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古诗词传承问题探析

2016-03-28 10:09涂加胜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古诗词语言

涂加胜



新媒体语境下古诗词传承问题探析

涂加胜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新媒体语境中古诗词的教学和传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从古诗词教学观念的转变、传播载体的拓展以及话语体系的变革等方面来探讨古诗词在新时期教学和传播问题。

古诗词;教学理念;传播载体;话语体系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对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一国之文化要看一国之文学,一国之文学要看一国之诗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部中国的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如果把中国的文学比作是一顶王冠,那么古诗词就是镶嵌在这一王冠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与其在当下所处的现状相差很大。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人们文化消费方式的多元化,消费心理的娱乐化使古诗词的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重要的表现就是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当前,大众文化逐渐占据了文化舞台的中心,成为文化舞台的主角,它娱乐了大众但也迷失了大众。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整个社会躁动不安。甚至在被视为文化重地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古诗词也难以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探索古诗词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在新媒体语境中的传播规律以及有效传承等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古诗词教学理念的转变

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我们推进古诗词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学理念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并对教学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的教学理想观念。它体现着教学本质,反映着教学活动的理想追求,是指导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思想基础。”[1]我们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应当将文化功能与语言功能、知识学习与实践创作结合起来。

(一)古诗词的文化功能与语言功能相统一

1.古诗词的文化功能。古诗词中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是古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尧典》)等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诗歌抒发情感的重要功能,揭示了诗歌抒情的特质。古诗词中包含了古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大至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小至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索,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惜和眷恋,内容包罗万象。古诗词中包含的丰富思想情感,其中积极健康的部分是我们取之不尽的重要文化宝库,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复兴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合理解释,有效传播其中的文化信息和思想情感,这对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健全的人格,以及高尚的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和转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社会变得躁动不安,灵魂无处安放。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可以帮助人们安静浮躁的灵魂,缓解生活的压力,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使自己的内心充满诗意,让自己的心灵能够诗意地栖息。西方的心理学家根据诗歌的特征提出了诗歌疗法的观点,指出诗歌在心理疾病干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管仲就已经注意到诗词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管仲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管子·内业》)。当前,学者们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探索。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了一套诗疗馆丛书,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不同的精神困境、情感和心理危机,从唐诗、宋词、元曲等中选取一些代表作,有针对性地为读者准备了一碗碗心灵鸡汤,这对缓解人们精神困境、情感和心理危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2.古诗词的语言功能。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古诗词则是语言艺术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简洁、凝练。赵冀在《瓯北诗画》中说“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以一语胜人千言。此真炼也。”这种简洁、凝练的语言使古诗词具有巨大的语言张力,因而它被称为是文坛的“轻骑兵”。它文约而义丰,“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寓于言外”,用简短的语言形式来集中反映生活,表达丰富的感情。因此,古人非常注重炼字,如“飞香走红满天春”这句诗中的“飞”和“走”化静为动,仅仅两字就言简意赅地描绘一幅百花争艳,芬芳四溢的春日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有异曲同工之效。另外古诗词语言节凑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不仅诗具有音乐性,词的音乐性更为突出,龙榆生《词学十讲》:“词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相协会。”[2]

古诗词的语言功能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功能侧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化信息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古诗词学习和创作相结合

创作是古诗词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习而忽视创作,这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登堂”而未能达到“入室”的阶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进行古诗词创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窥探到古诗词的奥秘,深刻体会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同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回归,并在心理上可以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提高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大学阶段,师资力量、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等方面较之中学阶段来说,在进行古诗词的创作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成立古诗词爱好者社团,开设古诗词创作方面的选修课程,创立专门的期刊定期将学生的作品刊印出来,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公开发表。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广告语、宣传语、对联的设计与创作等方式为古诗词在校园内的传播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二、古诗词传播载体的拓展与创新

(一)古诗词传播的分类

古诗词的传播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是指对古诗词原作品的学习和鉴赏;广义的是指在各种语言活动中借鉴古诗词中的元素(意象、押韵、平仄、对仗)以及直接或间接运用一首古诗词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广义上的古诗词传播在新闻标题、广告语、宣传语等中随处可见。新闻标题如“长江水运:无可奈何花落去” (《中国青年报》2003-3-20),广告语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哈尔滨冬景形象广告语)。

(二)古诗词传播与流行音乐

当前大众文化所向披靡,遍布社会各个角落。从本质上来说,以古诗词为代表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质态。在古诗词的继承和弘扬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大众文化对古诗词传播形成的阻碍,古诗词完全可以借鉴大众文化的有利因素为其所用。

