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洪珍,田兆山
欧阳修滁州、颍州、亳州诗歌比较研究
叶洪珍,田兆山
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曾在安徽的滁州、颍州、亳州为官,他在三地的诗歌创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滁州、颍州、亳州诗歌的思想内涵具有同一性:寄情风物、赠答友朋、忧时爱民;其滁州、颍州、亳州诗歌具有发展性:体现了其诗风的逐渐成熟,展现了其心理状态的逐步嬗变。
欧阳修;滁州;颍州;亳州;诗歌;同一性;发展性
欧阳修一生宦海沉浮,曾在安徽的滁州、颍州(今阜阳)、亳州为官。滁州、颍州、亳州三地均在欧阳修的生命情境中留下了浓墨重彩,欧阳修对三地亦情有独钟。“行见江山且吟咏”,欧阳修在行迹所至之处皆不废吟咏,他在滁州、颍州、亳州的诗歌创作均取得了丰硕成就。
欧阳修的滁州、颍州、亳州诗歌有着广泛的思想内涵:寄情风物、赠答友朋、忧时爱民。
现参照中华书局李逸安点校本《欧阳修全集》[1],结合其它资料,列表如下:
(一)滁州、颍州、亳州诗歌体现诗风的逐渐成熟
1.滁州诗歌:诗风的初步形成
欧阳修的滁州诗歌意象通俗、注重理趣。从其诗歌创作历程来看,滁州诗歌标志着其诗风的初步形成。
(1)意象通俗。欧阳修在滁州诗歌中不求险怪、不掉书袋,皆以寻常意象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
如《啼鸟》诗中,诗人用司空见惯的“啼鸟”意象来表达感情,达到物我交融之境。又如《游琅琊山》中的“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归时始觉远,明月高峰巅”及《晚步绿阴园遂登凝翠亭》中的“明月如慰我,开轩送清光”,诗人借“明月”这一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表现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情怀。又如在《秋晚凝翠亭探韵作》、《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拒霜花》、《新霜二首》等诗中,诗人以审美的眼光把“菊花”意象当作自己心灵的客观对应物,高扬高洁自许之志。又如《憎蚊》诗中,诗人说“虽微无奈众,惟小难防毒”,用防不胜防的“蚊子”意象喻小人的防不胜防,表现对现实人性的愤慨。
(2)注重理趣。欧阳修长于思辨,其部分滁州诗歌借用鲜明生动的形象,阐发对日常生活及现实人生的思考,颇有理趣。
如“人生一世中,长短无百年。无穷在其后,万世在其先。得长多几何,得短未足怜。惟彼不可朽,名声文行然。谗诬不须辨,亦止百年间。百年后来者,憎爱不相缘”(《重读徂徕集》),诗人由读石介文集而阐发通达的人生态度。又如“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奈东风吹”(《四月九日幽谷见绯桃盛开》),诗人由赏花而生发感悟。又如“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赠无为军李道士二首·其一》),诗人对音乐的理解亦颇含哲理意味。再如“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间容貌任尘昏”(《书王元之画像侧》)及“已能为政留遗爱,何必栽花遗后人”(《寄题宜城县射亭》),诗人对为官理念的思索发人深省。
2.颍州诗歌:诗风的渐趋成熟
欧阳修的颍州诗歌简洁流畅、多以议论入诗。从其诗歌创作历程来看,颍州诗歌标志着其诗风的渐趋成熟。
(1)语言简洁流畅。欧阳修的颍州诗歌没有过多艺术雕饰,颇具“清水出芙蓉”的韵致,淡而有味、韵味无穷。
如《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的“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诗句平易自然。又如《西园》的“人侵树里耕,花落田中雨。平野见南山,荒台起寒雾”,写景简洁流畅。又如《和人三桥诗绝句三首》的其二、其三“北临白云涧,南望清风阁。出树见人行,隔溪闻鱼跃”“断虹跨曲岸,倒影涵清波。为爱斜阳好,回舟特特过”,诗人用简练的语句刻画出颍州西湖三桥的美景。再如《喜雨》中的“无言雨大小,小雨农尤喜……谁云田家苦,此乐殊未央”,整首诗遣词造句明白易懂,把农家喜雨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再如《思二亭送光禄谢寺丞归滁阳》“吾尝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尝思丰乐,魂梦不在身……”,诗人在送谢缜离开颍州返回滁州之际,赋诗怀念滁州的山水之美和醉翁之乐,全诗流利婉转。其它如《送杨先辈登第还家》、《三桥诗》、《答通判吕太博》、《西湖戏作示同游者》、《秀才欧世英惠然见访於其还也聊以赠之》、《西园石榴盛开》、《酬张器判官泛溪》、《眼有黑花戏书自遣》、《酬孙延仲龙图》、《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常州张卿养素堂》等诗歌皆语言明白畅达,此不赘述。
(2)以议论为诗。欧阳修擅长以议论入诗,其颍州诗歌不同于滁州诗歌只以个别诗句涉及理趣,而是全诗用直接议论的表达方式阐述思想情感。
如《食糟民》“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该诗整句、散句相间,章法结构散文化,句法极尽变化,以议论来抒发感慨,可谓开宋诗新风。其它长诗,如《获麟赠姚辟先辈》、《答吕公著见赠》、《伏日赠徐焦二生》、《永州万石亭》、《韩公阅古堂》、《桐花》、《和徐生假山》、《读梅氏诗有感示徐生》、《送焦千之秀才》、《人日聚星堂探韵得丰字》、《寄生槐》、《答原父》、《雪》、《初夏刘氏竹林小饮》等均具备“以议论为诗”的特征。
3.亳州诗歌:诗风的成熟
