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彦
地方课程教材中的常见编校问题探析
李红彦
地方课程教材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但此类教材中的编校质量问题也十分严重。在此就地方课程教材中常见编校差错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析,以期对提高地方课程教材的编校质量有所助益。
地方课程教材;编校质量;编校差错
[作 者] 李红彦,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采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使用的教材就是地方课程教材,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情况而开发的课程教材。地方课程教材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1]笔者在翻阅大量的课程教材后发现,大部分都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实用性强,然而个别教材中也存在一些编校问题,值得商榷。
内容编排混乱无序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成套的系列教材中。某系列教材中内容编排缺乏科学、系统的统筹规划,导致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大面积重复,同一本教材中所讲内容前后矛盾,个别板块栏目设置及定位混乱。
(一)不同年级教材出现内容大面积重复
某文明礼仪系列读本中,一年级上册与三年级下册内容大面积雷同,两本书存在不少文字内容以及所配图片完全一样的地方。实际上,三年级下册的教材是在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添加了几页内容,打乱了个别章节的编排顺序而成的。因为这是一套教材,三年级的学生拿到新书时会发现,他们要学的新课绝大部分在一年级已经都学过,三年级开设这门课程已没有实际意义。
教材的编写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系统性地来阐释相关知识,即使不同年级的课程根据实际需要,都要涉及相同的主题,不同年级的孩子所用教材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高年级教材理应在低年级学习的基础上更深入全面地展开,而不能几乎完全照搬低年级教材的内容。
(二)教材内容前后矛盾
如某文明礼仪读本中关于中国古代“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这一问题的论述,不同年级观点不一致,让学生无所适从。在该套读本中,八年级一篇文章《左右谁为尊 中外各不同》中讲到“中国传统——左为上”,并进一步论证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左为尊,目前,我国非涉外礼仪活动中仍遵照“左高右低”的做法等。而在九年级书中一个“阅读卡片”中却说:“人们以右为尊”,并列举大量论据论证“古者以右为尊”,该书后面在论述“座位礼仪”时又说:“古代座位以左为上,视为首席……”教材观点自相矛盾。中国古代到底是“以右为尊”还是“以左为尊”?学完这些内容恐怕学生会更加茫然不知所措。
(三)教材栏目设置混乱
“栏目”是指报纸、杂志等版面上按内容性质分成的标有名称的部分,部分中小学教材和教辅为了使所讲内容更加条理化,也常常设置一些栏目。[2]书刊中的栏目是支撑版面的一个重要支点,就像办公桌上的抽屉一样,可以把不同内容的稿件分开来装,使版面显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但是若栏目设置不合理或内容定位不明确就会适得其反。
一本小学四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就存在栏目设置和内容定位方面的问题。此书中“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等栏目内容都是做相应的练习,完全可以合并;而“众说纷纭”“畅所欲言”等栏目都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且此类雷同栏目通常连用,令人费解。还有一些不同层级栏目的版式设计完全一样,甚至有些子栏目比其上一级别的题目更加醒目。这样的栏目设置不但起不到使书本内容更加条理化的目的,反而会让人理不清头绪。
该书在栏目的内容定位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动手实践”栏目下面给出的两个题目是:
1.计算机能传递哪些信息?
2.什么是多媒体计算机?
