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马铃薯生产技术
马铃薯春秋两季都可栽培,春季产量优于秋季。它适应性广,栽培简单,产量高,有着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绿色食品马铃薯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基地要选择具备生产绿色食品马铃薯生态环境条件的地块。要远离城镇及交通主干道,四周无工矿企业及“三废”污染源,周边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丰富,水质优良,水利设施配套齐全。
(一)品种选择
不得使用转基因品种,要选择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马铃薯品种。如鲁引一号、荷兰七号等品种。
(二)种薯处理
1.困种。种薯取出经挑选后,放到温暖的室内,用苇席等圈起盛放或堆起,温度维持在10~15℃,待芽眼刚刚萌动或幼芽冒锥时,即可切块并晾干切面播种,处理时间约半月左右。
2.切块。切块时要将有黑心或环腐病等有病薯块剔除,所用刀具要在开水中煮沸5~10分钟消毒。
3.催芽。对于种薯在贮藏中即已萌芽的,当芽伸长到1厘米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于光亮的室内,使之均匀见光,促其白芽变成淡绿色;如幼芽萌发较长超过3厘米,须将芽剥掉,重新催芽。对于薯块没有萌芽的,可采用下述两种方法催芽:(1)切块后催芽:选无病种薯,切块,每个切块要保证至少一个芽眼,切块重25克左右,切块刀口晾干愈合后,堆于15~20℃条件下催芽,堆厚不超过30厘米,上盖潮湿草袋,也可于背风向阳处做阳畦进行种薯催芽,盖塑料薄膜增温,待芽长至0.5~1厘米时,将薯块摊开见光绿化。(2)催芽后再切块:将种薯与湿沙或湿屑等物相互层积,总厚度约40厘米,保持10~15℃和一定的湿度,促使幼芽萌发,等播种时再行切块,晾至切口表面见干后立即播种。
(一)施肥原则
马铃薯属高产喜肥作物,合理增施肥料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由于马铃薯产品为地下块茎,生长过程中不便追肥,因此要一次性施足基肥。施用的肥料要符合绿色食品马铃薯投入品使用准则。
(二)基肥
基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每667平方米(1亩)施5000~6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40千克、尿素10千克,饼肥100千克,充分混合好后施入。
(三)种肥
每667平方米施氮磷钾复合肥10千克,硫酸钾10千克作种肥,均匀撒入播种沟内。
(四)轮作
马铃薯忌连作,要实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套种。实行一年一轮或两年一轮的轮作制。
(一)播种期
适期播种是能否夺取高产的关键。当地温稳定在7~8℃左右时即可播种。
(二)播种量
根据种子大小及定植密度,每667平方米栽培面积用种量120~150千克。
(三)播种密度
按65~70厘米行距起大垄,垄高20~25厘米,垄上种植1行,株距20厘米,每667平方米4800~5000株。土壤肥沃的适宜稀植以发挥单株的增产潜力;地力差的可适当加大密度发挥群体增产潜力。
(四)播种方法
按行距平地开沟,结合施肥播种后覆土起垄,播深6~8厘米,土壤墒情好时可浅些,旱时可深些。
(一)地膜覆盖
播种后培土起垄,将垄顶凹下3厘米左右,然后覆膜,以使苗出土后不与地膜接触,可避免日光造成地膜升温烫伤苗或烧苗。播种出苗后当苗将陆续顶膜时,选择晴天及时将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孔掩盖。
(二)适当浇水
马铃薯既是需要大量水分的作物,又是供水不能间断的作物,特别是在块茎形成和块茎增长阶段,要连续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一旦水分供应间隔,便会造成块茎停止生长,形成畸形块茎,造成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但马铃薯生育后期又要防涝,雨涝或湿度过大会造成块茎不耐贮藏或腐烂。因此,生产中要掌握均匀而充足地供给水分,使土壤耕作层始终保持湿润状态。马铃薯生长的适宜土壤湿度是,全生育期平均保持在80%左右的土壤含水量为最理想。其中苗期要保持在70%~80%,收获前保持在65%~75%左右为宜;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阶段必须保持在80%~85%。
生产中应掌握小水勤灌的原则,每次灌水不漫过垄顶。结合墒情,在齐苗期、现蕾期、开花期、薯块迅速膨大期各浇水1次。在收获前7天左右要停止灌溉,以确保收获的块茎周皮充分老化,以利贮藏。
(三)追肥
若底肥不足,可在现蕾前后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1~2次。
(四)中耕培土
1.中耕:在封垄前进行1~2次,特别是雨后进行中耕松土可有效缓解土壤板结,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损失,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同时可消灭田间杂草。
2.培土:出齐苗后要结合第1次锄草进行浅培土,最后一次在叶子封垄前要将土垄培成方肩大垄,为马铃薯创造一个良好的结薯条件,可有效防止薯块裸露变青,提高薯块的商品性。
(五)化控
幼苗期喷2~3次0.2%浓度的喷施宝,比对照增产33%。如出现徒长,可喷施80~100毫克/千克的pp333,能增产10%左右。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早疫病、晚疫病、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地老虎等。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达到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马铃薯的目的。农药使用应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投入品使用准则。
(一)农业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
2.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田园,降低病虫源数量。
(二)物理防治
可采用银灰膜避蚜或黄板诱杀蚜虫。
(三)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的环境条件,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释放天敌丽蚜小蜂等。
(四)药剂防治
1.早疫病:可用500~600倍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0~600倍的7 7 %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1∶1∶200的波尔多液等药剂防治,交替轮换用药,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2.晚疫病:可用800倍的瑞毒霉连喷2~3次,每次间隔7~10天。
3.对于蚜虫及二十八星瓢虫的防治,除了在拌种期使用高巧拌种控制苗期的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外,在马铃薯成株期每667平方米使用艾美乐70%可湿性粒剂5~10克的剂量叶面喷雾。
4.地老虎:可在开花结薯期撒辛硫磷麦麸毒饵于行间防治,能有效防止薯块虫眼、斑痕出现,提高商品性。
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达到枯萎时即可收获。收获过早影响产量,过晚遇雨易烂。定陶县适宜的收获时间为6月15日~25日。市场价格好时,可于6月上旬收获,但产量会受到一定影响。
贮藏以选择干净、通风、凉爽的半地下窖为好,不要与农药、化肥、机油等油类或大葱、大蒜、洋葱等辛辣味产品共存。薯块堆放于干净的沙土上,每10天翻捡1次,随时捡出烂薯。商品薯应暗光保存,防止变绿。
应详细记录生产环境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采收及采后处理等情况并保存记录。
(程传雷 郭建 陈成海 山东省定陶县农业局 邮编:274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