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丽
秋末初冬养殖池塘管理措施及常见疾病预防
何春丽
11月份以来,全国温度大范围下降,秋季即将结束,开始转入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水温也大幅度降低,水温的降低使病害发生的几率降低,但昼夜温差变大会使养殖鱼类应激加大,但是管理不当,也容易引发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这个季节的养殖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在合理管理的同时也应注意疾病的预防。
1.淡水鱼类的车轮虫、斜管虫、指环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疾病
车轮虫:流行水温20~28℃,虫体主要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若被感染会出现白头白嘴或环游不止的现象,虫体可在鱼体表滑动以剥去鱼体表皮细胞和鳃组织作为营养,从而破坏鱼体,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和生长。
斜管虫:发生在15℃左右,尤其在水质恶劣情况下更易感染,虫体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类的体表及鳃上,被感染鱼体表会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黏液层,同时鳃组织遭到破坏,影响呼吸功能。
指环虫:感染鱼体时间大多在春秋两季,当鱼体被大量指环虫寄生时,鳃丝会肿胀,并有大量黏液,严重时使鳃小片融合,从而影响呼吸。小瓜虫:主要寄生各种淡水鱼类及鱼苗、鱼种时期,流行季节为春末和冬初,虫体主要寄生在鱼体的鳃、鳍和体表上,感染严重时皮肤布满白色点状囊泡,鱼体出现一层白膜,继发细菌感染时,鱼体体表发炎、局部坏死、鳞片易脱落、鳍条腐烂、开裂等。
预防:(1)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可用含氯制剂对池底进行消毒,如甲可净,以杀灭池底泥里隐藏的病原体、寄生虫卵等。
(2)调节水质,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在投喂的饵料中适当添加汉宝多维、高稳易还原VC+VE等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等免疫增强剂,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
2.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病、肠炎病
细菌性败血病: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流行时间为3月-1月,感染鱼体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严重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混浊腹水,解剖鱼体会发现其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
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流行时间为4月-10月,常和细菌性烂鳃、赤皮病并发,病情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肠壁充血发红,早期肠腔内有少量食物或没有食物,肠内有较多黄色或黄红色黏液,后期肠黏膜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充塞于肠管中。
预防:流行病季节全池泼洒甲可净,用水稀释后200~300g/亩·m,或使用强碘100~125mL/亩·m,用水稀释全池泼洒,均每隔15天使用一次;投喂的饵料中适当添加高稳易还原VC和甘丹康或三黄散,按投饵量0.1%~0.3%比例添加。
3.水霉病
流行季节为一年四季,霉菌感染初期通过肉眼观察无任何异样,而当菌丝生长到肉眼可见的时候,证明菌丝已经侵入鱼体伤口,尤其是鳍条底部等无磷的部位,通常菌丝呈灰白色棉絮状,故又称此病为白毛病。被感染后鱼通常表现为急躁不安,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相互摩擦等现象,严重时患处肌肉逐渐腐烂,甚至死亡。
预防:可内服一些抑菌抗菌的制剂同时外用PV碘、卡碘、霉菌净、霉菌6号等,内服外用两者结合,可以提高预提本身抵抗力的同时使水体中的真菌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对于体表已经造成损伤的鱼类,在内服外用的同时可复配一些维生素C或维生素K3等,如维生素K3粉等,可起到一定的止血效果,防止感染部位继续恶化。此外可采取适当提高养殖水体盐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和防治。
越冬管理是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养殖品种的安全越冬,在准备越冬前还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1.温度较低的北方池鱼越冬期长达5个月,在此期间养殖鱼类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较大,需要搭保温棚或增温设备的应提前做好准备,需要越冬的品种,应抓好养殖品种的安全管理,并及时把养殖品种转入越冬池,转池后要做好相应的保温、增氧、水质调控和科学投喂等管理工作,保证成活率。
2.在即将进入冬季的这个时间鱼病预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越冬鱼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抓好越冬前的鱼病防治,能够有效降低越冬期间鱼的死亡率。应对水体定期消毒,在封冰前应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洁,使用消毒剂全池泼洒,以杀灭水体中存在的各种病原体。
3.水温降至10℃左右时,养殖鱼的摄食量明显减少,鱼较安静,游动能力减弱,此时拉网出池不易损伤鱼体,适宜分塘操作。在分塘后要及时观察鱼体的损伤情况,若发现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4.加强巡塘,打冰眼时注意观察水色,若发现有野杂鱼在冰眼附近游动,应及时监测水中的溶氧,并考虑实施增氧,防止鱼类因缺氧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降雪量大的地区,下雪后应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
(通联:710068,汉宝集团技术部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