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漫谈
——俚之俗

2016-03-28 12:27潘开宇黄荣静
河南水产 2016年6期
关键词:鱼头文化

潘开宇,黄荣静

(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河南省现代渔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

渔文化漫谈
——俚之俗

潘开宇,黄荣静

(信阳农林学院水产学院,河南省现代渔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信阳464000)

鱼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传承着特殊的民俗内涵和风俗文化。古今之宴席,无鱼不为宴,人们希望生活富鱼(裕),年年有鱼(余);在婚礼和生子的喜庆场合,人们就借鱼来祈求多子多福;沿海渔民祈求神灵保佑获鱼的祭祀习俗等都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渔文化

渔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在积累与传递、传播与交流渔文化的过程中和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都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结合他人在渔文化方面的研究[1-6],笔者从饮食文化、主观祈求及休闲娱乐三个方面来举例说明民间习俗中有趣的渔文化现象。

1 饮食文化层面

1.1 鱼头酒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客人光临,通常要有一条鱼作为主菜,意味着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将鱼端上桌时,往往会喊一声:鱼来了!这时大家为之一振。上菜的人将鱼盘中的鱼头对准主宾,鱼头对着谁,谁就要喝酒,鱼尾对着谁,也要陪酒。喝鱼头酒的人先表示谢意,喝鱼尾酒的人作陪喝酒。主宾喝完鱼头酒后先动筷吃鱼,其他人才可以接着。这样的形式往往会为酒宴增添很多乐趣。这种民间吃法俗称为鱼头酒。据说,这种方式首创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1.2 讨口彩

中国人之爱鱼,千百年来,早成情结,鱼的吃法也讲究颇多。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除夕夜的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它基本是端上桌子摆摆样子,谁也不去吃它。这意味着,这条鱼是今年剩下的,应留给明年。中国人祭祀和婚宴中用的鱼是很讲究的,一般要选用鱼名吉祥、形体较好的,同时必须是有鳞的整鱼,加工烹制后鱼体必须完整,寓意家门人丁兴旺、家人健康齐全、家境昌盛。但是吃鱼时只能吃鱼中间身体的一段肉,鱼头和鱼尾应完好保留下来,因为这是祝愿新婚夫妇白头到老“有头有尾”的意思。这种风俗,民间称之为“讨口彩”。不仅在中国大陆,就是在中国文化影响到的地区,这种习俗也很盛行。在酒席上放鱼也很有讲究,鱼头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一般是上席的位置),体现出尊敬老人和尊重贵宾的美德。

1.3 行酒令

陕甘宁交界一带聚饮,就有喝鱼头酒的习俗。鱼上桌,鱼头对着上席,要喝头三尾四杯酒,喝鱼头酒的把鱼眼、鱼脸、背鳍等不同部位敬献众人,拿一只筷子从鱼嘴里捅一捅,意思是统统都喝;不过这种酒令似乎过于霸道,在中原一带较少流行。有的人不能喝酒,却又被鱼头所指,可以用筷子夹上一片菜叶盖上鱼眼,这叫“一概(盖)不论”,随便大伙咋喝吧!有时为了凑热闹,把鱼肚皮所对之处,定为 “推心置腹”,大家情感深厚,应该开怀畅饮;脊背之处是“可靠之人”,也应该畅饮几杯。拿鱼说事,其意在酒。这种酒令,多有古风,不过往往会新改祝词,甚或有现场发挥临时编就的。为的是让人多喝些酒以尽酒兴。

在信阳地区,有时候主客把筷子对着鱼的眼睛,对左右两侧的客人说,对你们俩应该高看一眼,意思是,要陪着主客适当地饮一些酒,有的主客在随后又将筷子对着四、五两个席位的客人说,你们年轻些,将来一定会展翅高飞,这意思就是说,第四、五席位的客人也要陪着喝些酒,然后有的主客还可以将筷子对着鱼尾说,末座的客人也很辛苦,今后大家要首尾相顾,互相照应,有啥需要支持的要及时出手,有啥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地指正。反正,只要是有全鱼这道菜,一般地,这鱼头酒是少不了要饮上几杯的。

