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愈之外交思想刍议

2016-03-28 06:50徐惊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交思想

徐惊奇



胡愈之外交思想刍议

徐惊奇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 400031)

胡愈之在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和众多作品中,体现出较为鲜明的外交思想。胡愈之倡导以科学研究方法来审视外交,并尝试系统地提出国民外交、革命外交、国防外交等一系列概念,倡导外交研究的辅助决策和预测功能,同时强调国际宣传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

胡愈之;外交思想;国际评论

胡愈之(1896—1986),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担任多个要职,包括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出版总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文化部副部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胡愈之集记者、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作家、翻译家等众多身份于一身,在中国现当代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胡愈之的回忆录或传记,有胡愈之本人的《我的回忆》,还有于友、朱顺佐、金普森等为胡愈之写的传记。关于胡愈之的新闻思想、出版思想等方面,单滨新、胡正强等学者论述过胡愈之的新闻思想,陈矩弘论述过他的期刊编辑思想,胡正强论述了他的媒介批评思想。朱芳研究了胡愈之早期的对外报道思想,认为他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强调其在对外报道中注重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1]。也有分时段论述其革命思想的论文,如程仁保从政治、文化、国际观和新闻出版等四个方面研究过胡愈之在1914—1934年间的思想,认为胡愈之是一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追求进步的爱国者和投身实践的革命知识分子[2]。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胡愈之的外交思想论及较少。

谈及外交思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外交思想,以及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会有外交思想?刘悦斌认为,“外交思想指一切与外交有关的主张和观念,既包括原则性的,也包括策略性、技术性的。”[3]6他的说法强调外交思想的内涵,只要有相关的主张和观念,就有外交思想。陈乐民认为,“外交思想一般是指处于执政地位的政治家的思想,它具有比一般的政治思想大得多的现实可行性”。[4]2在其看来,外交思想一般来自处于执政地位的政治家,这是常规的理解,比如分析邓小平、周恩来等政治家的外交思想。王福春等人则认为,“外交思想一般来说不应该首先是政治家,而应该首先是外交家的思想”。[5]6他们强调把外交思想首先看成外交家的思想。

综合几位学者的观点,一个人只要有关于外交的系统的主张和观念,就有分析其外交思想的可行性,胡愈之显然属于此列。纵观胡愈之先生的一生,在其丰富的社会活动经历、海外经历、以及在从事编辑工作期间所撰写的数以百万计的国际评论文字中,都体现出了较为鲜明的外交思想。

一、胡愈之外交思想的来源

思想来源是外交思想分析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数政治家或外交家都有关于思想来源的说法,比如“拿破仑就曾受到卢梭思想的很大影响,梅特涅的均衡外交思想源自他的大学老师福格特,基辛格的外交思想也曾受到雷蒙•阿隆的不少启发,等等”。[5]7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和相关分析来看,胡愈之的外交思想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背景方面

胡愈之自称学历只有中学二年级,他说自己“读书都是在‘商务’读的”,其扎实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编辑出版水平主要来自于长期文字工作中的勤奋自学[6]6。他的自学始于1914年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当练习生之时。胡愈之曾经于1928—193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求学,同时还进入新闻学校研习新闻学,这些教育经历给他后来的国际评论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外语方面,胡愈之先生懂英语、世界语、日语、法语、印尼语等多门语言。他在杭州英文专科学校学习并掌握了英语,后来还参加了世界语的函授学习,开始逐步掌握世界语。在《东方杂志》工作期间,开始自学日语。与此同时,他开始尝试翻译一些外文的小文章。在法国学习期间,他学会了法语。在东南亚的办报活动中,他还掌握了印尼语,并著有《汉译印度尼西亚辞典》、《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等专门著作。多语言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能够让胡愈之先生接触到更多的现实资料,有利于其国际视野和外交思想的形成。

