成功人士及普通纳税人缺少一种社会长远发展的眼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大多数人把资金用在了消费上,用在满足自己的欲望上。富人相轻,个别人的善意之举反而会招来怀疑的目光,怀疑其是否动机不纯,另有所图,再加上媒体的无限放大,造成了不以捐助为荣,反而会刻意回避。反观欧美等捐款大国,人们会捐出自己90%的资产来资助慈善和教育,政府也在财政上予以支持,排除避税因素,这种行为也是提升良好公众形象,实现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
2.资助育人功能开发不足。资助作为一种德育资源,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不以育人为目的的资助必将也是徒劳的,是结不出美丽的花朵的,“伪贫困生”的出现,一些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等等问题的出现必然有着其客观原因:资助的育人功效开发不足。高校资助工作育人目标仍有缺失,资助工作的德育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的重视和挖掘。资助作为一种间接的道德教育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也不是特意的向学生进行说教,也不是举办几场座谈会和诚信教育活动,它作为一种服务工作,其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生和学校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它可以依托学校和班级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高校走向市场化、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同伴中佼佼者,大学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可触碰的殿堂,学生的平等意识渐强的同时,但却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强调自我,但忽视集体荣誉;信息多元,但价值迷失,往往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资助工作是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工作的处理直接会对学生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资助的育人功效有待进一步挖掘。
基于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帕森斯“AGIL”四功能模型理论对于构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转变资助理念和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当前,我国的资助政策虽然参考了西方的资助经验,逐渐认可“成本分担理论”,自1994年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以来,不断增加了高校学生分担教育成本比例,但无偿资助的比例仍占资助的很大一部分,资助政策体现出的政治意味仍较为浓厚。从目前的资助体系中能看到,无偿资助如奖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等资助仍占比例较高,而有偿资助如技术含量高的勤工助学岗位、兼职,助学贷款等仍占比例较低,这说明我们的资助理念仍未摆脱传统的大水满灌的理念,只体现出国家对贫困生的无私关爱和教育公平,仍没有树立“成本分担”的资助理念。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理念,转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这样才能减轻财政压力,才能使资助工作与高校收费制度达到匹配和谐,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机会的真正均等。此外,在资助方式上,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是以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下的,特困生减免学费的方式,还有就是“奖、助、贷、勤”等辅助方式,奖学金、助学金仍占很大比例,这些资助方式使资金的达不到保值或增值的效果。所以,应当对这类无偿性资助加以限制,甚至放弃,转而以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为主要资助方式,建立国家拨款贷款与金融机构贷款为主的贷学金资助模式。同时对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机制也要进行改革,对特困的贫困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途径,学校从助学金上适当倾斜;困难的学生就可申请助学贷款和临时补助;一般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学校和企业勤工助学岗位。此外,还要鼓励学校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活动,鼓励学校多提供创业创新项目,给予困难学生创业机会,把创新创业型勤工助学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形式,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文化,支持学生进行文化创业。“要把勤工助学放到教育人、塑造人和为社会提供创新创业资源的层次上考虑,积极拓展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融资渠道,引入风投资金、国际基金、创新创业项目等为贫困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勤工助学成为集济困扶贫、社会实践、知识学习、助学成长的一体化平台。”2103
(二)构建三维立体目标,维护资助系统的目标达成功能
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其全面发展,要以生为本,而具体目标则是要体现在经济上精准资助,缩小贫困差距,保证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正义。地方和高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形成一种集普惠性、扶贫性、奖励性和补偿代偿性于一体的多元资助模式,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文化培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报恩的文化、诚实守信的文化、责任文化、自信的文化、心理方面积极励志的文化等等,努力提升获得资助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相关主题征文比赛和资助走访等形式,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他的关怀和帮助,激励受助学生利用国家的资助去收获知识与智慧,从而改变自己的处境,为家庭、社会和他人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与义务;能力培育,资助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发展与培养需求来因人而异的实施,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技能与知识,提升受助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资助。
(三)提升资助整合功能,争取更多资金投入
资金是资助系统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种资金,使资金来源扩大化、多元化、增值化,推进校企合作,将市场资源和资金引入学校资助体系。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对贫困学生贷学金提供优惠政策,在助学贷款上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同时,学校要努力开拓资金,开源节流,增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创业,发挥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此外,还要努力提供更多、层次更高、技术含量更高的勤工助学岗位,例如教科研助理,校办企业助理等等。高校要主动培育校办大学生勤工助学实体经济或孵化基地,把部分勤奖助学资金用在大学生创业、科研、就业项目上来,把勤工助学的部分资金用在针对奖励贫困生各类创业型、能力型的比赛活动。高校还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创建贫困生联合培养基地,利用学校、学生的智力优势,学科和科研能力与企业及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使学校资助工作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实体化。
(四)丰富资助文化与机制建设,增强模式维持功能
总体来说,我国缺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的文化氛围,企业和成功人士也缺乏对贫困家庭及高校学生资助的热情。作为资助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助文化能起到维持功能,能保证资助工作在社会规范与价值的支配下活动,能被整个社会所支持和包容,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社会资金的积极注入和“捐赠文化”的兴起。高校应当丰富筹资和捐赠文化,例如校友捐赠文化、组织捐赠文化甚至是宗教捐赠文化,积极倡导其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发行高等教育彩票,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资助机制建设形式。高等教育资助彩票可以模仿“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对准高校扶贫事业。“发行高等教育彩票顺应了‘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时代潮流,是让社会力量行动起来支持高等教育的好办法。”5既宣传了高等教育,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也可以激发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参与度。此外,还要积极吸取社会资金办学,通过多元途径加大募捐力度等等。
[1] 陈奎憙,张建成.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
[2] 张明菊,李沛武.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1).
[3] 刘家梅.高等教育资助育人的改革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70.
[4]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267.
[5] 储祖旺.中国高校筹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117.
责任编辑:李应青
G647
A
1673-1794(2016)04-0102-05
刘新龙,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哲学(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质量工程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2015ckjh100);滁州学院科研项目(2015SZ04)
2016-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