这两个问题与“动手实践”栏目名称完全不符,对于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把计算机传递的信息动手实践一下,似乎还勉强能说得通。但是对于第二个问题,试问,怎么动手实践一下呢?“动手实践”上面有个“开动脑筋”的栏目,将这两个题目归到“开动脑筋”栏目下再合适不过了。“动手实践”在这里完全称得上是“蛇足”。
如果说中国饮食是贴近广大美国底层民众的,中国服装和配饰则是作为上层社会的象征在美国接受和流转开来。在《猫》剧中,玛格丽特把中国布鞋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公公大爹。中国布鞋能进入上层社会成为亲人之间互赠的礼物,表明了对中国的认可。玛格丽特骄傲地对自己的丈夫布里克说:“大爹穿上我送给他的中国拖鞋(Chinese slippers)了”(2010:275)。这里的中国拖鞋就是是中国的千层底,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穿的布鞋。这种承载着异域味道的中国鞋子冬暖夏凉穿起来很舒服,很快得到了美国上层社会的认可。这如麦当劳、必胜客在中国大行其道有着类似的文化动因。
政治性编校差错是一种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在图书出版特别是教材的出版中,编校人员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职业警觉、职业敏感。要抱着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身负责的态度,避免出现政治性编校错误。
某劳动技术教材中讲“制作中国政区地图拼板”时,中国政区地图未画出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有的书中中国全图不完整,缺少“南海诸岛”和“赤尾屿”的标注,未能准确反映中国版图领土范围。国家测绘局《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中国全图必须表示南海诸岛、钓鱼岛、赤尾屿等重要岛屿,并用相应的符号绘出南海诸岛归属范围线。还有的教材中将“香港”与“中国”并列,正确表述应为“中国香港与内地”;还有的教材中将港台视为“海外”,在行文中出现“海外学者(尤其是港台学者)”的说法,这里“海外”即国外的意思。港澳台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文字表述一定要准确体现“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知识滞后
有些地方课程教材中知识滞后,内容与实际状况脱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用知识,有的教材甚至对中小学生造成了误导。
如一本2015年版的关于省情的地方课程读本中,省情教育部分涉及该省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艺术以及社会发展等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省情、培养历史意识、增进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遗憾的是,该书介绍的省情信息所列举的数据都是2001年之前的。如书中提到该省人口、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主要铁路线网等相关数据时,前面多数都有“截至2001年底”的表述。学校开设省情教育课程的初衷,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该省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现状,可是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教材内容却是十几年前的情况,使用这样的教材是起不到应有作用的。
又如,一本2014年版的信息技术教材,用一整本书来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而微软公司已在2014年4月8日对Windows XP操作系统全面停止提供更新服务,这就意味着Windows XP操作系统即将淡出历史舞台。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花上一学期的时间来学习XP操作系统,已没有实际意义。
(二)常识性错误
如某劳动与技术教材中,讲手工制作时,画了一个正方形,其下面标注的数据竟然是20厘米×25厘米;另外一个长方形的长边标注的是20厘米,而短边标注的却是25厘米。在该书的制作活动中,有的准备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没有用到,有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材料在准备材料中却并未提及,等等。当孩子和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看到这些错误时,教科书在师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为了美观或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直观,绝大部分教材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但一些教材的图片也出现不少问题,如某文明礼仪读本中,有的图片像素太低,看起来模糊一片,不但达不到美化版面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有的图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上面还带有网站名称的水印,有的图上还有商标甚至广告语,这些图片没有做相应的处理就直接印到了教材上,显得很不妥当。
(一)字词错误
教材中常见的字词错误主要有使用错别字、不规范字、异形词,以及多字、漏字、词序颠倒等。如“年纪”误为“年几”,“沟通”误为“构通”,“出轨”误为“出规”,“姿势”误为“姿式”,“弧形”误为“孤形”,等等。还有的书中使用生造字、二简字等,如“黑色”误为“黒色”,“默默”误为“黙黙”,“步伐”误为“歩伐”,“橘子”误为“桔子”,等等。
还有的教材中存在字体选用不当的问题。如某三年级的劳动技术教材中,部分文字字体采用的是隶书,其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字形,如“艹”中间是断开的,“辶”上多了一个点,“不”字中间多了两个点等。作为小学教材,这很容易对孩子的汉字书写造成误导。教材与一般出版物不同,特别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会伴随孩子的终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处在识字的关键时期,教材内容更应以规范字体编写。
(二)语法错误
教材中常见的语法错误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句式杂糅、重复累赘、语序不当、结构歧义等。如:“雕像的体积太沉太大”,“体积”与“太沉”搭配不当,应将“的体积”删去;“自己自焚”,重复累赘,“自焚”就是自己烧死自己的意思,其前面的“自己”多余,应删去;“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可能有短时小到中雨”中“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既可指“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也可指“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等等。
教材事关下一代的教育,在内容上要保证孩子们能汲取正确的知识,不要给予错误的引导;教材属于规范性的出版物,在编校质量上也应比一般出版物有更高的标准。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编写者与出版单位需要慎之又慎,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本着为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质量过硬的精品教材。
[1]罗桂鸾.地方课程教材编辑出版之我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112.
[2]李红彦.莫让栏目影响图书内容:关于某教材栏目设置的一点浅见[J].河南出版质检动态,201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