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建立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2016-03-28 06:41赵建华
传播与版权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报期刊

赵建华

谈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建立微信平台的必要性

赵建华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改变,这给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通过探讨微信平台应用于高校学报的优势及高校学报建立微信平台的需求,展示微信平台可让高校学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微信平台;需求分析

[作 者]赵建华,副编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为高校科技期刊规划了“转企改制”的路线[1]。次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蒋建国表示,“当前的任务是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改革,明确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认定标准,分期分批确定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转企改制名单”。这又再一次地将高校科技期刊推向了改革的风口浪尖,加之国内外SCI、EI期刊和一些国内科技学术期刊的稿源争夺[2],这对高校学报,尤其是高校学报的自然科学版的发展影响巨大。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以下简称高校学报),是各高校科研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其在高等教育、青年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知识累积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彰显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阵营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全国已有344所高校主办了413种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3]。面对如此众多的高校学报,如何促进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作者群及读者群的需求,除开阔视角、不断创新外,学报开展多渠道的交流传播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

一、微信平台应用于高校学报的优势

(一)易于地域控制,满足用户需求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传播与交流的载体,不仅要为各地的读者群和作者群提供查阅文献、刊登文章等服务,还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的展示等职能,这对高校学报的工作效率及处理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帮助各地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快速有效地查阅、查知文献的信息,并将他们的科研成果及时公布等,成为高校学报工作者们日思夜想的问题。由于微信平台可以通过后台控制,将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用户,按其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组或地域控制,并据此推送不同的信息内容以完成信息的定向服务,最大化地满足用户对所需信息的时效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因此,建立微信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微信的这些预设服务及一对一的精确推送等特点,可解决上述问题。

(二)交流多元,互动性强

目前,微信平台的运行主要依托于智能手机,可使微信的文字、图片、视频、语音、当前位置等信息交流元素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立体、迅速、丰富、方便,这为高校学报用户之间交流内容和互动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便利。另外,微信平台的标签分类及朋友圈功能,可让不同的高校学报用户们分门别类,彼此寻找自己喜欢交流的话题,在实现高效互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度,从而使高校学报的学术文化传播活动更具有广泛性与思想性。此外,互联网的大幅覆盖及免费无线网区域的扩大,也让费用低廉的微信成为广大用户最为喜爱的信息交流与资讯获得的渠道之一。

(三)有利于推动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进程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集通讯、资讯、社交三大功能为一体,已成为网络社交的新宠。资料显示[4]:到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突破6亿;到2015年第1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用户覆盖了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万个。可见,微信平台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应用的前景日益广阔。

一直以来,传统的科技期刊都在寻求期刊数字化方面的突破,微信平台的功能和用途无疑地给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新思路,许多科技期刊不例外地纷纷入驻微信平台,以此增加、建立本期刊阅读的手机网名数量及读者群。如《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开设官方微信仅1个月,粉丝就达1000多人,留言互动上百条。[5]高校学报作为展示科研成果及学术交流的窗口,其数字化不仅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报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具有便捷、迅速等优势的微信平台,可为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

二、高校学报建立微信平台的需求分析

(一)可深化高校学报的网络传播

多样化、个性化是人类自身需求的一种天性。在网络时代,高校学报通过不断地改进,将单一的传播信息化解为不同的单元以便捷使用者的需要,如将一篇文章按摘要、题名、作者、主题词等信息单元设置为不同的搜索条件,从而快速地提升了高校学报的下载率及关注度。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如何更有效地增强学报信息传播的主动性与互动性?有研究者提出“长尾理论”[6],即将大众传播喻为“头”,小众传播喻为“尾”。也就是说高校学报不仅要建有各种大型数据库(大众传播),满足用户对于信息时效性的需求,也要建立一些诸如微博、微信平台等属于自己的小众传播平台,让信息在传播方便的同时也能具有一些对信息需求的针对性,进而在深化高校学报网络传播的同时实现学报传播的巨大飞跃。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4)里的数据统计显示[7],2013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中开通微信的期刊占5.9%。虽然这一数据较为低下,但也表明了微信平台已开始入驻期刊视角,正逐渐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

(二)可避免学报传统网络的不可控性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不可控性软件也开始大规模入侵传统网络,如垃圾邮件、QQ群里的病毒文件等,不仅影响了期刊与用户之间的正常交流,也使得期刊的网络管理疲于应付。而微信平台提供的信息则是期刊管理者们通过后台处理过的信息,可有针对性地发给所需求的用户,可避免用户内容管理方面的麻烦。此外,传统网络交流的计算机平台也不能全天候地服务于编辑部与作者及读者之间,编辑在业余时间也不能与用户进行很好的交流。洪鸥等[3]研究显示,在学报数字化服务功能里,除“友情链接”和“文章检索”两项是使用频次较高的,分别为67.62%和52.38%,“论坛”“读者留言/信箱”和“常见问题解答”等项使用频次都较低。而通过移动网络来运行的微信平台,情况则大大不同,编辑可随时与用户进行所关心话题的实时互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三)可大大提高学报编辑的工作效率