(二)海外活动方面

胡愈之于1931年2月回国,在国外的三年期间,他曾利用假期到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出席会议、考察与旅游。后因经济困难,不得已离法回国。回国途中又到德国、波兰、苏联等国旅行与访问。三年期间,胡愈之一共走过了七个国家。在法国,他开始系统地钻研《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参加法国的工人运动,其思想也开始从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在莫斯科,他以世界语者的身份进行了七天的访问,写下了影响深远的《莫斯科印象记》。1940年秋,胡愈之远赴新加坡,任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主编,极力开辟海外宣传阵地。抗日战争胜利后,与陈嘉庚创办新南洋出版社、《南侨日报》、《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杂志,在海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侨胞共同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贡献力量[7]58。在海外的游历和工作中,胡愈之广泛深入各国社会的底层,详尽调研并了解各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多次和长期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成了胡愈之外交思想的主要来源。

(三)办刊和写作经历方面

办刊和写作经历极大地促进了胡愈之外交思想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胡愈之一生中参与创办、编辑和策划的报刊超过10种。另外,他还参与筹划了生活书店、文化供应社、国际新闻社等文化出版机构,组织出版了《西行漫记》、《鲁迅全集》、《知识丛书》、《青年自学丛书》等一系列书刊,这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胡愈之为生活书店创建和主编了《世界知识》,从此在国内形成一个园地,为普及世界知识、提高国际问题研究水平而努力,吸引和组织了不少进步作家撰稿。”[8]

据《胡愈之文集》“出版说明”的介绍,目前能搜集到的胡愈之发表的文字有五六百万字。其中,还不包括部分用笔名或者未署名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同国际关系和外交有关的,占了很重要的篇幅。根据六卷本《胡愈之文集》统计,在1915—1949年的480篇文章中,与国际关系和外交相关的有197篇,占41%。“1928年至1931年,胡愈之利用在巴黎掌握的新材料,为《东方杂志》撰写时事评论,共21篇计17万字,平均每月5 000字。”[9]胡愈之曾在南洋工作了七年,“在这紧张战斗的艰苦岁月里,他写了千余篇有影响的文章,计两百万字左右”。[10]224

关于胡愈之的国际评论文字及其鲜明的风格,向来备受各方赞扬。陆定一认为,胡愈之创办和主办的《世界知识》杂志是“国际问题的指路明灯”。朱德赞赏胡愈之的国际问题文章,称其为国际问题专家。陈嘉庚更是认为胡愈之的文章富有卓见,不愧为国际问题专家。

二、胡愈之外交思想的表现

(一)强调外交政策的重要性

胡愈之在文章中多次强调外交政策的重要性。在《论三种外交政策》一文中,胡愈之认为,弱国更需要外交。关于外交政策,在他看来,“现代民族用以自卫的最有效的武器,应该是飞机、坦克炮、无畏舰与潜水艇,其次则为适当的外交政策;至于拿国际法来做保障,是最靠不住的。”[11]24他尤其建议把外交放在国策的地位上看待。在《请政府速定外交国策》一文中,他提问政府,中国究竟有没有外交国策?他认为,“在这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前夜,外交国策和宪法有同样的重要。”他在文中按其设想详细提出了中国外交国策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对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坚决的民族抗战为手段,求贯彻中国民族独立解放的目的并确保远东和世界的和平。2.不惜一切代价,以求收回九·一八以来丧失的国土和主权。3.以中国为中心,联合英美法苏等民主国家促成太平洋集体安全制度的建立,藉此以增强国际联盟及其他国际和平事业的力量。4.在抗战时期内,除日本帝国主义外,其他外国在中国的权利及利益,中国暂时不要求变更现状。中国欢迎日本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各民主国,给予资本援助,以完成中国的国防建设。”[12]从他提出的原则内容看来,也是后来国民政府所努力的目标。一旦将外交政策上升到国策的地位,国家所采取的对内对外举措的级别也将随之上升。

