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辉 牛晓伟 李红兵 陈 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改革探索
(1.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2.重庆三峡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重庆万州 404100)(3.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
.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背景
1.1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性调整,市场对劳动力的技术与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中国用人单位将需要1.4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劳动者的技能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我国将面临2 400万的人才供应缺口[1].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随着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盟各成员国与美国等都相继开始实施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本科教育[2]-[4],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作为应用技术教育主力军的高职高专学生,层次上与本科学生差别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心持续上移已是不争事实[5].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渠道,通过“专升本”、“本升硕”等措施,未来职业教育还可以发展到更高层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2 高等教育服务地方、错位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才培养的结构应该是一种宝塔式结构,少数高、精、尖学科前沿的研究都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应用技术的基础上.相应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应该有所侧重.我国高等教育通过上世纪末的持续扩招,已由精英教育走入了大众化教育的行列.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7],2012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有1 145所,在校本科生14 270 888人.其中,扩招后由师范学院、各高职院校重组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有677所(含独立学院303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59.1%,主要分布在区域性地方城市.这些新建升格的本科院校,其学术研究的历史底蕴和软硬件资源都无法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但其前身许多是有行业背景的专科学校,如一些石油学校、电子电气、机电学校等,其与地方经济及行业发展联系较紧密,有很强的应用性,升格为本科院校后,若和普通本科一样走学术研究型道路,很多学校力有未逮,只能跟在别的学校后面亦步亦趋,导致高校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失衡问题已越来越突出[8].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视,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教育部门已逐步意识到本科技术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6月2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召开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大会,全国有35所院校率先参与[9].2014年4月26日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与会的178所高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10].标志着以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错位发展、多元并举的态势.
2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其发展程度在一定情况下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型、研究型人才.虽然许多升格或合并重组的地方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及软硬件资源及生源质量等方面,从事学术研究都举步维艰,但许多高校管理者包括高校教师仍未脱离传统精英教育思想的束缚,重道轻器,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对应用技术本科也认为是一本、二本之外的三流本科.而一些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过分追求高学历、高层次,也是影响学生报考本科技术院校的重要因素.
2.2 现行管理机制的桎梏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主要还是以国家办学、计划统筹为主要模式,虽然高校自主权在不断扩大,但政府职能部门作为管理者,对学校的人员编制、专业设置及经费开支等具有最终的决定权.高校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人员流动等方面缺乏自主权与灵活性,阻碍了高校的转型发展.
2.3 高等教育评价体制的障碍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院校发展的指挥棒.然而现行的高教评估指标过分看重高校硬件设施及教师职称、学历层次,地方本科院校不论是历史底蕴还是学生资质,与老牌高校都不可能在一条起跑线上.特别是高校的职称评审,普通地方高校与老牌本科院校是同一个评价指标,地方高校的许多教师面临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无法合理配置时间.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需要设计合理的应用技术大学评价体系,以使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都能够发挥各自特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2.4 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我国高校教育经费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及学生的学费收入,教育经费本身就偏少,地方高校的经费就更少.而发展应用技术教育,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基础设施投资,其运转维护及师资培训等也需要大量资金.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制约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瓶颈之一.
2.5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正式编制的教师,一般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高校引进人才时,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考核的重要标准,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经历是次要因素.高校错位的评价体制导致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越来越多,而真正了解企业运行与需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教师却是凤毛麟角.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合理使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处于困难境地.
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改革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特定价值和社会需求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普遍认可,其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战略息息相关.
3.1 更新观念,迎难而上,实现传统教育到创新性技术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要树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观念.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指导教育思想的转变.目前,已有黄淮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合肥学院等率先垂范,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并取得较好成果[11]-[13].可分批到这些高校考察调研,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到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考察培训.同时深入企业拓宽思路,邀请教育专家、行业主管及高级工程师等来校讲座指导.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题网站,通过讨论、学习、进修等方式,促使教育工作者实现从传统教育到创新性技术教育的理念转变,推动学校的发展.
