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传播研究

2016-03-28 09:29李志雄
传播与版权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遗

李志雄



“非遗”视野下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传播研究

李志雄

[摘 要]游戏是儿童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游戏场所、传播方式、游戏样式发生巨变,传统儿童游戏面临“失传”的危险。传统儿童游戏具有无可取代的滋养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弥足珍贵的创意资源。为此,将传统游戏纳入学校开展有组织的传播,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传统游戏数字库”,与现代游戏融合等不失为促进传统游戏当代传播的良策。

[关键词]“非遗”;传统儿童游戏;当代传播

[作者]李志雄,硕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播现状

传统游戏是与现代游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传统游戏,是长期以来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如放风筝、打陀螺、滚铁环、打弹弓、跳房子。[1]传统游戏的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根据游戏参与的对象与活动性质,传统游戏通常可分为儿童游戏、成人游戏以及节日游艺活动。儿童游戏主要为4到14岁阶段的孩子所参与的游戏。与其他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初始性,它是人成长过程中最初的精神生活形式;第二,必需性,它是儿童精神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可以说,没有经过游戏的儿童很难成为一名健康的儿童;第三,纯粹性,儿童游戏的快乐是纯粹的,游戏中的儿童进入真正的“自由状态”。

(一)面临“失传”的传统儿童游戏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传统游戏。然而,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游戏遭受巨大冲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首先,游戏场所变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农家院落,水泥街道取代了泥土田野,城市广场取代了村头空地,使得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受此影响,儿童游戏的空间不断被压缩,逐步从大自然转到人工环境,从室外转到室内,从实际空间转到虚拟空间。

其次,游戏的传播方式变了。在传统社会,儿童游戏的传播多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发生,其典型的方式是“大孩带会小孩玩,同龄人互相传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小型化成为趋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不见了,小孩子“嬉笑打闹”的场面少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播出现了断层。

再次,游戏样式变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媒介迅速涌入寻常百姓家。资料显示,在全国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其次是电视机(97%),然后是电脑(95.4%)。[2]在新媒介的影响下,有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54.6%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网游,65%的孩子每天玩网络游戏。[2]可以说,网络游戏的面世不亚于一场娱乐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游戏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取代了传统游戏,而且催生了五光十色的游戏内容,对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游戏的认识不断深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卡办公室主任比阿特丽斯介绍,1999年,第三次体育运动部长国际会议曾专门发布“世界传统游戏与运动名单”,呼吁全球对传统游戏进行保护。[3]与此同时,我国文化部门也对传统儿童游戏加强了保护,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设置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然而,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力度与进度显然相形见绌。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我国共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只有山东省青州市申报的“花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毽”兼具游戏与体育的性质,能入选国家“非遗”显然是基于其体育功能,因为早在1984年原国家体委已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这些年来,传统儿童游戏不仅尚未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各地各级的非遗保护中也进展缓慢,这或许与它作为“小孩玩耍的活动”而难入“大人之眼”有关。

二、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价值

(一)无可取代的滋养价值

今天,在现代技术的推波助澜、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商业力量的强劲驱动下,现代游戏攻城略地,从城市到农村,俘获了无数少年儿童的心。广大少年儿童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现代游戏中,感官获得了极大的愉悦。但与此同时,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现代游戏,逐渐暴露出其异化的一面,它们使得孩子远离大自然、偏离现实生活,不再有传统游戏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容易出现游戏上瘾症,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赫伊津哈认为,乐趣构成了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是一种自主的存在,它本身是非理性的。[4]传统儿童游戏真正体现了游戏的本质,它不受媒介或机器的控制,不受成人世界的影响,玩耍过程处处以游戏者为中心,带给儿童纯粹的快乐与自由。这种快乐与自由,正是现代游戏所匮乏的。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98%以上的学生是壮族,在这里,打迪尺、跳竹竿、抛绣球等传统游戏与体育成了孩子们课余的最爱。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孩子们玩起这些传统游戏与体育时,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除了怡情悦性,传统游戏还具有锻炼身体的优点。毫无疑问,传统游戏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滋养价值是现代游戏所无法取代的。

(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有人认为,能带来愉悦的游戏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赫伊津哈则认为,游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赫伊津哈研究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和文化的不同样式,总结出游戏与文明的关系:游戏先于文明而存在;游戏孕育了文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游戏。[4]游戏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在传统儿童游戏中得到充分体现。

首先,从传统儿童游戏的产生来看,它产生于传统社会,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状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精神气质,可以称之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例如,陀螺看上去“其貌不扬”,其产生历史却十分悠久。资料显示,在数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就发现有陶土制造的陀螺和木制陀螺。在宋代画家苏汉臣的名作《婴戏图》中,也画有小孩玩耍陀螺的场景。

其次,从传统儿童游戏的创作来看,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性,凝结着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各个民族或族群独特的审美情趣。例如,放风筝是颇受欢迎的传统游戏,表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审美心理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这在古诗(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得到充分展示。

再次,传统儿童游戏不仅仅是娱乐,还表现了各个民族或族群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板鞋竞速是壮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项目,该项目由三人同穿一副长板鞋一起跑步,只有参与者动作一致才可能顺利前行,只有齐心协力、动作高度协调才有可能获得胜利。这一游戏充分表现了对团结协作价值观的肯定。

综上所述,作为“小孩玩耍活动”的传统游戏,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数千年来,先民们创造了可观的传统游戏,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储藏丰富文化的遗产宝库。然而,由于其赖以产生的传统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传统游戏具有不可再生性。换言之,传统游戏是过去时代的产物,人们无法再造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游戏,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游戏的保护与传播,防止其永久性地“失传”和消失。

(三)弥足珍贵的创意资源

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如果只是静态地存在,或者藏在博物馆里,与现实生活没有联系,就只能称之为遗产,只有当它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活动及社会的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后,才能被称之为资源[5]。那作为“遗产”的传统儿童游戏,是否具有费孝通先生所说的“资源”价值呢?