(二)强调科学的外交研究方法

胡愈之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国际问题研究。他认为“科学的方法”应该是:第一要懂得怎样去鉴别学说;第二要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三个主要原则,第一是以物质的背景去研究;第二是从动态中去研究;第三,是从联系中去研究。此外,他还强调应注意国际问题研究资料的搜集和鉴别[10]82。胡愈之正是在这样的科学方法引导下辛勤耕耘,才保证了他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有了如此突出的贡献。胡愈之的国际评论写作还不同于学者的国际问题研究,他要确保写出来的文字能老少咸宜,在战争年代,他的文字还具有一定的鼓动性。

(三)主张外交的机动性

什么是外交的机动性?在胡愈之看来,就是一国的外交政策应该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有所变化和调整。1938年7月,他在《一年来的外交》一文中总结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的外交政策时说到,“每次遇到外来的侵略和威胁,我们至多只能应付,只能招架,而不能从外交上,还击我们的敌人。一个现代独立国所应该具有的外交机动性,我们是非常缺乏的。”总的来说,在外交虽然有所进步,但相比抗战时的军事变化,外交就显得相对落后许多。胡愈之建议,“从现在起,打破过去外交上消极被动的恶习,坚决迅速执行抗战建国纲领所规定的外交国策,还不算是太迟啊。”胡愈之十分强调抗战形势对于外交国策的极端重要性,“抗战决定了我们的外交国策,同时抗战也就是我们外交国策的主要础石。”[13]16-19所以,认清抗战的基本形势是国民党当局做出外交政策的机动性调整的最基本条件。

(四)推广国民外交思想的普及

胡愈之特别强调民众关心国际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国际观念是一国民众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我们不懂得国际关系,就不懂得中国,不懂得中国,也不能懂得国际关系。因此不但为了中国的前途,我们应该明白世界潮流和国际关系的趋向。就是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国际问题也成为人人不可缺的常识。没有了解国际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只是在暗中摸索,准会到处碰壁,或者是开倒车的。所以了解和研究国际问题既是中国前途的需要,也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10]80

在《国民外交》一文中,胡愈之说:“吾人甚望今后国人注目于外交常识,负指导舆论之责之新闻记者,复不可不于世界大势国际时事有充分之研究,有翔实之报告。其次则学校中,更可利用青年学生之爱国热,授以外交及国际时局上必需之智识。总之必先使国民有充分之外交常识而后可言有实力之国民外交也。”[14]238青年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胡愈之还专门提到如何养成中学生正确的外交观念。

胡愈之在接编《东方杂志》后,在内容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鉴于向大众灌输国际常识的现实需要性,他添加了《国际问题研究》栏目,每期就一个重要的问题加以简明、系统的论述,文后附列练习题数则,使读者得以按题练习。他认为,“这一栏的目的是在介绍粗浅的常识给一般不甚了解国际情形的读者,至于研究国际问题的专门家,我们自然不敢说有什么独特的贡献。我们的意思是希望中学校的历史地理教员,拿这些当作补充教材,使中学生除学习枯燥的史地事项外,更得些现代的活智识,养成他们的正确的外交观念。”[15]120

胡愈之利用这些细微的改变和执着的努力,一步步地践行着自己的外交思想,让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民众逐步具备国际观念,拥有外交主权的意识。他清楚地知道,唯有如此,国民外交的思想才可以得到普及,中国的外交被动地位才能有所改观。

(五)倡导战时的国防外交

关于“国防外交”这一说法,胡愈之于1936年曾撰写专文进行论述。他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新的外交原则,并称之为“国防外交”,在他看来,国防外交的基本原则包括三个方面:“联合世界上一切和平力量,共同抵抗侵略国家;以中国为中心,结合远东反侵略的各友邦,尤其是美国和苏联,以确立太平洋的安定力;在中国抵抗侵略,收复失地未达到目的之前,中国不要求取消除侵略国以外一切外人的既得权利,同时并欢迎非政治性质的外国借款及投资。”[16]472在这三个原则中,第一个决定中国一般的国际政策,第二个决定中国在太平洋地区所采取的特殊政策,第三个则决定中国当时的外交策略。上述三点原则,可以看作是胡愈之对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的诚恳建议,同时,也希望这些原则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外交信念。

