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游记》中沙僧的人际传播

2016-03-28 06:49高冠磊
传播与版权 2016年7期
关键词:沙僧悟空师兄

高冠磊

浅论《西游记》中沙僧的人际传播

高冠磊

《西游记》中的沙僧其实并不是像我们既定的印象中那样毫无特色、不值一提,并且他谨慎怕事、任劳任怨的个性的形成也不是天生的。出于“节功成免罪”“再度成仙”的目的,他才变得心诚志坚,不敢惹是生非。在小说建构的社会关系中,沙僧表现出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在人际传播中的出色表现,正是他在达成“再度成仙”目的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呈现的表演。

《西游记》;文艺作品;人际传播

[作 者] 高冠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西游记》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上至天庭各路神仙下至人间凡夫俗子,各个形象鲜明。特别是唐僧师徒四人:唐僧生性懦弱,有悲天悯人之心,但有时不能明辨是非;孙悟空神通广大,性格刚烈,同时也好名恃功,心高气傲;猪八戒贪欲难泯,图利好色,呆滞笨拙。唯独对沙僧这个形象,作者所有描述没有鲜明的态度,仿佛在刻意的淡化,既无赞誉,也无批判,甚至连调侃的笔墨都非常罕见。[1]平时吝啬笔墨也就算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第一百回,唐三藏取回真经向唐朝皇帝汇报一路经历时,这么重要的场合,称赞了悟空和八戒,褒扬了小白龙,对于沙僧却只表家门来历,没做任何评判。[2]

沙僧真的就是这样平淡至极,毫无特色?其实不然,就像有学者说沙僧的无个性就是个性,沙僧其实谙知处置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唐僧师徒四人之间,沙僧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从与唐僧、孙悟空和八戒等人的日常交往中可以看出他充满智慧的人际传播技巧。

一、赎罪心理:沙僧谨慎老实性格形成的原因

沙僧原是天宫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被贬落下界,在流沙河作祟。沙僧一出场(第八回)就对菩萨遵命唯谨,对“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表现出极高诚意。观世音奉旨收归悟净、悟能和悟空,孙大圣“愿入法门”是迫于残酷现实的一种权宜之计,有他后来蔑视佛法的行为可证;八戒对菩萨的“前程”理论,堪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很不以为然;只有沙僧“连声诺诺”,“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另外,第四十回唐僧被红孩儿捉去,八戒及悟空道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顿时惊恐万分,回道:“师兄,你都说的是哪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2]491于此可见,赎罪意识已经深深印在沙僧的脑海,出于赎罪心理,沙僧在西天取经路上谨言慎行,不敢惹是生非;对师傅唐三藏唯命是从,对师兄们温恭谦让。

二、“再度成仙”:有目的的表演

“人际传播的首要特征就是,人际传播产生于有关系存在的环境里。通常关系和人际传播的概念定义是一致的……之所以与他人发生关系,是因为他们有相互交流的需求。而他们如何交流是由关系的约束所决定的。……关系双方的相互行为既基于本人扮演的角色,也基于对方扮演的角色。”[3]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产生人际传播活动,是因为我们身在有关系存在的环境中;而我们采用何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取决于我们双方所处的社会位置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另外,只要交往发生,交往者都在有意无意地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内容信息,另一种是关系的信息。[4]

生活中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同是如此。沙僧也身处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与小说中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过程,而沙僧以怎样的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取决于他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戈夫曼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表演“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与一般而言的真实“自我”并不一致,这个“自我”是由各种符号乔装后的“自我”;因此,人际传播者实际上是戴着面具的表演者,而这个面具则是由符号制作的。[5]如此说来,沙僧也是一个表演者。在《西游记》中沙僧身处多重的关系中:与唐僧的师徒关系,与孙悟空、猪八戒的师兄弟关系,等等。处在这样多重的关系中,沙僧必须根据关系的亲疏、情景的区别来不断变化自己的态度、行为、言语表达等。换言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关系进行有区别的表演。

第八回沙僧对菩萨的收归“连声诺诺”,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只有沙僧态度坚决地“宁死也要往西天去,绝不干此欺心之事”,第四十回悟空说出散伙的话引沙僧苦心相劝,从说出散伙的话违了菩萨的善果,会败坏自己的德行、被人耻笑等多处细节可以看出沙僧的赎罪心理是真实的,他的性格世界建立在“再度成仙”这一支点上,有所追求才会有所畏惧,从而外显为谨慎怕事、敬佛忌俗的性格特点,再加上憨实的外表,就形成了许多论者点评的“没有性格”。[6]也就是说,沙僧面对各种情景关系所进行的表演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节功成免罪”“再度成仙”;为了这个目的,他谨慎老实,沉默寡言,从不惹是生非,恭顺知理,任劳任怨,就这样通过沙僧的表演,老实本分的“客我”形象油然而生。

三、技巧高超:充满智慧的人际交往

在《西游记》中主要存在两重矛盾冲突,一重存在于唐僧师徒与妖魔之间,另一种存在与唐僧师徒内部。师徒只有四人,可矛盾频出:唐僧的软弱与不辨是非,孙悟空的刚烈与是非分明,个性的差异使他们多生矛盾,以致两次驱赶悟空;八戒好吃懒做且常在师父面前搬弄是非,与悟空也矛盾频出。沙僧面对这些矛盾,不偏不倚,顾全大局,多次起到调和作用。