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前已述及,传统儿童游戏具有无可取代的滋养价值,一些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复活”是有必要的。其次,今天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兴盛的时代,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人的创造力”,体现为原创性和个性化,而事实证明,当今创意的一个重要源泉便是来自文化遗产。据报道,当前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是从博物馆中距今成百上千年的文物中汲取灵感。[6]毋庸置疑,传统游戏作为前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和稀缺性,蕴藏重要的可供利用的价值,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资源”。当传统游戏遇见文化创意产业,势必迎来一片崭新的天地:一方面,传统游戏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也为传统游戏融入现代社会、进入大众生活提供了重要途径。[7]

三、加强传统儿童游戏传播的对策

(一)纳入学校,开展有组织的传播

前已述及,传统儿童游戏以往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儿童之间的互相传授,从而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如今,这种“自发传承”的机制不复存在,如何化解传统儿童游戏面临的“失传”难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有必要把传统儿童游戏纳入学校,融入正规的教育渠道,来进行有组织的传播。

保护与传播传统游戏,幼儿园是主要阵地。游戏玩耍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其让孩子沉浸在芭比娃娃、电动汽车、电子游戏机等现代化产品中,不如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纳入民间游戏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扔沙包、打陀螺和滚铁环等游戏带来的乐趣。而要搞好传统游戏在幼儿园的传播,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幼儿园管理层和教师对传统儿童游戏的认同,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是传统儿童游戏进入幼儿园传播的前提。其次,要做好传统游戏在日常教学中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幼儿教学活动的阶段不同选配不同的游戏,比如,在中班的认数字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跳格子”游戏来组织孩子参与,在玩耍中认识数字;在大班的户外游戏中,可以选择“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等游戏,锻炼孩子身体与发展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而在幼儿园课间、饭后的零散时间,可以带小孩子们玩“石头剪刀布”“木头人”“捉猴”“翻绳”等游戏。

保护与传播传统游戏,小学是重要场所。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一方面小学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以学习为主;另一方面小学有体育课程,兼顾身体锻炼。因此,要在小学中传播传统儿童游戏,需要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联合行动,收集、整理和挑选一批含金量高的传统游戏,融入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同时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的传统游戏比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怡情悦情,锻炼身体。在这方面,南宁市秀安小学做得很好。该学校通过与南宁市文化局、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共建“壮族迪尺”传统基地。“壮族迪尺”是壮族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类活动,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秀安小学请来自治区体育局退休专家来进行教学演示,学生争相参与,对打迪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了解,秀安小学将该项目纳入体育教学范畴,在师资队伍、传承场管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随着基地建设的推进,迪尺的传播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传统游戏数字库”

近年来,数字化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来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失一个明智的选择。的确,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传统儿童游戏数字库,以推动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

这个“传统游戏数字库”可以包括两大“展示区域”和“体验区域”两大板块:“展示区域”即传统游戏数字博物馆,用来广泛收集和展示传统游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告诉人们某个游戏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流传地域以及具体游戏规则与玩法,以充分还原与传播该游戏;“体验区域”即传统游戏网上体验平台,通过采用体感技术、虚拟增强型技术等前沿技术,来体验传统游戏的玩法,带给受众鲜活、真实、有趣的体验。

正是看到了传统游戏日渐消失的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公益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护和传播“传统游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8]国内非遗保护部门有必要借助这一东风,来推进我国“传统游戏数字库”的建设。

(三)与现代游戏融合,开发新的游戏类型

桌面游戏(简称桌游)发源于德国,21世纪初桌游登录到中国,在青少年和白领群体中广为流传,《三国杀》就是国内开发的风靡一时的桌游产品。

前已述及,“壮族迪尺”是广西壮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体育游艺项目,2014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传播美丽南宁形象,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与高校合作,把传统游戏“壮族迪尺”与流行游戏桌游相结合,研发了新型桌游《一把迪尺游南宁》。该款桌游产品以壮族迪尺为主轴,以南宁人文景点为关卡,以本土“非遗”为内容,融文化与游戏为一体,让传统与时尚相对接,体现了较高的创意。玩家通过一把迪尺,不仅可以感受传统游戏与流行游戏融合的魅力,还能在游戏过程中游览南宁的山水美景,品尝南宁的特色美食,感受南宁的文化精神,体验南宁的民族风情。这款桌游问世后,受到了不少少年儿童的青睐,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有益的精神产品。[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3FXW005);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B2014240);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3332);2013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师前期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2]2013中国青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状况调研报告发布[EB/OL].中国青少年宫协会http://www.cnypa.org/main/ index.htm.

[3]周志军.网络时代,传统游戏如何焕发新生[N].中国文化报,2015-12-04.

[4][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游戏的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

[5]方李莉.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J].江西社会科学,2010 (10):186-189.

[6]陈若茜.东京博物馆馆长:日本很多流行文化都从文物中汲取灵感[EB/OL].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1444421.

[7]李志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47-50.

[8]针未尖.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游戏岂能例外[N].中国艺术报,2015-12-02.

猜你喜欢
非遗
“非遗”视角下岭南武术保护与传承对策研究
河南“非遗”项目圣门莲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非遗”影片的文化接纳与精髓消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古村落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传播应用示范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