宋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由京城移知亳州。此时欧阳修岁值暮年,历经锤炼,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卓然独立的品格、深厚的艺术修养,成就其亳州诗歌创作的炉火纯青。欧阳修的亳州诗歌多为七言律诗,偶有七言绝句,语言流丽、风格自然,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均为上乘之作。
(二)滁州、颍州、亳州诗歌展现的心理状态的逐步嬗变
1.滁州时期:进取心、退避心并存,偏重入世精神
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欧阳修到达滁州,随即上呈《滁州谢上表》以明志“永坚不转之心,更励匪躬之节”,可见其忠诚、恳切之意。
欧阳修厌憎宦场倾轧,谪官滁州之后,亦存失望之心,如《送章生东归》中的“非徒多难学久废,世事渐懒由心衰”,《游琅琊山》中的“爱之欲忘返,但苦世俗牵”,《希真堂东手种菊花十月始开》中的“我从多难壮心衰,迹与世人殊静躁”。但欧阳修毕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又正值壮年,因此他更偏重进取精神,正如《新霜二首·其一》中所言“咿呦儿女感时节,爱惜朱颜屡窥鉴。惟有壮士独悲歌,拂拭尘埃磨古剑”“爱惜朱颜屡窥鉴”及“拂拭尘埃磨古剑”即是欧阳修勉励自我、借物咏志以期有所作为的写照。诗人的《书王元之画像侧》亦体现了他以前贤王禹偁为榜样,安民爱民的决心,“偶然来继前贤迹,信矣皆如昔日言。诸县丰登少公事,一家饱暖荷君恩。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间容貌任尘昏”。诗人的《春日独居》有“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因此益知为郡趣,乞州仍拟乞山州”之句,他以民生为己任的心情展露无遗。
2.颍州时期:进取心、退避心并存,更多出世精神
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以目疾为苦,自请由扬州移知颍州。他到达颍州后,于三月十三日上呈《颍州谢上表》“规求安闲,坐享荣禄。虽大君之德曲示含容,而为臣之心岂自遑处……付以善邦,俾从私便。所冀疗治有验,瞻视复完。则及物之仁,荷更生之大赐;使身不废,犹后效之可图”,可知欧阳修体衰多病,虽图报答皇恩,更希求安闲养生的心境。
欧阳修的此种心态在他的颍州诗歌中时有彰显,如《答吕公著见赠》的“因知圣贤心,岂不惜良时。行乐不及早,朱颜忽焉衰。驰光如騕褭,一去不可追。今也不强饮,後虽悔奚为”;《伏日赠徐焦二生》的“俸优食饱力不用,官闲日永睡莫兴……奈何乖离才几日,苍颜非旧白发增。 强欢徒劳歌且舞,勉饮宁及合与升……只今心意已如此,终竟事业知何称。少壮及时宜努力,老大无堪还可憎”;《秀才欧世英惠然见访於其还也聊以赠之》的“相逢十年旧,暂喜一尊同。昔日青衫令,今为白发翁”。
3.亳州时期:求归心切
欧阳修自从移知颍州,便萌生定居颍州的想法,“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思颍诗后序》)。从此,颍州成了他永恒的精神家园。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在“濮议之争”和“私从子妇案”的打击下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在亳州为官期间,欧阳修始终抱持致仕求归之心,“世治人方安垅亩,兴阑吾欲反耕桑”(《戏书示黎教授》)、“牛羊鸡犬田家乐,终日思归盍挂冠”《游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欧阳修的归隐心态亦体现在其亳州的思颖诗歌中,无论是《答子履学士见寄》的“颍亳相望乐未央”还是《戏书示黎教授》的“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均寄托着真情切意。施培毅在《欧阳修诗选》中提到欧阳修这一时期是“虽仍在官身,早已身游家园了”[2]。
[1]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施培毅选注.欧阳修诗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5.
责任编辑:李应青
ComparativeResearch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Ouyang Xiu in Chuzhou, Yingzhou and Bozhou
Ye Hongzhen,Tian Zhaoshan
In Chuzhou, Yingzhou and Bozhou, Ouyang Xiu wrote a lot of poems. The identity including scenery poems, presentable poems and political poems is showed in the poems of Ouyang Xiu in Chuzhou, Yingzhou and Bozhou. Based on the study,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poems of Ouyang Xiu in Chuzhou, Yingzhou and Bozhou continuously developed, gradually matured and evolved.
Ouyang Xiu; Chuzhou, Yingzhou and Bozhou; poems; identity; expansibility
I106
A
1673-1794(2016)04-0001-03
叶洪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田兆山,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安徽 滁州 233100)。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院级课题(15czcy19)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