在当今社会,古诗词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介,我们必须拓展古诗词的传播载体,如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些图片、视频、背景材料等来建构一个具体文化语境来增强古诗词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另外,像影视广告、电影、网络(建立专门的古诗词网站)等都是古诗词传播可以运用的载体。在这些新的载体中,流行音乐在古诗词传播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因为古诗词本身就具备音乐的特征,这是它可以借助音乐进行传播的前提条件,而流行音乐是大众文化的宠儿,它传播速度快、受众多、影响面广,这正是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传播过程中迫切需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古诗词借助流行音乐进行传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如何看待流行音乐的问题,葛兆光认为:“文化人没有必要对流行歌曲作出一副高傲的不屑模样,这种不屑常常是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显示,也常常是自己文化阶层的标签,画地为牢和固步自封是同义词,流行歌曲唱的人多好像就成了大众快餐,进不得文化人的雅座,可是,对唐诗宋词吟味不已的文化人怎么也不想想,词在当年也是被轻蔑地称作‘诗余’——仿佛诗歌上掉下来的土渣儿的流行歌曲,你尽管连眼珠都不转过去?但谁敢断言诗坛的明天就不会像宋词继唐诗,元曲继宋词一样? ……”[3];文芳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研究不仅为当代流行乐坛注入一股清风,同时可以恢复古诗词音乐特质,在传媒时代为其发扬和传播开辟一条新的途径。”[4]对于古诗词与流行音乐如何结合的问题,张海明指出“古典诗词在现代配乐演唱,主要有还原型、普及型、融合型三种类型。”[5]在流行音乐中植入古诗词元素或直接将古诗词重新谱曲传唱,不仅可以提高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更重要的是能加快古诗词的传播速度,扩大影响面,有利于古诗词的继承和弘扬。如王菲的一首《明月几时有》,唱遍了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这对原词的传播以及古诗词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流行音乐界在这方面也正在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文芳统计这种有代表性流行音乐共有60多首,这与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也期待流行音乐界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古诗词继承和弘扬的队伍中来,在作品的数量上和质量上再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推动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传播。

三、古诗词传播话语体系的变革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话语在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对传统的规范语言进行解构和颠覆,创造了新颖奇特、形象生动的新媒体话语体系。大量的网络新词新语以及新兴的表达方式正是网民们对传统的规范语言的解构和颠覆,体现了网民张扬个性、追新求异的心理,是一种语言的狂欢和集体的游戏过程。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吸引年轻群体来关注古诗词,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特征,只有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当代大学生正是这种狂欢和游戏的主体,在这样一种话语环境中,古诗词的教学和传播就必须对原有的话语体系进行改革,以期赢得更多的受众,扩大古诗词传播的受众面,提高古诗词传播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单向的话语霸权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失效。关于话语体系的变革,我们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古诗词选取作品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古诗词教学使用的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作品主要是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家的代表作,教师教授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按照教材所选篇目来进行的。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大有裨益,但也会导致“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后果。如讲到辛弃疾,学生就会想到他的豪放词风和报国热情。从语言风格上来看,这类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许多类似之处,学生阅读多了容易产生语言上审美疲劳。但是当我们读他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词不仅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缓解语言的审美疲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二)古诗词作品解读语言词汇、句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和鉴赏中,我们通常喜欢使用一些模式化的语言或句式。如“这首诗(词)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抒发了……”等,学生对这些表达方式已经毫无兴趣,难以满足他们追新求异的心理。于是,他们便会把眼光投向网络,在新奇多变的网络语言的海洋中快乐遨游。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进行解读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借鉴网络语言的优势,运用一些网络新词或新兴的表达方式来获取年轻人的信赖,吸引他们的眼球。像“给力”这样的网络新词都能在《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中出现,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向前迈进一步呢?要想提高古诗词的传播效果,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的那种单调、枯燥的话语体系,向新鲜、活泼的话语体系迈进。因此,古诗词必须放下自己高贵的身架,主动亲近大众文化,以新鲜、活泼的语言向大众进行传播,让自己在新的历史时期重现青春活力,使民族古韵奏响时代新声。

[1]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

[2]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1.

[3]葛兆光. 唐诗过后是宋词[J].读书, 1994(12).

[4]文芳.当代流行歌词对古诗词的承传[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3.

[5]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64.

责任编辑:李应青

G420

A

1673-1794(2016)04-0031-03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与修辞(安徽 六安 230037)。

皖西学院校级青年项目(WXSK1510)

2015-12-2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古诗词语言
踏青古诗词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语言是刀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