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城市背景下如何提升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2016-03-28 06:41施维然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海社区服务

施维然

论全球城市背景下如何提升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施维然

国际大都市已是过去式,如何建设成为全球城市成为时下热点。上海这座极具潜力的国际大城市,也为了成为像纽约、伦敦这样在国际事务中能起到重大影响力的全球城市而努力提升。这其中,在经济方面上海近年来进步明显,但文化方面依然有着不小差距,如何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也自然成为焦点,而社区公共文化作为城市文化中的重要一环,涉及民生,可以视为城市文化的基石。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枝繁叶茂,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推进上海全球城市的进程。

全球城市;公共文化;社区公共文化;上海

[作 者]施维然,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全球城市背景下上海城市文化有待提升

全球城市这个概念在1991年由美国学者萨森(Saskia:Sassen)提出,萨森著述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一书中将该书名冠以“全球城市”之称,是因为萨森把世界各个大城市的分析置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框架之中,但其概念内涵与外延也是与世界城市、国际化城市一致的。在由萨森教授所在的GaWC(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网络)提出的世界级城市名册中,上海位居第六,虽然这个名次非常不错,但是上海与真正的排在前列的全球城市相比,在文化方面还是比较薄弱,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上海与纽约、伦敦在博物馆和美术馆数量上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

笔者作为同济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有幸在2014年的12月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举办的“全球城市与文化传播论坛”上,聆听到了萨森教授通过视频阐述了她对于全球城市与文化的新观点:首先,她认为全球城市是一种“分析构想”,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政治面貌;其次,她提出全球城市的核心地带并非是城市的中心商圈,而是一些城市边缘的“前沿地带”,就如纽约著名的布鲁克林区,这些“前沿地带”赋予了文化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最后,她指出全球城市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平等的问题,而中间阶层同上下阶层的矛盾必然将会成为未来全球城市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萨森教授认为,因其创造了新的知识文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分享方法,全球城市从更深层次来说,是充满创造力的。不同阶层的文化工作者都能在全球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这就是全球城市的魅力所在。

可以说,在新的全球城市研究的大趋势中,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全球城市更应该基于这个背景之下来积极提升城市的各个方面,城市公共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社区公共文化则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的基石,如何提升上海这座城市的社区公共文化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塑造上海“全球城市”灵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文化及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群体共享的文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公共文化也赋予了四个特性,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上海非常重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常早地就在《上海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专门设立了构建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推进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扩大国内外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做好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宣传文化工作等九个方面。

上海自2004年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由两个主体构成——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东方文化服务系列机构。

三、上海城市公共文化基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为何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上海城市公共文化的基石?首先,社区是上海最基本的居民聚集单位,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保障了居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其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相对固定的文化场所,为居民提供非常多元的文化服务形式。最重要的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居民间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培养增强了居民间的社区凝聚力。

根据2013年新出台的《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各街道和乡、镇的行政区域内应当设置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常住人口超过十万人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分中心。各居(村)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内应当设置一个居(村)民综合文化活动室;常住人口超过五千人的行政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两个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

截止到2013年,上海市共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家,其中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92家,乡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111家,基本实现了覆盖所有街镇的既定目标。同时,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也延伸到了街镇,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均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平均每天开放9小时以上,成为上海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据统计,目前上海市居(村)民综合文化活动室共5245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面积达标的居民综合文化活动室约占67.7%,村民综合文化活动室约占57.2%。

通过上述的数据不难看出,上海在公共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设上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许多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完工后,其相应的配套服务与软件各方面并没有相应地跟上,不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出现空置或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如何真正地去提升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当下的迫切需要。

四、提升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建议

(一)根据上海各个社区人口结构的独特性,提供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产品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重要的国际大城市,具有城市老龄化程度高、流动人口多、外籍人士常住比例逐年提升等特点。我们可以将参与社区文化的市民视作受众,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在社区文化中心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产品。