3.2 顶层设计,错位发展,构建服务地方经济、面向就业市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发展要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的合作,建立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其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适用性,改变长期以来一般本科教育相对轻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消除高职专科层次教育的以点盖面,不系统化的缺点,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
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应用性。首先,要体现大工程的教育观念,坚持满足本科层次基本要求.其次,形成大类招生适时分流的“双平台+柔性模块”的框架,按学科门类构建院级公共平台,按学科专业构建专业基础平台;柔性模块形式多样,灵活设置,有专业方向模块型、选课组合模块型、企业特需模块型等以满足市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第三,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渗透与结合,为学生今后职业的多元化转换打下基础.
3.3 改革体制,创新思维,建设具有应用技术大学特色的办学体系
3.3.1 简政放权,构建校企合作、多元并举的办学模式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给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院校适当下放招生选择、专业设置、人员流动及经费配置等自主权.应用技术大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经验,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探索产教研融合、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高校管理创新体制.
3.3.2 面向市场,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应用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在教师最关心的职称评审制度上,充分考虑应用技术教育的特点,与普通学术型高校在评审指标上有所区分.提高应用型科研成果的考核权重,强化教育教学特别是行业技能的考核,通过“职称评审”的杠杆功能引导教师队伍的转型.学校也应该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扩大和企业及兄弟院校的横向交流,注重培养有一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关注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来自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开放与流动的师资队伍人才系统.
人才培养方面,要大胆改革现有本科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围绕“能力本位”原则来开展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16].评价体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讲授式课堂,而是真实的企业情境.与之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要大胆改革现行的学科制课程体系,按企业的项目化管理流程编写教材与组织教学[15].评价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内容的完成.专业课程的考核不再是一张考卷定成绩的静态、单一模式,而是真实项目的系统设计、项目进度、完成质量及项目评价等.通过这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目前,已经有黄淮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及合肥学院等取得可喜的经验可以借鉴.更多的地方高校也开始尝试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最终的质量评价应该是由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及培养的学生的职业满意度共同决定.
4 结 语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带动职业教育的重心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本科技术教育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认真探索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办学规律,扎实推进高等技术教育的全方位改革,是各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应用技术大学将在不断探索与前行中显现出各自的办学特色,在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显现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
[1] 夏建国,易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之路——上海电机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4-04-21:10.
[2] 刘鸿,卢瑜.1861-2010年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政策嬗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147-152.
[3] 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4] 段宏毅.英国多科技术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以沃莎学院为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65-68.
[5] 顾坤华,赵惠莉.现代职教体系:推进高职教育向技术应用本科及以上层次延伸
[6] 周建松.系统论视角下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15-20.
[7]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list.html,2013-09-04.
[8] 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问题及其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88-93.
[9] 张宝敏.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教育报,2013-06-29:2.
[10] 刘博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04-28:2.
[11] 介晓磊.破解地方本科高校发展难题,探索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
[12] 姜新杰.在“跨界”中求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上海教育,2013(1):42-43.
[13] 周飞,储召生,俞路石,等.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4-16:1.
[14] 谢辉,陈立万,陈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5] 谢辉,陈立万,王悦善.“理实一体化”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1(16):46-47.
[16] 谢辉,李洪兵,等.高职师资培训状况的抽样调查及分析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3):123-127.
(责任编辑:郑宗荣)
Reformative Explora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XIE Hui1, 2NIU Xiaowei1, 2LI Hongbing3CHEN Qiang1, 2
ed science,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se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train students as people with bo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applicable techniqu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different with traditional academic universities. They should update concepts of education, construct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 applicable course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se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to establish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corresponde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transformation i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to combine higher education with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u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G642.0
A
1009-8135(2016)03-0122-04
2015-07-10
谢 辉(1969-),女,重庆忠县人,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工业测控和应用本科教育等.
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13013);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高职教育师资培训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12-GX-062);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以能力为本位的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GX-063);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编号:KJTD201320);重庆三峡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资助阶段性成果