胡愈之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外交和军事的相互配合,“国防外交”应该是胡愈之对于外交和军事相互配合思想的最佳诠释。胡愈之认为,“国防外交政策应该是联合以平等待我的国家,共同反对侵略,建立全世界持久和平的外交政策。……在第二阶段的抗战中,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布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到底的正确立场,我们要尽力维护国际法与条约,尽可能运用国际和平机构。并且以远东集体安全制度的发起者为自任,尤其要联合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的各弱小民族共同奋斗。我们要加强国际宣传工作,以争取全世界人民对我的同情援助。只有这样,我们的外交,才能配合着军事的抗战而取得效果[13]37-38。加强本国军事力量,争取民众支持,同时对外寻找支持和合作,加强国际宣传,多点配合,这样才能最后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六)强调对外传播中国际宣传的重要性

强调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是胡愈之强调国际宣传的基本要件之一。他认为,“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支流,中国政治文化自然也不能成为世界政治世界文化的一个分支,因此,‘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一古训,已经不能再用作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法则了。”[10]80那么,国际宣传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从胡愈之的对外传播思想说起。1937年七•七事变后,胡愈之担任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执行委员和宣传部副部长。他曾提议协会宣传部成立一个国际宣传委员会,胡愈之担任主任委员,专门负责一些宣传工作。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国外传播中国抗战的情况,争取国际上对我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援。他们每天上午在国际饭店招待外国记者,发布新闻,下午编印英文公报。他还组织了一个小班子把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来的最新新闻编写成稿,并译成英文打印出来,以便对外传播[17]。通过这些细微工作,中国的国际形象在外国人眼中,不断得以改善。

三、胡愈之外交思想的评价

胡愈之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逐步形成的国际视野基础上的。胡愈之从做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练习生起,到建国后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再到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国家要职,都有一个思想逐步变化并发展成熟的过程。从策划编辑各种报刊,以及到国外的学习研究,都是其国际视野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国际视野形成的基础上,他强调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应力求主动外交。1937年底,胡愈之在《世界知识》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抗战时期的外交问题》的长文。文章就抗日战争发生后急剧变化的外交形势提出了四个问题:外交原则问题、战争目的问题、对日宣战绝交问题、对侵略阵线的态度问题等。关于外交原则问题,胡愈之在文中强调,“弱国外交决不能从投机中得到利益的。……原则的外交就是主动的外交,无原则的外交就是被动的外交。要使我们的外交政策,由被动地位入于主动地位,自然只有采取原则的外交。”[16]670胡愈之强调,“我们在外交政策上,无须再做帝国主义外交的尾巴,而要建立真正的国防外交政策。”[13]371940年,胡愈之在香港写了《远东新形势下的我国外交问题》一文,继续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在第一阶段,我们的外交战术是联合英美法苏,以造成国际的和平战线。到了第二阶段,就必须改变为联苏联美。但是到了现阶段,我们又必须以联苏为唯一的外交中心。……当然,以联苏为中心,并不妨害联合英美。不过联合英美有一个限度:不能参加列强争霸战,使两个战争合并为一个战争。……现阶段的中国外交问题,只有如此,才是合理的解答。”[13]187不难看出,胡愈之对于苏联之于中国外交局势重要性的明确定位。正是由于这些细致入微的分析,逐步奠定了其外交思想的基础。在多年的革命和文字工作中,胡愈之用自己手中的如椽绘笔,为中国革命和外交献计献策。

