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依
以个性化职业指导加强高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王 依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已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和职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目前的高校职业教育大多采用统一授课的模式,缺乏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导致高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不足,效果不显著。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职业教育需将普遍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个性化;高校;职业教育;针对性
[作 者] 王依,硕士,福建师范大学助教。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再创历史新高,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一大难题。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普及职业教育,以期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然而随着职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当前职业教育的不足也逐渐显现。首先,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个性突出,千篇一律的职业教育模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无法迎合他们的需求;其次,当前社会经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社会需要多样性的人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开发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以个性化职业指导丰富高校职业教育的内涵,补充统一指导的不足,完善职业指导的模式,真正实现高校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依靠统一授课普及职业教育
目前高校的职业教育开展途径主要依靠统一授课的方式进行。以福建某高校为例,大一学生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三学生则开展为期一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以不同层次的两门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指导,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职业教育。但目前高校过于依靠统一授课的方式,同一年级的职业教育课程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对于不同专业、性格、就业理想的学生并未区分,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只在大一和大三年级开课,没有形成连贯的教学体系,也使得学生对于职业教育课程缺乏热情和兴趣,缺少吸引力的课程也大大降低了职业教育指导的效果。
(二)通过竞赛、讲座模式推广职业教育
为了进一步在高校中推广职业教育,近年来不少高校都以开展职业竞赛、就业辅导讲座等途径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教育。竞赛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大赛,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应聘技能,使在校大学生尽早培养职业意识;同时,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创业,各个高校现也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大学生创业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大学生创业实践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一系列的竞赛也提高了大学生对于职业、就业的新认识。并且,目前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的交流,尤其是技术类的专业,不少高校依托庞大的校友体系,热情邀请来自企业的优秀校友回校讲学、交流,帮助本专业学生更好地认识专业优势,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由此可见,高校在推广职业教育方面也在不断尝试着新的途径和方法,将职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常态生活中,但也从中明显看出,针对学生职业教育的个性服务仍然较为缺乏。
(三)缺乏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切实发挥作用需要将普遍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职业教育的普遍指导上已积极地尝试各种途径,但在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方面较为缺乏。首先,缺乏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教师团队,目前高校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没有专业的教师负责,大多依靠学生的辅导员,而辅导员平时工作繁重,任务繁杂,加之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给予学生的职业指导十分有限,即使能与学生进行交流,也难以形成连续性的职业指导;其次,缺乏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模式,大部分高校都没有已成体系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模式,学生的个性化职业指导需求多数依靠谈心谈话来进行,缺少实践经验的积累;再次,缺乏专业的个性化职业指导服务,在校大学生难以在高校获得专业的、持续的职业指导服务,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想法,却没有具体的头绪,缺少专业的职业指导机构提供针对性强的职业指导服务。
个性化职业指导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它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多样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进学生个性化就业和多元化发展。”[1]
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注重指导的全面性和全体性,传授的知识多为基础的职业理论与职业技巧,即使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也采用相同的教材和模式进行授课。与其相比个性化职业指导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于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的学生都给予量身定制的职业指导,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的适应社会。
(一)建立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
个性化职业指导要在高校实践,必须建立起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个性化职业指导开展的前提和保证。首先,成立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号召广大热衷于或是致力于职业指导的高校教师加入团队,团队由富有经验的职业导师负责,带领团队的建设。其次,组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对于团队成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指导培训,必须获得一定的职业指导资格才可开展指导教育工作,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再次,对于指导教师队伍的成员进行分类、专长培养,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发挥指导教师的优势,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如培养部分教师主要承担个人咨询工作,负责一对一的职业指导;部分教师主要承担团体辅导工作,对于共同职业理想的学生群体进行团体辅导;部分教师主要承担职业教育的授课工作等。
(二)开设职业教育指导中心
高校职业教育的个性化指导可依托专业的职业教育指导中心开展,通过开设职业教育指导中心,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专门的服务机构,此中心的架构可以参考目前已在高校广泛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模式,使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得以实现。在职业教育指导中心,可以将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常规化,具体指导方案为:“与学生建立一对一关系,结合霍兰德职业测评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职业能力和倾向,以及就业的优劣势。并针对他的几个职业倾向开展职业信息分析,达到合理定位、实现人职匹配的目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求职情况进行追踪、反馈与循环‘一对一’精细化指导。”[2]同时,还可依靠职业教育指导中心定期开展不同类型学生的团体辅导、职业指导教师的交流学习等,使其成为助力个性化职业指导发展的专门场所。
(三)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团体辅导
个性化职业指导除了以“一对一”模式进行精细化指导外,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其专业、就业类别、层次阶段等多个维度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团体辅导。对于刚刚接触职业指导的新生,可以组织兴趣、性格类似的同学共同进行团体辅导,帮助其认识与自身情况较为契合的职业类型,寻找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在同专业中区分不同的就业目标,组织有共同的就业理想的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团体辅导,一方面为其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团队内的学生也能进行互相学习和交流,未来在相同的工作领域共同扶持与进步。
(四)改变职业指导课授课模式
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实践还需与目前职业教育的普遍授课模式相结合,在普遍指导中融入个性化指导。目前高校职业教育的普遍指导采取的是授课模式,虽然教授了一些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但个性化不足,针对性较低。为加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可以将个性化指导的理念贯彻到普遍指导中。首先,将基础知识大课与针对性的职业指导课相结合,进行基础知识大课后,在学生对职业理论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确定目标,继而通过开设针对不同职业类型的职业指导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目标选择所要上的课程,以“大课+小课”的模式尽早让学生接受针对性强的个性化指导;其次,加强职业指导课程的延续性,在大学四年中皆开设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指导课程,促进职业教育循序渐进的开展,帮助学生层层深入职业学习中,在每个阶段获得对应的职业指导。
(一)实现因材施教,加强高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即因材施教,不仅是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在职业教育领域,要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也同样需要做到因材施教。目前高校的职业教育效果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针对性导致,而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将落实职业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指导,将大大提升高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现职业指导的意义。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高校职业教育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育环节中的主体,任何教育唯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实施。而个性化职业指导正是以生为本的指导方式,在个性化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给予其最需要的指导,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拥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更加积极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去实现职业理想。
(三)丰富指导形式,深化高校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教育的进步性体现在其形式的不断创新与丰富,高校职业教育的有效实践也需要不断丰富指导形式,以新型的指导模式实现其指导效果的最大化。个性化职业指导不仅包括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指导模式,也包括针对不同群体的团体辅导模式,这些模式与传统的授课模式相结合,大大拓宽了职业指导的开展途径,深化了高校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将个性化职业指导融入高校的职业教育中,使高校的职业教育更加科学化、更具有针对性,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就业的兴趣,同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定位,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的作用。
[1]韩桥生.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和方法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1(6):25-26.
[2]肖琰,肖瑾.浅谈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新西部,2015(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