学报编辑是指从事策划、组稿、审稿、加工和校对等出版活动的人员,本身就承担着复杂的编辑工作任务,还要不时重复解答一些诸如投稿须知、参考文献格式、摘要撰写方法、图表绘制等让作者无法方便获取的期刊的指导性文档,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学报编辑的正常工作。而微信平台打造创新的编辑加工新方式及举措不仅可弥补学报期刊自身传播方式的不足,还可充分发挥学报编辑、审稿专家与作者之间相得益彰的作用,以至大大提高学报编辑的工作效率。如微信平台里的即时语音功能,可让编辑与作者或编辑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变得更直接和便捷,有利于缩短审稿时程和周期;微信平台里的推送功能,无须用户登录学报网站就能获取学报的动态及各种通知,便于简化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烦琐沟通;微信平台里的朋友圈功能,可让编辑根据不同学科组建相应的群体,并在圈内征集相应的作者文稿及审稿专家,同时为保证文稿的保密性,还可开启“私聊”模式,以避免作者与审稿专家相互通气,有利于提高编辑组稿的效率及质量等。

(四)有利于高校学报的“微营销”

“微营销”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沟通平台,并结合传统网络媒体和大众媒体,通过有策略、可管理、持续性的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以建立、转化和强化顾客关系,从而实现客户价值的一系列过程。[8]微信则是这个概念下的一种新兴的营销手段,目前正逐渐融进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高校学报由于受众面较小,在市场推广中一直处于较为后端的位置,为顺应新时代出版改革的需求,探索新的办刊思路已迫在眉睫。“微营销”模式无疑地为高校学报带来了新的营销理念,“碎片化”式的浅阅读、即时发表的评论、可绑定银行卡的支付功能,在让使用者“休闲”阅读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报的数字化出版:渠道。

(五)可及时展示高校学报的地域文化研究动态

高校学报是一种文化的出版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科技文化传承及创新的载体,已成为社会科技文化影响力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9]同时,遍及全国各地的各大类高校,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通常会很重视本地区特色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这就使得研发者们的稿件常带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由于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学报均以本校名命名学报,刊载的学科范围比较广泛,除知名的一些高校学报会有一定的关注度外,许多高校学报的关注度并不高,故不常作为读者首选的文献检索对象,这不利于高校学报地域文化研究动态的及时知晓,不利于高校学报影响力的提升,最终导致高水平的研究稿件外出,对高校学报的发展极为不利。

微信作为一种掌上信息共享平台,可通过期刊订阅号定期向作者和读者推送最新研究信息,将资讯传播转化为文化传播,作者和读者也可将感兴趣的地域文化研究动态分享至“志同道合”的朋友群,即充实了相关的研究领域,也提升了学报的知晓率。此外,信息传递费用低廉的微信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着高校一些承担地域文化研究的硕博研究生。[10]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就可用最少的费用,快速地获取相应的资源,可大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有利于学报地域文化研究动态的及时展示。

三、结语

高校虽在培养人才和科研发展方面优于其他部门,但因受地域差异、传统网络不便捷等因素的影响,其学报的影响力及关注度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利于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的进一步拓展。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校学报微信平台的建立,可为学报与作者、学报与读者、学报与审稿专家提供一个双向互动的空间,既弥补了读者只能通过学术网站下载论文而不能与期刊或作者即时交流的缺憾,也对打造学报的影响力及提高学报的关注度大有裨益。因此,微信平台在高校学报中的应用前景好,可行性也强。

[1]接雅俐.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9-22.

[2]蒋建国.要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6/07/content_2422175.htm.

[3]洪鸥,姜春明,王宁.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出版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7):895-901.

[4]百度百科.微信[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5]吴彬,丁敏娇,贾建敏等.利用微信平台打造科技期刊编辑新方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661-663.

[6]李文英,游涛,周小梅等.长尾理论对高校学报传播的启示[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6-79.

[7]程维红,任胜利,沈锡宾等.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及传播力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40-345.

[8]王燕,康祝圣,谢暄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微营销”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2):26-31.

[9]刘燕.河北省高校学报影响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49-52.

[10]赵建华.高校研究生稿源的潜力分析及编辑对策[J].出版科学,2015(4):33-35.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报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