通过长期的系列文章的写作,表明国际评论对于外交决策的辅助决策和参考咨询作用,这是胡愈之写作大量评论文字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表现。以胡愈之的“保卫南洋”系列社论为例说明。二战期间,胡愈之曾发表过《日本军事冒险的最近动态》、《论英美在远东的合作》、《论保卫南洋》等社论,尤其是关于“保卫南洋”的社论,连续发表了6篇并形成一个系列。这些文章一再论及如何保卫南洋,如何避免战火南延,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相应观点。“一个民族,断不能完全依靠外力以求独立解放,何况英美在目前是不是能用武力制止日寇的侵略也还是一个问题”。“美国是否必须在两洋同时作战,是要看中国抗战是否能坚持下去”。“要保卫南洋,首先得加强中国抗战,只要中国把日寇拖得半死半活,南洋根本就不会发生战事。”系列社论文字对舆论风向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影响到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

在胡愈之的外交思想中,通过文字发表分析外交政策走向,发表对于国际局势的预测也是一个组成部分。以胡愈之外交思想中对于苏联的看法为例。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曾向胡愈之约稿,有一篇就是发表在《生活》周刊1931年“国庆特刊”上的《一年来的国际》。文章分析了一战后的世界局势,认为“人类的第二次大悲剧的序幕,已经在逐步展开了。”最后胡愈之大胆预言“1931年日本对我国东省的强暴侵略行为,亦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当时正处中苏断交之际,但胡愈之仍然在文中大力介绍苏联,认为苏联当时正在进行的五年工业化计划和内部改造都进行得很成功[13]450。1937年底,“十月革命二十周年之际,胡愈之又向一些对苏联友好的知名人士征文,编成《苏联革命与中国抗战》一书,公开宣传中苏友好的重大意义。”[9]52随后,他还从中国当时的抗战要求出发,创造性地提出采取“中苏中心主义的外交”,认为这种外交“不仅适合于中国目前的抗战要求,而且对于整个和平外交的阵营,也是有绝大贡献的。”[16]671

通观胡愈之发表的各种文字,能发现其一以贯之的国际视角,其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以科学研究之方法来审视外交,并尝试系统地提出国民外交、革命外交、国防外交等一系列概念,倡导外交研究的辅助决策和预测功能,同时,强调国际宣传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

[1] 朱芳.胡愈之早期对外报道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程仁保.走向革命:胡愈之的早期思想研究:1914—1934[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刘悦斌.薛福成外交史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 王福春.西方外交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胡愈之.我的回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7] 新华社.胡愈之同志生平[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8] 郁进.国际问题研究的硕果[J].新华文摘,1985(8):241.

[9] 单滨新.胡愈之的报刊工作与新闻思想[J].新闻大学,2000(2):52.

[10] 朱顺佐、金普森.胡愈之传[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11] 胡愈之.东北事变之国际观[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1.

[12] 胡愈之.请政府速定外交国策[J].周报,1937(4):118.

[13] 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四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4] 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5] 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二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6] 胡愈之.胡愈之文集:第三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17] 胡正强.胡愈之对外传播思想探略[J].现代传播,2007(1):40.

(责任编辑:于开红)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HU Yuzhi’s Diplomatic Thoughts

XU Jingq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HU Yuzhi’s diplomatic thoughts are profound and comprehensive which is based on his rich experiences of social activities and other works. In terms of diplomatic research, Hu Yuzhi advocated mor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tried to put forward systematic concepts such as civil diplomacy, revolutionary diplomacy, and national defense diplomacy; meanwhile, Hu promoted the functions of decision-making-aid and predictability of diplomatic research. In addition,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propaganda in diplomatic activities.

Hu Yuzhi; diplomatic thoughts; international comment

D819

A

1009-8135(2016)02-0049-05

2015-11-02

徐惊奇(1976-),男,四川邻水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媒体外交。

2015年度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sisu201511);2014年
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媒体外交研究”(2014QNZZ1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外交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思想与“剑”
别开生面的“舌尖外交”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