(一)明伦理,知尊卑

其实,沙僧才是西游记中对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最熟悉的人,他深知尊卑、长幼有序,明晓人际交往的礼节。首先,他对唐僧尊重有加,唯命是从。第二十七回,圣僧恨逐美猴王,面对此情景,沙僧袖手旁观,任凭八戒信口谗言唐僧无理无情,不敢违背唐僧意志。唐僧让沙僧取纸笔,沙僧也不拒绝;孙悟空临行叮嘱,沙僧也不答一字。其次,对师兄们恭顺谦让。每当有好事来临,沙僧都自觉退让,比如化来斋饭,除了让师傅先吃,沙僧肯定会谦让给师兄们,谦让后才想到自己。

(二)秉性善良,真心待人

沙僧秉性善良,对待师父、师兄真挚诚恳。八戒因迷恋美色而数次上当受骗,很多时候都是沙僧前去相救;比如第二十四回,八戒做了一宿“绷巴吊拷女婿”,是沙僧望见后于心不忍,前去将其救下。悟空心高气傲,因轻敌数次吃亏;比如小看红孩儿,却被他的三昧真火烧得火气攻心,是沙僧跳进水中将其救出,看到师兄惨状,不禁潸然泪下。九头狮子精拷打悟空,沙僧见悟空难挨拷打,心疼不已,便想要替他挨打。唐僧被妖怪变成了老虎,又遭到悟空的“揭挑”,是沙僧屈膝恳求悟空“万望救他一救”。黄袍怪拉扯百花羞来与沙僧对质,沙僧无视自己生命安危,毅然替百花羞圆谎。[7]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情节,从中可以看出沙僧的善良是潜意识的,对待他人特别是对待师兄们是真心实意的,绝不是虚伪。

(三)熟谙言语技巧

沙僧虽然言语不多,但是每次都出言不凡,体现出高超的语言组织技巧。第三十一回,被唐僧逐走的孙悟空回来,面对沙僧的求救说道:“你这个沙尼!师父念《紧箍儿咒》,可肯替我方便一声?都弄嘴施展!要保师父,如何不走西方路,却在这里‘蹲’什么?”面对师兄如此刻薄诘问,沙僧道:“哥哥,不必说了。君子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2]沙僧一言,自觉将过错归于自己,具有道歉、投效的双重意味。

第八十一回,孙悟空中了地涌夫人的分身计,归来唐僧不见了,暴跳如雷要找八戒和沙僧算账,“捞起棍一片打”。呆子慌得走也没路,沙僧却软软温柔,近前跪下道:“兄长,我知道了。想你要打杀我两个,也不去救师父,径自回家去哩。”行者道:“我打杀你两个,我自去救他!”沙僧笑道:“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兄啊,这行囊、马匹,谁与看顾?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2]983沙僧这一席话,柔中带刚,既是求情,又是理喻,一下便浇了孙悟空的心头怒火,防止了矛盾冲突的激化。

(四)和谐个体,满足他人交往的需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舒茨在1958年提出“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他认为,当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8]那么,如果能够满足他人的这三种交往需求,说明该个体善于人际交往。纵观《西游记》全篇,结合上文具体分析,便可发现沙僧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完全符合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首先,沙僧有期望融入唐僧师徒这一群体并与师父与师兄们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他人的这种需要。这种包容性心理需求,按人格特质可分主动型、被动型两种,不言自明,沙僧肯定属于主动型包容。其次,沙僧能满足别人的支配需要,在权力关系上,能够与他人建立并维持满意人际关系。这种心理需求分为逃避型、独裁型和民主型,沙僧明显属于逃避型个体,倾向于谦逊与服从,不热衷权力,日常交往中经常做出拒绝权力和责任的表现。最后,沙僧能够满足他人需要,能够通过高超的言语技巧和贴心的行为,构建并维持与师父、师兄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心理需求分为缺乏、过度和适中三种,沙僧则属于适中的个体,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能根据情境调整与他人的距离,同时建立相对亲密的关系。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沙僧是一个相对和谐的个体,他能满足群体中其他人的交往需求,同时也能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

四、结语

判断个体人际传播能力如何,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看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否融洽。一个善于人际交往的人不一定说话最多,但所说之话句句恰到好处;也不必事事争先,但所做之事恰如其分。沙僧就是这样一个善于人际传播的个体,虽然言辞不多,但句句到位;不争功抢利,事事谦让,总能起到润滑师徒关系的作用,他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关系中就像一个处于关键位置的齿轮,不可或缺。

[1]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1):137.

[2]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90.

[3]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M].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2.

[4]陈力丹.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J].东南传播,2015 (11):32-35.

[5]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4-70.

[6]单良.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9-65.

[7]曹炳建.封建时代普通民众的人格写照——《西游记》沙僧形象新论[J].明清小说研究,2003(1):130.

[8]陈力丹.人际传播研究的特点与主要理论[J].东南传播,2015(10):48-50.

猜你喜欢
沙僧悟空师兄
机器人给“二师兄”做手术
“帅”悟空来也
“悟空”之道
悟空戏八戒
浅谈《西游记》中沙僧的大局观
沙僧套路最深?
文身我也有
师兄,你好呀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郭靖与沙僧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