第一,老年人的需求。上海老龄化处于全国前列,针对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其文化中心应相应多提供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服务,如慢节奏的健身活动、读书剪报交流活动、书法绘画合唱等。其中一些优秀的老年人作品给予平台予以展示,提升老年人社区文化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青少年的需求。和老年人类似,青少年群体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群体,由于时代的变化,青少年学业压力不断上升,能够排解压力的文化活动形式更适合现在的青少年。可以开展如心理疏通、知心姐姐等形式。另外,青少年每年拥有两个假期,如何利用社区文化中心的资源来为假期中的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文化学习服务,也是人民迫切需求之一。由于现今家庭结构的不同,父母基本双职工,假期往往成为父母最为烦恼的时间段,缺乏时间来陪伴和教育子女。如果政府能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社区文化中心的场地来为这些假期中的青少年开办各类有意义的文化兴趣班,必将有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宅在家中沉迷游戏。

第三,在业、无业人群的需求。这部分人群可以说支撑起了社会的运转,对于他们这类人群可以开展一些职业技能方面的文化服务,通过社区这个大平台来丰富并拓展人脉资源。所以交际形式的文化服务也是非常适合这类目标人群的,社区文化中心可以定期与辖区内的企业开展合作,把企业的需求融入社区文化服务的内容中,使社区内的适龄工作人群获得针对性的培训,这类人群一旦能被社区内企业所录用,其工作忠诚度与归属感会相对那些偏远社区的人群要高出许多。

第四,外来人群的需求。上海是一个全球城市,这里不仅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也有许多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对于这类人群,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更好地融入上海这座城市,针对这类人群应当帮助他们全面了解上海,可以适时地开展一些讲座来讲述上海的经济、法律、文化、历史、社会等,使这些外来人群尽快适应融入上海,找到归属感。

(二)打造社区特色文化节日

社区自己的文化节日在发达国家地区非常普遍,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社区的成熟经验。上海的社区要找清自身的定位,要根据自身社区的特点举办一些社区特色的文化节日,并且要长期、品牌性地将这类节日变成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拥有滨河道路或是景观公园的社区可以举办特色的“景观路跑健身日”,充分依托社区内的自有资源来创造属于社区所独有的特色文化节日。

(三)市级优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可以通过市政府出资一部分,街道社区出资一部分,社区居民自费一小部分等,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来邀请市级优秀专业艺术团体或是优秀的街头表演艺术走进社区,为居民提供优质演出的同时,也可以给予社区业余的居民艺术团体以指导,多元化地丰富与满足社区居民的享受高质量文化演出的需求;也可以邀请市内的文化名人走进社区,开设文化名人系列讲座;还可以通过市政府的统一资源配置,按需将一些文艺活动的门票分配给各个社区,并且实行亲民的票价机制。

有了市级优质文化资源进社区的“引进来”,当然也需要好的社区文化形式“走出去”。一些好的社区文化形式或者节目,可以加以推广到全市,并且给予其足够的展示平台予以传播。这样不光有了自上而下的“政府服务社区”,也有了自下而上的“社区反哺全市”,如此才是双向健全的社区文化传播体系。

(四)与服务性行业企业合作,打造特色文化体验活动

通过社区与其辖区内的服务型企业进行洽谈沟通,由服务型企业来举办一些具有其企业文化的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可以与社区内的“星巴克”合作,由其提供场地和人员,定期举办类似“咖啡课堂”这样的咖啡文化体验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能促进企业和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潜在社区居民客户,从而实现“双赢”。

(五)社区提供场地,完善市民书屋、市民博物馆、市民美术馆等

正如“全球城市”概念的提出者萨森教授所说,全球城市中的许多优秀文化都出自那些自由且富有创造力的“中间阶级”。其实萨森教授说的“中间阶级”在上海很多都来自于社区,他们中的有些人在收藏、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秀的东西,而他们所缺的则是一个展示的平台。所以,社区应该尽力提供多种形式的展示舞台,调动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改变一味都是政府操办的格局,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就如萨森教授说的那样“全球城市需要他们”。

[1]萨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Sharon Zukin.城市文化[M].谈瀛洲,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王仲伟.上海文化发展规划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任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综述:2004~2007年[M]//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服务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3)[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7]蒯大申,郑崇选.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14)[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杨立青.“全球城市”及其文化研究[J].南方论丛,2010(1).

猜你喜欢
上海社区服务
上海电力大学
社区大作战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