在江浙的某些地方,习惯和中原似有不同,那里的人一般把鱼腹对着上席的主客,他们认为这样子才是对客人的尊重。

2 主观祈求层面

2.1 余庆、庆余之意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看到一条大鱼,马上就会想到富余和财富。逢年过节吃鱼的习俗由来已久,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

相传“吉庆有余”来源于苏轼和佛印和尚俩对的一副对联里。苏轼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说“下联应该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听完说“原来你磬(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据说当时苏轼发现了佛印把鱼放在了磬里掩盖起来,不想明说,便想出了对对联,引逗佛印说出来。

穷人家的“面鱼”:过去,穷人在过年时买不起鱼,就用面做成一条鱼,蒸熟后端上桌,意思也是为了讨个彩头,叫“年年有余(鱼)”。

2.2 婚礼和生子之喜

在洪泽湖一带,女儿出嫁,在婚期的前一天送嫁装,叫做“行河”。鱼是在河里游的,水乡妹子也像美人鱼一样由河水、河风相送来到新郎家。嫁妆上都贴着“鱼水交欢”之类的喜庆剪纸。床单巾被的图样也挑选有“连(莲)年有余(鱼)”花色。

待到新婚夫妻有了胖胖的婴儿,小小的襁褓布、童鞋童帽、花肚兜上,都会绣上活蹦乱跳的金丝鲤,这是对孩子初生之“礼(鲤)”的祝福。亲戚朋友送“三朝”、“满月”的礼物,少不了“喜头鱼”,好发奶汁养宝宝。有个喜头,也祝愿婴儿像鱼儿一样长得乖、命儿贱,好养活。

娃娃长成了小伙子、大姑娘,就要订婚。剪好大红双喜字,贴到一对大鲤鱼身上,讲究的是 “双礼(鲤)行贺”。小伙子提着鲤鱼上了女家门,以鱼成对、人成双,来表达求婚的意思。未来的岳父岳母接过双鲤鱼,欢欢喜喜认了亲。

2.3 鱼祭

人老了,划入黄泉,子孙后代来扫墓,必须有鱼、肉、鸡“三牲”祭奠。鱼最好是鳊鱼,因为有个民间传说:古时候的孝子王祥卧冰求鱼,想补养重病的母亲,他用自己的体温化开了冰封的河面。鱼儿被他的孝心所感动游来献身,王祥却被鱼的善心感动想到病重的老母吃不了那么大的一条鱼,就只剖半边带回家,将另半边放了生。这放进了水里的半边鱼,居然神奇地活了,长成了身子扁薄的“鳊鱼”。所以说,用鳊鱼祭祖,就含着孝敬先辈的意思。

在沿海地区,最具特色的是鱼崇拜习俗中的辟邪行为。例如送鱼要成双成对,送单鱼是犯忌讳的;吃鱼要从鱼头吃到鱼尾,示意捕鱼有头有尾,头尾顺利;吃鱼时,不可把鱼随意翻转,这是因为“鱼翻”意为“船翻”。在渔民的观念中,渔船就是一条大鱼。《晏子春秋》云:“食鱼无反”,《礼记》亦云:“毋翻鱼肉”。可见鱼翻的禁忌在古代已经存在。

3 娱乐层面

3.1 鱼灯舞

鱼灯舞是一种以各种鱼灯组成的民间喜庆舞蹈,表现渔民吉庆有余的丰收喜悦。渔民在出海捕鱼前,舞鱼灯祭海,祈望平安和丰收。这种习俗起源于古代以鱼尾图腾的祭祀活动,反映了渔民对鱼的特殊感情,也寄托着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与余两字谐音,在民众心中形成吉祥、幸福、美满的象征。汉代文献中已经有关于“鱼舞”的记载。鱼舞又叫鱼灯舞,以鱼形灯彩为道具而舞,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和沿海各地渔区。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就有舞鱼灯的形象。东汉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有鱼化龙、龙化鱼百戏节目的生动记载。可见西京长安鱼灯、龙灯及鱼龙百戏节目已经盛极一时。三国时魏人殷巨有“鲸鱼灯赋”,南朝梁元帝“对灯赋”云:“本知龙灯应无隅,复讶鱼灯有旧名”,都对鱼灯舞有生动描写。

从鱼的文化寓意来说,鱼在古代一直是吉祥物,凡是做成鱼形状的彩灯,同样也沾染了鱼的灵气,舞鱼灯更加吉祥如意。鱼灯舞有两方面的功用:一是尽情挥洒舞者的快乐情绪;二是通过许多动作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祝愿观看者顺风顺水、好运相伴、连年有余。逢年过节制鱼灯、挂鱼灯、举行鱼灯舞是渔区的一大风俗。在宁波象山县石浦镇,自明朝起就有了鱼灯舞的节目,也是传统的大众娱乐活动。象山的“挂灯”、“灯光明灯儿亮”,先后夺得全国群星舞蹈银奖、省舞蹈大赛一等奖。在安徽、江西、云南等地,也都有鱼灯舞的民俗节目。

3.2 鳌鱼舞

鳌鱼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鱼,传说是鲤鱼误食龙珠而变成。鳌鱼一眨眼就会发生地震,一翻身就会天塌地陷,人们历来对它就有一种敬畏心理。早年人们用竹篾扎成鳌鱼的形象,用纸张糊裱后画上斑斓的色彩,敬若神明。后来又用它来耍舞,舞时吹起螺号,所到之处,人们燃炮致意,以示吉祥。久而久之,发展成具有一定程式的鳌鱼舞。起舞者双手举鳌鱼于头上,上下跳跃,左右摆动,模仿鳌鱼戏水、交配、散卵的动作,十分逼真,很具水乡生活气息。鳌鱼舞是鱼灯舞的发展,起舞时必有一对鳌鱼,一雌一雄,一金一银,雄鳌鱼金甲葵扇尾,雌鳌鱼银鳞芙蓉雉,还有一人扮演文曲星,相当于舞狮时的大头佛。人们祈望:百业兴旺、百般生利。因此,“独占鳌头”已经不再是读书人的专利,社会上各行各业也希望“独占鳌头”。潮汕、余杭等地也都有各具特色的鳌鱼灯舞。

3.2 鱼剪纸、刺绣、年画

关于鱼的剪纸、刺绣、年画是渔文化众多的表现形式之一。其范围遍布全国各地。内容也都在祈福、庆余、辟邪等方面。例如鱼莲戏水、娃娃鲤鱼、莲生贵子、吉庆有余等等。我国民间新婚洞房窗纸上也有双鱼戏水图,表示夫妻和美、子孙兴旺、富贵长乐。尤其到年关,无论城乡,一般都喜欢或者挂一张儿童抱鲤鱼或儿童骑鲤鱼的年画,或者在墙壁上、窗户上贴上类似的剪纸,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希图来年吉利。过往的年代,是物质匮乏、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年代,所以在节日里,人们总会借助过节来表达愿景,而关于鱼的剪纸、刺绣、雕刻就这样沿袭至今。

4 结束语

不论人们在食鱼时的“鱼头酒”、“讨口彩”还是“行酒令”,以及在结婚、生子的喜庆日子中的祈福,还是沿海渔民的祭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多彩丰富的民俗和文化,更是表达了从古至今人们内心一直存在的对于家庭、生活和未来无尽的期盼与祝福。

注:由于文稿书写时间较长,文中有些引用部分可能没找到原著,书中参考文献也没能一一对应原作者,特请海涵并对原著作者表示感谢!

[1]刘祥.鱼类趣谈[M].东方出版社,1999.19-22.

[2]中国传统民俗中的“鱼文化”[J].海洋与渔业,2015:66.

[3]吴青.重庆及三峡地区的春节吃鱼文化[J].中国水产,2015(3):78-80.

[4]曹书华.中国鱼文化[J].语文学刊,2008(10):155-156.

[5]高薇,王辉斌.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04-105.[6]百度百科

Discussion on fishery culture(special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folk customs)

Pan Kaiyu,Huang Rongjing

(College of Fisheries,Henan Fishery Bio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Xiny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As a kind of special carrier,fish passes on a special folk culture and customs mainly shown in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No Chinese banquet is without fish and fish is symbol of prosperity when people get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they may eat fish symbolizing fertility;The custom of sacrificing when coastal fishermen pray for catch more fish.

culture;fishery culture

潘开宇(1956-),男,教授,河南信阳人,从事水产养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鱼头文化
文化与人
渔夫、鱼头怪和阿拉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一碗鱼头面的江湖自由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买鱼头的学问
小猫“鱼头”
吃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